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哀叹“寒门难出贵子”,更有些人喜欢把这句话挂在嘴上:我几代人的努力,凭什么输给你的十年寒窗苦读?
好吧,我承认你们的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有富足的生活保障,有名校助力青云,有名师指导点拨,有强大的人脉圈相互提携,你们的孩子跑起来确实快很多。
但是,外在的优越条件真的就能抹杀一切努力,让寒门子弟再无出头之日吗?
今日之高考,在相当程度上继承古代科举的部分功能,但是,就残酷程度而言,高考的难度可比过去的科举差远了。
科举考试设立的初衷,就是想通过公平的考试,来破解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当时的士族阶层垄断了读书和做官,世家大族联合起来甚至能架空朝廷。设立科举考试的的目的,就是要让平民子弟能够通过考试脱颖而出,以此来改变社会阶层固化,同时也为朝廷选拔真正的人才。
科举制度虽然建立起来,但总体而言,即使是通过考试选拔,原来的士族阶层还是占据绝对优势。那时候送孩子读书是要有强大经济基础的,笔墨纸张无一不贵的离谱,学费也是贵的出奇,一般平民的孩子根本上不起学。
然而,这种残酷的环境下,贫家子弟还是有不少能脱颖而出的人。
这些贫家子弟是怎么脱颖而出的?我们来看一下明代大儒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白话翻译版)。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别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
对了,他们就是靠着这种精神和毅力读书,然后再走进权力的中枢。
北宋号称富甲天下,重要的原因就是出现了一大群了解民间疾苦的平民宰相,如范仲淹等人,他们是怎么跻身权力中枢的?无一不是通过科考做官。
我们再来看看现在的例子。
湖南,内陆省份,虽然有长沙一中,长郡中学,雅礼中学等著名高中,但是湖南下面各个县的重点中学也毫不逊色。比如我老家邵东一中,每年都有7、8位学子考上清华,北大这两所名校,这些孩子基本上都是本县的农民子弟。
谁说寒门再难出贵子?
说这些话的人,要么是在给平民子弟灌麻醉药;要么就是不争气的平民老百姓,在掩饰自己孩子的无能和不上进。
只要高考还能以一种公正的形式出现,寒门弟子就永远有希望。
你有山珍海味补营养,我有咸菜窝头充饥;你有名师辅导指方向,我有挑灯夜战苦读书。只要够勤奋,寒门学子就有希望。
那么,寒门学子真正最怕的是什么?
最怕的是选拔规则不公平!
最怕有些人在自己的孩子已经占尽优势的情况下,还以各种借口搞出一些莫名其妙的选拔方式。
比如,以素质教育为名,大考唱歌跳舞,音乐美术,寒门学子根本没有经济能力跟上,也没有地方学习。以综合考察为名,大搞面试招生,搞“综合评价”打人情分,平民子弟压根叫天不应,叫地不灵。
这样搞的话,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察举制有什么区别?你们关起门自己玩算了。
出现这种情况,普通老百姓的态度,就像宋朝老百姓面对南下金兵:你有狼牙棒,我有天顶盖。平民百姓彻底放弃抵抗,老老实实去流水线做工人算了。
只要公平的考试制度存在,寒门还能出贵子。
寒门学子最怕的是规则不公平。
敬请点击公众号名片,关注本公众号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