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青海省委印发《关于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行动方案》,明确提出率先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新高地,打造美丽中国、美丽世界的青海样板。

作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草原总面积5.47亿亩,其中可利用面积4.74亿亩的青海,如何保护草原生态,作好生态这篇大文章是国之大者。以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人富、草美、牛羊壮的美丽田园,这是青海人矢志不渝的重大目标。

以牦牛、藏羊为主的草地畜牧业是青海重要的特色产业。为破解草原生态保护和畜牧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2008年,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提出了“以保护草原环境为前提,合理利用草地资源为基础,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核心,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为切入点,建立草畜平衡机制为手段,从机制体制上创出一条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的生态畜牧业重大决策。

经过全省上下积极探索实践,到2014年全省牧区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883个,实现了纯牧业村全覆盖,探索出了适宜牧区生产发展的“股份制”、“联户制”、“代牧制”等生态畜牧业建设模式。2014年6月,原农业部将我省确定为全国唯一的“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全省上下围绕重点,统筹推进,通过创新生产方式、完善体制机制,率先在全国闯出了一条生态、生产、生活共赢的草地畜牧业发展之路。2017年,我省生态畜牧业建设荣登全国“三农创新榜单”,2019年荣获“青海省改革创新项目奖”。

这条路青海人走得艰难、走得坚强,更是走得踏实、走得豪迈。青海人用实际行动正告别小而散的传统模式,大步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现代畜牧业模式迈进,实现了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发展的完美嬗变。

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玉虎说:“在党的百年华诞来临之际和‘十四五’开局起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全面开启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青海考察时提出了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重大要求,为青海农牧业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全省农牧系统将牢记国之大者,真正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大要求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把殷殷嘱托转化为造福人民的务实举措,不断开创新时代青海农牧工作新局面。”

“四个强化”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出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2008年,为破解草原生态保护和畜牧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省委、省政府作出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的重大决策以来,我省畜牧业强化顶层设计、强化工作举措、强化股份合作、强化民主管理,从体制机制上闯出了一条符合青海实际的草地畜牧业发展新路子,促进了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

十多年时间,从原农业部批复《青海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总体规划》,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的意见》;到省委农办印发分工意见,省发改委对三江源地区生态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再到省农业农村厅制定工作方案、绩效考核办法等系列配套措施。全省上下多措并举,通过召开启动会、推进会、观摩会、研讨交流会等方式,明确责任目标,层层传导压力。据统计,全省380余名农牧干部、技术人员和大学生村官帮带合作社发展;128个牧业乡镇的21.09万户、82.49万牧业人口融入生态畜牧业建设。

作为生态畜牧业战线的亲历者和实践者,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马清德说:“自2008年以来,我省从开展试点、推广工作经验一路走来,形成了以贵在责任、贵在实干、贵在创新的‘三个贵在’和坚持走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方向绝不动摇,坚持全面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的决心绝不动摇,坚持既定指导思想、目标、路径、措施绝不动摇,坚持州、县、乡人民政府责任主体和乡政府是第一责任人的组织领导机制绝不动摇,坚持牧业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一村一社、共同发展的基本组织形式绝不动摇的‘五个绝不动摇’为内核的生态畜牧业工作理念。我省生态畜牧业实现凤凰磐涅、欲火重生,关键是创新了建设理念,创新了工作氛围,创新了资金支持,创新了配套举措。”

多年来,在生态畜牧业建设中,省内外主流媒体报道380多次;省、州、县生态畜牧业微信信息平台吸纳各级干部、技术人员、合作社理事长等1180多人随时交流信息。我省采取“集中建设”和“谁先整合资源谁先得到扶持”的建设方针,突出建设质量和效益,省级财政累计投入7.37亿元。各州县利用州县财政支农、省外援建等资金达5.6亿元以上,撬动社会资金、金融资金的大量投入,确保生态畜牧业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全省注重绩效考核,以评促建,形成从省到州到县到乡到合作社的五级考核体系。还对州县主管领导、农牧局长、试验区办、合作社理事长等分层次展开多轮培训。

