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上流行着一句话:“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之前,小、初、高三个学段没有一门涉及理财方面的课程。学生基本不了解理财是怎么一回事,也不知道理财的方式、效益、风险、目的和意义。2017年版《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中设置了“现代家政技术”模块,可谓解了燃眉之急。

如果让学生对理财持有健康的心态,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学生长大独立之后就会有经济责任心,不会成为“月光族”“啃老族”。在消费购物中,学生也能够经得起广告的诱惑,学会理性消费,不沉迷于物质享受,家庭也能避免陷入财务困境。

我曾经通过模拟软件让学生输入家庭财务概况,记录家庭一年12个月的收入和支出,得出月收支对比图、月结余趋势图;家庭有房贷、车贷的,还要计算负债率,测评家庭财务风险。高中学生有一定的零花钱,但数额不大,可以在资产中心设置一定的现金。比如用1000元进行不同方式的投资:转入银行活期存款,看月利息和年收益;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根据当前银行理财的利率计算收益;对于信用卡的使用,我也让学生体验其高利息与逾期不还的后果。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终于明白:理财的目的是让资产增值,实现家庭财富的累积;明白理性消费的重要性,正确使用信用卡,树立风险意识;每月实现有结余,家庭抵御意外支出的能力就会变强,生活质量也能得以提高。在对家庭各项支出记一笔账的同时,学生知道了父母的不易,理顺了家庭财务状况,知道家庭或个人每月的收入、支出、剩余、透支,从而养成合理规划消费的习惯。

数字化金融时代,购物、理财、转账、支付等都慢慢趋向线上,特别是疫情背景下,经济条件基本与生活质量挂钩,经济条件制约着人们的出行、消费、学习、保健等。成年人早已知晓这个道理,没有稳定的经济条件,生活和感情都得不到保障;但学生可能缺乏这方面的经历和信息,也不接触家庭财务,许多学生甚至不知“柴米油盐贵”,不知节俭朴素。但学生不可能做一辈子的“孩子”,他们总有一天会走上社会、组合家庭。如果在学生时代,就让他们知道理财的意义和价值,就可以避免养成盲目消费、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的习惯。

对学生尽早进行理财方面的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第一,让学生学会记账。学生通过记账,了解家庭的收入支出、经济状况以及当前的生活物价,知道钱是怎样花出去的,还能避免大手大脚,做到有规划的消费。

第二,让学生学会理性消费。可以让学生模拟家人的购物情境、购物习惯,分辨有没有盲目消费、过度消费的行为。教师设计一些对比性活动,比如用一定的钱买相同功能的不同物品。这时,不同的消费观念就会产生不同的购物标准:有追求品牌的,有追求实惠的,有追求折扣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选择性价比最高的消费方式,让他们掌握配置最佳资源的能力。

第三,让学生尝试用压岁钱理财。因为学生不会理财,压岁钱基本都被“没收”了。教师可以建议学生说服父母,取用家长能接受的资金作“本钱”,进行一些理财尝试,让学生体验到通过合理投资实现财富增长的成就感,从而懂得财富积累的方式和意义。

(作者单位系上海市松江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中心)

《中国教师报》2021年09月01日第7版

作者:张红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