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出现了令全国上下震惊的事情,那就是“土木之变”。当时朝中的一位皇帝被他国俘虏了,引起了全国上下恐慌。派出去的军队也基本全部被击败,蒙古大军已经兵临城下,随时准备攻入城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蒙古军队正兵临城下)

一、景泰帝拯救明朝于水火

就在关键且紧张的时刻,明英宗之弟朱祁钰趁着哥哥被俘虏登上皇位,这就是历史中著名的景泰帝他与兵部尚书于谦性格相符,尽最大努力去备战,期待在下一场战争中取得好成绩,把明朝从九死一生的状态中拯救回来了。

八年的时间明朝还是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万万没想到的是懂得如何把江山社稷治理得更好的景泰帝被废黜,之前被俘的英宗登上了皇位就这样于谦也难幸免于此,也被强加罪名给处死了,仅留下著名诗句“要留清白在人间。”

二、英宗受到胁迫并且被俘

接下来我们回顾到1449年(正统十四年)。漠北蒙古瓦刺部也先,采用兵分四路的战术向明朝发起了攻击。明英宗朱祁镇不顾忠臣的建议,在宦官王振的胡乱诱导下,英宗亲自率领50万从京城出发,准备与蒙古人展开殊死搏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蒙古瓦刺部也先图)

在自身部队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以及内部矛盾的原因,英宗这边带领的军队发生了较大的状况。就在8月,英宗部队在怀来县被蒙古军队重重包围。8月15日,英宗队伍全部被击败。英宗本想和亲军给蒙古军来一个突袭的,可是倒打一耙却被别人给俘虏了。至于这个宦官王振,在将士们的齐心协力下,被绳之以法。

蒙古军队拿明英宗来胁迫明朝人民,就这样蒙古军顺着这股气势来到了北方。然而此时的北京粮草和马匹、以及士兵数量都很少,可谓是“京师震恐”。

按照我们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嫡长子继承制”,严格遵照这个制度应该称英宗长子朱见深为皇帝。当时他仅三岁,凭借当时他的年龄,显然十分不合适。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明朝急需一位贤德的君主,英宗之弟朱祁钰成为最有资格的人选。

依据年龄和身份来说,这两兄弟之间仅相差2岁,应该朱祁钰来继位,按照古时的制度来说,也是有据可查的。先帝在世时,朱祁钰也是给先帝留下了深刻的好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军正在和蒙古军队作战)

不过,朱祁钰在起初是不打算接纳这个皇位的。最终在各位群臣的建议以及皇太后的要求下,终于同意登位。就在这年九月初六,朱祁钰正式登上皇位,人称景泰帝,改年号为景泰,尊称英宗为太上皇。明朝正因为有了景泰帝,才缓解了当时的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景泰帝画像(1428—1457))

三、景泰帝拥有过人的军事才华

景泰帝对于战术方面很有一套,他首次提出了反对迁都,力争抗战,将民心稳定。土木之事变后,蒙古军队正兵临京城下。京城内部动荡不安,民心受到了很大的波动。就在这个危难的时刻,兵部尚书于谦挺身而出,这个时刻大声号称:“京师才是根本”。景泰帝和于谦的态度是一致的,认为不应该放弃京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谦画像)

景泰帝十分重视忠臣和贤臣,并重用他们。于谦出谋划策的才能充分地得到了景泰帝的赏识。景泰帝也十分支持他的这些行为,于谦忠心于景泰帝,为景泰帝广招士兵,积极备战。十月,与蒙古军在西北关外开战。于谦亲自上阵并监督,善用计谋,将蒙古军击败溃退,英宗被主动放了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西北关外抗敌)

四、英宗重回皇位

于谦因抗敌有功,授予少保、总督职位。在景泰帝和于谦的共同治理下,明朝的发展越来越好。但就是这样一位贤德的帝君,却在英宗回归之后“被夺权”,失去了皇位。景泰帝被降为亲王,不久后就去世了。于谦也因此受到了牵连,被抄家。明朝的各项边关政策被禁止,边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在历史上,明朝时期的皇权更加集中,封建专制也愈发厉害。最熟悉的就是明朝的东厂和锦衣卫。在对于皇家子弟的继承上面,严格尊崇嫡长子继承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明风华电视剧照)

程朱理学在当时也是掀起了一股风潮。“三纲五常”就是所谓的“天理”,这些规矩就是不可触摸的严格定律。对于“不守天理”的行为,是严重违反老天的。正是因为明朝大力推崇程朱理学,也把封建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作为最高地位,理学也顺利地成为了明朝严格规定的官方学术,程朱理学也顺势成为明朝的科举考试制度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谦征战回来)

夺门之变”这个有趣的事情,可以深究的是于谦在知晓英宗重新登上皇位之后,从来没有产生过怨恨他的意思。并且在上早朝的时候,甘愿恭敬地朝拜英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夺门之变画像)

当景泰帝得知英宗要复位时,也为他的兄长送去了祝贺。在当时被那些学者拿来谈论,因而沦为市井之谈,但其实不是很能了解出他们之间确切的用意。当时有名的学者盛赞石、徐之举大方地称赞其为“胆略诚非,豪杰之士也”,大家都称赞英宗复辟是老百姓的福分。这一系列怪象,实质就是“嫡长子继承制”的真实反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回朝堂的明英宗)

于谦性格正直率真,在一次事件中被奸臣陷害。景泰帝十分信任于谦,景泰帝对于于谦的基本生活也是关怀备至,这引起了朝中大臣石亨、徐有贞等大臣的嫉妒和心里对于谦的反感。于谦每日只为操练军队,十分忠心景泰帝。但在官场上十分缺乏经验,也不知道如何在官场上确定自己的位置,给了朝中奸佞小人机会。于谦在官场的时候,没少被他们陷害。

土木之变后,徐有贞当初主张向南迁都,于谦极力劝其阻止。景泰帝采纳了于谦的建议,徐有贞一直怨恨在心。后来,徐有贞谋划一计:请于谦为国子监祭酒,但景泰帝不答应。徐有贞以为于谦不答应,又给于谦记了一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谦墓)

总结

英宗登上皇位十几天后,景泰帝迁到王府之后,就不得知病因后去世了,年仅三十岁。具有治理才能的景泰帝,却只是因为不是嫡长子而不得到尊重,这就是古时封建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危害。“忠”、“贤”的臣子于谦,由于他的性格以及封建制度威胁致使他成为了政治斗争的刀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