特别是省农业农村厅遴选群众积极性高、县乡政府主动、排序靠前的100个合作社作为试点,按照“以草定畜、草畜平衡为核心,草地牛羊入股、牲畜分群饲养、草地划区轮牧、社员分工分业、收益按股分红、按劳计酬为内涵”的股份合作制改造为抓手,集中打造培育了泽库县拉格日、天峻县梅陇、甘德县岗龙、祁连县达玉等一批典型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产生了较好的示范带动效应,目前省级试点社达到184个。

省农业农村厅畜牧业处处长杨毅青对此如数家珍。全省各地把制度建设作为生态畜牧业股份制合作社发展的根本。建立健全了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会”制度,配套制定了社员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组织活动制度、档案管理制度、民主监督制度、收益分配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严格实行社务公开、财务公开,确保了“成员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形成了风险同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如天峻县梅陇合作社在运行过程中,重大事项均采用“四议两公开”制度,即:“理事会提议、监事会和理事会商议、党支部审议、成员代表大会决议、财务和社务公开”的制度,确保了社员的民主权利,增强了合作社的凝聚力、向心力。

“六大成效”凸显生态畜牧业建设成果

“从今天的成效看,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全省农牧区实现了六大成效。即生产要素得到有效整合,先进典型不断涌现,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精准脱贫效果显著,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绿色有机生产有序推进。”对如何结合实际把握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辩证关系有着更加深刻理解的政府特贴专家、省畜牧总站高级畜牧师罗增海介绍,草场牲畜等生产要素实现了集约经营,提高了生产效率,有效处置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一些典型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实现资源集约化、资产股份化、生产专业化。

近年来,我省牧区六州大力推进合作社股份制改造,涌现出天峻县梅陇、泽库县拉格日、甘德县岗龙、祁连县达玉等一批股份改造到位、内生动力强劲、经营组织有方、群众持续增收的典型合作社。各州县都建立了各具特点、特色鲜活、转型发展的典型合作社,已成为引领青南牧区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的标杆,在产业振兴、一二三产融合、乡风文明、科学管理和集体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尤其是传统畜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加快,65%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开办了畜产品、工艺品、民族服饰加工等社办企业,大部分合作社组织劳务输出,创办了运输、建筑、餐饮、住宿等二三产业,以畜牧业为主、采集业为辅的二元收入结构得到有效调整。

“2019年试点合作社社员人均收入达14479元,比六州农牧民平均水平高2925元,高出25.3%。多数生态畜牧业合作社通过加快发展二、三产业,拓宽牧民增收渠道。贫困户加入到合作社后普遍通过项目配股、劳动培训就业等政策手段,与其他牧户一起参与生产和分配,享受到股权收益,实现了稳定脱贫。”

杨毅青介绍,生态畜牧业股份制合作社坚持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的原则,有效解决超载放牧和维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草原生产能力和生态环境不断好转。组建季节性养殖场232个,冬季集中育肥出售牛羊45万头(只)以上,减轻了天然草场的压力,人工草地面积达到710万亩,实现了“减畜不减效,减畜不减收”。以拉格日村为例,近五年来草场草产量提高10.5%,植被覆盖度从60%提高到80%。

基于生态畜牧业有力支撑,全省绿色有机生态产品特别是牦牛藏羊产业推进有声有色。省政府出台牦牛、藏羊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全省成立牦牛产业联盟、培育5个牦牛产业园,牦牛藏羊两大产业集群建设顺利启动,2个藏羊产业园、13个藏羊标准化养殖基地和1个“育繁推”一体化基地启动建设,玉树牦牛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藏羊高效养殖综合配套技术全面开花见效,“雪多牦牛”“环湖牦牛”“玉树牦牛”成功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培育出国家级牦牛新品种“阿什旦牦牛”,制定发布12项牦牛地方标准、2项国家行业标准,完成牦牛、藏羊高端品牌策划,青海牦牛公用品牌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牦牛世界之都”“高原美味”等“青字号”品牌价值显著提升。

