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斤为什么会等于八两#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用“半斤八两”来比喻双方差不多。

可是我们知道,一斤等于十两,半斤应该是五两才对啊,所以说双方差不多的时候,应该说“半斤五两”才对,可为什么俗语却说成“半斤八两”呢?

这其实是从古时候流传下来的一种说法。我国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前,各国的钱币和度量衡的单位都不统一,给来往商贸交易带来极度不便。

所以秦始皇在秦朝统一六国后,就下令统一了度量衡,规定了一斤等于十六两,那么半斤就是八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随后的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斤等于十六两的度量标准一直被沿用并传承下来。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由十六两制更改成我们现在使用的一斤十两制。

所以说半斤对八两,只是原先的度量标准不同,其实重量是一样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十进制”的国家,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在出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十进制计数法证明了这一点。

按照这个算法,一斤应该是五两,但是为什么流传下了“半斤八两”的说法呢?

那这就得从咱们的秦始皇说起了。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各个诸侯国之间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进位制等各方面都不相同,例如半斤,在这个诸侯国等于五两,可在另一个诸侯国中等于八两,而在其他诸侯国可能又成了十两。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方便国家统治,进行了各方面的统一,其中就包括度量衡。

度量衡的“度”是长度单位,“量”是容量单位,“衡”则是重量单位。

秦始皇统一了全国容器的大小,并把进制统一为十六位进制。这个时候就有人问了,为什么不定成十进制呢?

其实呀,原因很简单~

如果一斤是十两,那么分两半就是五两,再分两半就是2.5两,再分的话……可能就困难了。古代没有精确的电子秤,再往下分显然不现实。

但是,如果一斤是16两,那么半斤是8两,再平分是4两再再平分是2两,再再再平分是1两。

这对于没有精确电子秤的古代来说,这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一个,因为古代用的是杆秤,分成十六等分显然更容易一些。工匠只需要在做秤时只需要把打线的墨绳对折四次,一杆秤就成型了,这样每杆秤的刻度都是一样。

称重时加秤砣,一两起步,也可以得到二两、四两、八两、十六两。

说到这,是不是觉得在古代这种进制既科学又简单呢?这种计量方式一直流行了2000余年,直到20世纪50年代左右。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一斤等于16两,半斤自然是八两。

相传16两对应天上的16颗星,据说天上北斗有7颗星,南斗有6颗星,加起来是13颗星。

做买卖用称要凭良心,也就是说要给够重量,如果缺斤少两就会受到谴责,就会折福、折禄、折寿。

因此人们在13颗星后面又加上了福、禄、寿三颗星,于是在秤杆上刻上了16颗星,代表16两。

在做买卖时,如果少给顾客一两则折福,缺二两则折禄,缺三两则折寿,后来市场上称呼不够分量的称为“短命称”,据说就是由此传说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