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性质相当于今天的大学,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地方。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显然他对这个也是非常了解的,大明建立后更加需要人才,所以朱元璋其实很早就开始为这个做准备了。

大明建立前,早在龙凤五年(1359年),朱元璋在攻取婺州后,即设立郡学,可见他是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的,而到了1365年,朱元璋在元朝集庆路学旧上创建了国子学,到洪武十五年(1382年),重建校舍于鸡鸣山下,改学为监,故称国子监。在这期间,朱元璋还曾在中都凤阳另外建立了国子监,不过后来并入了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子监设有祭酒、司业、博士、助教、学正、学录等学官。祭酒、司业全面负责国学事务,相当于正、副校长。

国子监建立后,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官员职前培训制度,明初大量官员是从国子监或通过科举选拔的。

朱元璋对国子监非常重视,甚至优礼有加,他这么做并非出自他秉性,而是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明刚刚建立,对人才需要旺盛,各地都需要,那么只能采取两个办法,一个是使用元朝旧臣,另一个就是培养在地方上的读书人,即使如此,人才的缺口还是很大。

所以为了不断培养和补充官员,以便进行有效的统治,能够源源不断培养人才的国子监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此外,朱元璋重视国子监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准备用年轻后生取代原来的一批儒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朱元璋意识到那些曾经为他出谋划策、效命疆场的文武大臣都受到了加官进爵,但很多都是居功自傲,难于统领了,甚至有些贪污受贿早已被腐蚀了。

朱元璋是不允许这种情况出现的,为了清除对皇权有威胁的功臣,保证老朱家的天下,那就只能大杀功臣了。

但是杀了一批老的,就要有新鲜血液补充,最好的便是来源于受过严格儒家思想教育资历又浅又没有根基的学生了。他们受过大明的恩惠和教育,自然对大明忠心耿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代国子监内的学习是非常紧张的,按照洪武十五年(1382年)所颁布的国子监《学规》的记载,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放假两天外,其余二十多天基本上都是老师讲课。

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得皇帝之位后,对国子监也是非常重视,在迁都北京后该北京国子监为京师国子监,于是明代国学有南北两监之分(亦称南北两雍)。

南京国子监在永乐年间达到极盛,一度有学生九千余人,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后逐渐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