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人洞悉士兵心理,利用了宗教的力量。在古代罗马,将帅们非常重视占卜师,在将帅准备进行远征或者率领士兵投入战斗前,他们都会让占卜师给出吉兆,让士兵们相信众神预示他们会取得胜利。

对于罗马人这一举措,马基雅维利在其巨著《李维史论》中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罗马得以强盛的原因之一。(李维在其著作中也这么认为)

这一举措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作用,是因为我们通常所说的“士气”,正是主要取决于士兵对于胜利拥有多大的信心。而文化水平很低的普通士兵对于预言、征兆,则有着信徒般的迷信。因此他们能从来自众神的胜利预言中,获取极高的士气。

军队中,士兵从心理上大抵可以分为几类,第一类人天生勇敢,充满尚武精神,他们往往是军中的勇士,但是这种人在人群中的比例极低;第二类人嗜血好战,视自己的性命与他人的性命都如同草芥,一旦失去纪律控制,可能杀人放火,无恶不作,这种人与第一类人一样,在人群中也只占有极少的比例。

第三类人,本是如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但是他们或者以前地位尊重,想通过战功恢复以前的地位;或者宗族中有人为敌方杀死,急切想为亲人复仇;或者生活困苦,想通过战利品改善生活条件;或者地位极为低贱,被人视为“贱民”,想通过战功改变地位。等等,诸如此类,因此他们有强烈的战斗愿望,能表现出杰出的战斗力。

最后一类人,就是军中占绝大多数的普通大众,他们惧怕战争,惧怕死亡,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需要在军中服役。(对于士兵心理的分类,我主要参考的是吴起兵书《六韬》)

一个平常人的情绪,可以说是非常复杂的,但是对于军队中占据主流的第三类和第四类人来说,主要情绪无非不过两种,即惧怕死亡和渴望战功。其中求胜的意识是主要的,而渴望战功的意识则是次要的。

当无数的士兵走上战场上的时候,绝大部分士兵心中必然是忐忑不安,他们不知道他们是否能保有他们的财物,也更加不知道自己能否活到明天,作为普通士兵,他们无法确知即将进行的战斗有多少取胜的可能。

假如他们是战斗经验丰富的士兵,那么他们的过往经验会告诉他们:战斗在相持阶段的阶段的互相杀伤十分有限,真正的大规模的杀伤在一方溃败之后的追杀阶段,失败者将付出比胜利者惨重得多的人员伤亡。

假如他们是无多少经验的新兵,他们的心理状态与老兵又会有所不同。他们会在战役顺利的时候战斗力旺盛,因为胜利意味着可以分配大量的战利品,可是在战事不利的时候,他们又会异常恐惧,为了保住性命,他们往往会不顾整体战局,争先恐后的逃命。

胜利与失败的最终境况有天壤之别,求生的本能让普通士兵无不渴望在战斗中胜利。我们通常所说的“士气”,正是主要取决于士兵对于胜利拥有多大的信心。对胜利充满信心的军队会在战场中发挥巨大的潜力,越是士气高昂的军队,他们所能承受的伤亡和打击便越大。相反,对胜利没有信心的部队则只能承受较低的伤亡与打击。

普通士兵无法判断未来的战局形势,而对于他们的统帅对于战局的判断,他们也不能坚定的相信,除非他们跟随的是像韩信、岳飞、徐达、亚历山大大帝、卢古鲁斯、拿破仑这样伟大的统帅,通过战史我们不难知道,伟大统帅麾下的士兵总有非常高昂的士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反,总体来说文化水平很低的普通士兵对于预言、征兆,却有信徒般的迷信。战史上记载过数不清的事例,表明很多百姓正是从一些谶言和异样的征兆中获取勇气,从而揭竿而起反抗暴政。同时,战史上也有数不清的事例,表明普通士兵因为看到一些不祥的征兆,而表现得无比恐惧,比如帅旗被吹倒,比如统帅不小心跌倒,等等。我国历史对于战史的记载往往非常零碎,想详细列举一下以上两种相关的战例恐怕非常费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下古罗马兵书《谋略》,里面有两个章节详细列举了古罗马战史上的相关战例。

在此我在这书中摘选几个战例:

1、马略随身带着一名叙利亚女巫。他往往假托这名女巫之口预卜战斗的结局。

2、有一次,马其顿王亚历山大要做祭祀,他把一些预先拟就的文字写在占卜者的手上,占卜者再寻机把字烙印到祭品上去。这些文字的意思是说将赐予亚历山大胜利。当热气腾腾的供品已印上了这些字体,国王把它展示给士兵们观看时,群情振奋,因为他们确信神灵已向他保证会赢得胜利。

3、底比斯人伊巴密浓达在与斯巴达人冲突中觉得他的部队需要求助于宗教情感来增强信心。于是,他在夜间把武器都搬了出来,将它们跟神殿里的饰品系在一起,并说服他的士兵相信神殿将伴随他们一路前进,以便在战斗中随时为他们提供帮助。(公元前371年)

4、西庇阿将他的军队从意大利运到阿非利加,他登岸时被绊倒在地。当他看到士兵们为此而生惧色时,便以他的坚定和自负使众人的担心变成为鼓舞士气的一股力量。他高声说道:“为我庆贺吧,我的部下!我已经重重地撞击了阿非利加。”(公元前204年)

《左传》上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家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少年时期,非常不理解这句话。祭祀,用我们小时候的说法,就是装神弄鬼的迷信活动,是封建余孽,这种事情,怎么能和决定国运的战争相比呢?直到人生阅历越来越丰富,所读的书籍越来越多,才理解了这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