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徐先生”已是专有名词,特指徐中玉先生。

1983年秋天,我第一次走进华东师大的时候,我并不知道,我和我的同代人,将共同见证文学黄金时代的到来。在文史楼东头三楼的大教室,徐中玉先生给新生讲话的时候,提到了华东师大中文系辉煌的历史,也提到了他与老舍先生的师生之谊。徐先生的回忆带着绵绵深情。我至今记得徐先生当时的神态:清矍而慈祥,沧桑而坚毅。在后来的日子里,在徐先生、钱先生以及一大批老中青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华东师大中文系进入了真正的辉煌岁月。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们现在看得越来越清楚了,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啊。华东师大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写作,与整个上海的批评与写作一起,真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徐中玉先生在书房中读书

如今,我们提到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学,就不能不提到上海,不能不提到华东师大,不能不提到徐先生。我们现在同样可以看得很清楚,80年代就是中国文学的另一个逻辑起点。在此关键时期,刚毅方正的徐先生,在立德、立功、立言几方面,都做得极为出色。闲习礼度,不如式瞻仪形;讽味遗言,不如亲承音旨。徐先生的言行,影响了很多人,进而影响了一个时代。文学史虽有前后之分,有“江头”与“江尾”之别,但所有从事文学批评和写作的人,其实又都“共饮一江水”。所以,如果我说,我们直到今天还享受着徐先生的恩惠,实在并非虚言。

大学毕业以后,我有幸又见到徐先生几次。在师大二村那个著名的藏有众多卡片的房间,我与格非曾陪着徐先生抽过几支牡丹烟。这个时候,你会感觉到,“望之俨然,即之也温”这句话用到徐先生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在金沙江路的一个小饭店,我与谭帆曾陪着徐先生小酌。这个时候,你会感觉到徐先生只是你的长辈,他正用温柔的目光抚摸你的脸庞。2011年,徐先生作为特邀代表来京参加第八届“作代会”,我在首都大酒店请徐先生吃饭,赵丽宏南帆、格非、杨扬等人作陪。时年98岁高龄的徐先生,酒至半酣,便点名询问在京学生的近况。如今想来,其情其景,真是恍若梦寐。而经常闪现在我记忆中的,则是徐先生行走在丽娃河边的身影:时代愈是步履维艰,徐先生愈是步履坚定。徐先生永远行走的身影,或许是对我们委婉的提醒。

[图片3]

2011年,徐中玉先生与华师大的学生们(后排右二为李洱

专有名词在英文中是要大写的。无论在哪种语言中,作为专有名词的徐先生,都值得大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