“三个有利于”打造绿色有机畜产品输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清德认为,打造绿色有机畜产品输出地有利于发掘我省的畜牧业资源优势;有利于通过市场优化畜牧业要素配置;有利于拓宽我省畜产品的销售空间。

我省地处高原,拥有高原独特冷凉气候条件、洁净生产环境、多样农牧资源的优势。但同时自然环境恶劣、防灾抗灾体系不完善、青南地区自然灾害频发、草畜矛盾日益尖锐、饲草料资源匮乏对畜牧业生产的制约日益显著、抵御能力较低等,限制了高海拔地区畜牧业稳定发展。

输出地建设覆盖全省,指导长远,用输出地建设思想统领畜牧业发展,有助于加快推进农牧区互补、种植养殖业结合、资源综合利用,促进农牧循环发展和绿色养殖水平。更重要的是今后在畜牧业发展上能加快落实好生态优先战略,树立“生态是明天畜牧业”的理念,有效缓解畜牧业特别是牧区畜牧业长期以数量增长为目的的生产方式,促进实现生产、生态、生活“三生共赢”。

从整体上看,我省畜牧业基础还处于薄弱阶段,牧区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劳动生产率、畜禽生产力、饲料转化率与省外发达地区水平相比差距大,全省畜牧业规模化率不足30%,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我省畜牧业生产经营主体以家庭式分散养殖为主,中小规模养殖场户为补充,组织化、一体化程度偏低,产加销脱节、联结不紧密、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突出。

全省一盘棋去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让畜牧业生产有了更加明确的市场方向和产品导向,有利于通过市场途径培育畜牧业产业新主体、新动能、新业态,以股份改造、产业融合、利益联结、平台经济等方法优化产业发展资源配置,推动畜牧业技术、业态、模式创新,提高科技贡献率、资源利用率、产品加工转化率。将绿色有机作为畜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有利于畜牧业走创新驱动、内涵式发展路子,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去提升质、增加量,通过高品质供给满足日益升级的市场需求,加快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全国、全省的居民饮食消费结构中畜禽产品等高蛋白质食物呈现急剧增加趋势,肉、蛋、奶市场空间十分广阔,实现小康目标后畜产品市场格局面临新的机遇和新格局的形成。

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既是畜牧业生产平台,也是畜产品的出海码头,打造输出地是高站位、高起点设计理念,更有利于畜牧业在市场区分、产品开发等市场领域大显身手,加快打造不同于以往的新销售渠道,形成新的市场品牌和市场需求,利用好输出地平台以促进青海特色畜产品与国内外市场有效对接,擦亮“青字号”品牌,有利于优质牦牛藏羊肉等产品扩市场、强输出、提效益,加快形成产品优质优价、特质特价的良性市场供给格局。

“七篇文章”做好人草畜物病技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践证明,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提出‘以保护草原环境为前提,合理利用草地资源为基础,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核心,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为切入点,建立草畜平衡机制为手段,从机制体制上创出一条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思路是完全正确的,既破解了草原生态保护和畜牧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还有力推进了草地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马清德总结说,坚持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是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省委省政府及农业农村部关心支持,地方党委政府重视,各部门齐抓共管是推进建设的重要保障;以股份合作制合作社建设为抓手,促进体制机制创新是建设的重要途径;整合生产要素,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是牧业提质增效和农牧民增收的基础条件;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提升科技应用能力,挖掘生产潜力是推进良性循环发展的重中之重;吸引贫困户加入合作社,享受股权收益,是贫困群众精准脱贫的有效手段。

据了解,目前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试验区建设还存在人才制约问题突出、发展质量不高、缺乏资金投入等问题,还有一些地区党委政府对生态畜牧业建设重视不够,县乡政府主体作用发挥不到位,政府主体、部门协同、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尚未形成。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带头人大多是农牧民,文化素质较低,合作社缺乏管理、营销、财务等人才;由于合作社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现代化、工艺化设施装备,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条之间衔接不紧密,制约合作社进一步壮大发展;各地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积极开展股份制改造,在稳定一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但由于资金投入匮乏制约合作社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马清德说,当前和今后省农业农村厅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以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为目标,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高质量发展作为主题,着力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激活主体力量,提升绿色有机生态畜产品有效供给,将着力做好人、草、畜、物、病、技和标准七篇文章。

