香港讯8月31日,本报记者从香港大学获悉,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与上海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合作研发“静脉注射加光照触发眼部释药”策略,成功将药物结集于眼部视网膜母细胞瘤,为治疗眼部肿瘤提供了有效的非侵入性药物递送途径。这次是团队首次将光响应释药的纳米药物用于治疗眼部疾病,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有关研究成果已在期刊《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发表,并已申请专利合作条约(PCT)专利。

据介绍,视网膜细胞瘤是婴儿及儿童最常见的原发性眼部恶性肿瘤,可导致失明甚至死亡。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该肿瘤的侵入式途径──经玻璃体内给药──常常为病人带来痛楚,且可能导致眼出血、眼内炎、视网膜脱落等副作用。因此,研发更加安全有效的非侵入式给药途径,对于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非常重要。

研究团队发现,静脉注射光响应纳米药物后,用光照触发眼内药物释放,可以使药物在眼内结集并抑制肿瘤的生长。该策略主要基于疏水性药物在视网膜血管中释放后,能够渗入肿瘤组织的特性,克服了纳米载体于药物递送过程中所遭遇的血液—视网膜屏障。

研究团队设计了简单且可被光分解的三枝状小分子,该分子可以与疏水性药物在水溶液中自发组装形成纳米颗粒,并能在绿光照射下分解及释放药物。在患有原位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小鼠身上,透过静脉注射纳米颗粒并以绿光照射其眼部,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生长,且未见毒副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项研究通过光照触发释药系统,使透过静脉注射的药物能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结集,为该肿瘤的治疗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新方法。这项新技术也有助进一步发展精准药物递送,以便日后用于治疗其他眼部疾病。

据悉,此项目由港大医学院药理及药剂学系、李达三博士研究中心助理教授以及生物医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调查研究员汪卫平博士领导。上海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占昌友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港大医学院药理及药剂学系博士生龙凯麒及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博士生杨洋为共同第一作者。其他研究人员包括:李达三博士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吕雯博士、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博士后研究员江宽博士、港大医学院药理及药剂学系博士毕业生李亚霏博士、港大医学院眼科学系副教授劳卓妍博士以及港大医学院眼科学系临床教授、杨秉正基金教授(眼科)林伟青教授。

(《中国基建报》记者 王焕 香港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