要强力推进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股份制改造,推动合作社提档升级,解决人的组织问题;持续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推进种养结合,加大粮改饲工作力度,扶持推进饲草料专业化生产,提升饲草料生产技术水平,破解草的问题。

要以牦牛藏羊为重点,贯彻落实好《关于促进高原特色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牦牛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藏羊产业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落实好《推进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方案》要求,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推进实现牦牛产业的平稳发展和藏羊产业的小步快跑;加快提升合作社基础设施水平,以提高畜牧业生态化设施装备水平为建设方向,采用技术先进、产权清晰的可移动装配式棚圈,促进合作社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要构建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强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推广现代工艺化、车间化、规模化生产技术,制定畜禽品种规模化养殖设施装备配套技术规范,支持绿色饲草料转变成有机牛羊肉;健全畜禽屠宰加工行业体系标准,全省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绿色有机畜产品的全产业链;加强动物防疫组织体系建设,完善政府依法监管、生产经营者依法履责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管理机制,全力保障生物安全。

“六大方面”推进高原特色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3月,为加快推进我省高原特色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高原特色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5年,全省畜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明显增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供应能力和质量稳步提升,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肉产量达到40万吨,牛羊肉自给有余,牛奶基本自给,猪肉和禽蛋自给率保持在70%以上;农区规模化养殖率达到7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到2030年,高原特色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要形成高原特色现代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创建为契机,以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为目标,加快畜牧业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加强科技支撑、政策支持和法治保障,强化动物防疫和加工流通建设,不断提升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杨毅青认为,促进高原特色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市场主导、坚持防疫优先、坚持政策引领的基本原则,围绕“生态青海、绿色农牧”,加快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坚定走人草畜协调平衡、生态生产生活共赢的绿色发展路子。

如何构建高原特色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格局,王玉虎认为要在强种业、强布局、强产业、强草料、强装备、强主体上做文章、下功夫、创新路。

——构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体制机制,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区)、基因库建设,推进八眉猪等地方品种杂交利用。开展地方特色畜禽品种育种攻关,建立牦牛、藏羊核心育种场和技术研发中心。加大种畜良种补贴推广力度,加快优良品种推广应用。

——青南地区主要发展牦牛产业,突出打造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绿色有机牦牛肉;环湖地区主要发展藏羊养殖,推进生态牧场等健康示范场建设,突出打造优质藏羊肉;东部农区以生猪、奶牛、肉牛、肉羊、家禽规模养殖为主,突出养殖工艺水平提升;柴达木地区以循环畜牧业为主线,突出发展肉牛、肉羊产业,适当承接生猪产能转移。

——依托牦牛藏羊地方优势产业,促进畜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加快牦牛藏羊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培育和引进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牦牛藏羊产业园、产业集群及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形成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

——推进优质饲草产业发展,因地制宜推广青贮玉米、燕麦草等品种,开发芫根、农作物秸秆等饲料资源,建设标准化种植生产基地,推进饲草料专业化生产。牧区树立“避灾畜牧业”理念,建立饲草料储备库体系。建设饲草料原料营养数据库,试点建立饲料质量评价体系。开发牦牛、藏羊专用饲料。

——制定主要畜禽品种规模化养殖设施装备配套技术规范,推进养殖工艺与设施装备集成配套。建设一批全程机械化养殖场和示范基地。加大畜牧机械补贴力度。组建全省畜牧业装备协会,研发推广适宜的新设施新装备。

——指导帮扶农区中小养殖户,不得以行政手段强行清退。推进牧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股份制改造,培育和规范家庭农牧场,培育一批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型经营主体。依托农牧业科技创新三级平台,充分发挥省级涉牧技术单位推广职能,完善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构建新型技术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