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都大运会火炬手服、护跑手服展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都大运会火炬“蓉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都大运会会徽与太阳神鸟完美相融。

9月5日晚,2020年东京残奥会正式闭幕。中国体育代表团斩获96金、60银、51铜,名列金牌榜和奖牌榜双第一。
  在中国军团中,也有不少成都面孔。他们和队友们一起,用自强不息精神奏响生命和希望的赞歌,点燃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热情、生命的敬畏和梦想的渴望。
  尽管残奥会已落幕,但运动不止,精神延续。成都运动员在世界舞台上所展现的乐观、坚毅和顽强,也展示出成都对于运动的热情,以及积极向上的城市面貌。
  8月31日,成都大运会火炬“蓉火”正式发布,预示着大运会的临近。体育精神将继续传递,体育运动也成为成都街头巷尾的风尚,赋予这座城市更多的活力和梦想实现的可能。

展示成都面貌
他们用拼搏的体育精神
点亮残奥赛场

刚刚过去的夏天,人们谈论最多的,莫过于东京奥运会。而在刚刚闭幕的残奥会中,来自成都的运动员带来了不少感动和鼓励。
  9月2日,在东京残奥会乒乓球女子团体TT6-8级比赛中,来自成都的王睿与队友茅经典、黄文娟奋勇拼搏,以2∶0击败荷兰队,夺得金牌。这是中国代表团本届残奥会上获得的第71枚金牌,也是成都运动员在本届残奥会上获得的第2枚金牌。
  荣誉背后,饱含着失意和挣扎。王睿1993年出生于四川省德阳市,2008年,15岁的她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失去右腿。在汶川地震后,她一度自我封闭,直到拿起乒乓球拍后,才找到了人生的目标和再次出发的动力。2009年,王睿进入成都市残疾人乒乓球队,在成都市残联训练基地开始学习打乒乓球并进行运动康复。从零开始,她拿起乒乓球拍,每天挥拍8个小时。
  在不断克服困难,经历日复一日的训练后,王睿相继入选四川省残疾人乒乓球队和国家残疾人乒乓球队,并开始在国际大赛中崭露头角。
  这一次,她又在东京残奥会上斩获金牌。
  除了王睿,成都军团里董超、田富刚等人都在东京奥运会上收获不俗的成绩。他们从人生最低谷中奋起,深受体育精神的鼓舞,也诠释着体育精神本身,展示出成都气质和风貌的同时,也为这座城市树起榜样。

传递体育精神
大运会火炬亮相
将融汇更多梦想

带着对梦想的渴望,拼搏向上的体育精神在成都这座城市流淌。而在明年的成都大运会上,将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到成都,成就梦想。
  北京时间8月31日晚,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迎来倒计时300天,成都大运会火炬“蓉火”也于当天在金沙遗址博物馆正式亮相。
  火炬是赛事筹备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成都大运会愿景和精神的集中体现。象征着希望和梦想的大运火炬熊熊燃烧,一脉相承的古蜀文明和天府文化交相辉映,迸发出耀眼光芒。
  火炬主体运用炫彩的大运会主题四色,交融相间,体现绿色、智慧、活力、共享的成都大运会办赛理念,更寓意五彩斑斓的生命之色、梦想之彩。
  火炬,代表着精神的传递。“我们的火炬既要有国际标准,也需要有巴蜀特色,所以在设计时将表达着古蜀人民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等精神寓意的‘太阳神鸟’图案置入出火口,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火炬发布仪式现场,成都大运会火炬设计者许燎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火炬取“蓉”这一成都简称,谐音并寓意“融合”。火炬正面以国际级IP、四川大熊猫为主要设计元素,熊猫双手展开、环抱,展现着成都乐观友善的态度,更寓意拥抱美好多彩的生活乐趣、梦想光芒,融汇着每一个追梦者心中闪烁的星星之火。

浸润运动文化
成都实施大运场馆惠民计划
让体育“扎根”生活

通过大运会,成都不仅要将积极拼搏的精神传递,更要让运动、健康的新风尚流入城市生活的每个角落。
  在成都大运会倒计时一周年之际,国际大体联正式命名东安湖体育公园为世界大运公园,成都正式启动了大运品牌惠民、环境惠民、场馆惠民、文化惠民、服务惠民五大惠民计划,将以成都大运会举办为契机,加快冲刺世界赛事名城,用崇尚健康、热爱运动的新风尚,滋养天府文化、浸润市民生活。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祝莉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成都的休闲生活是一种生活态度,这其中也包括了体育。“体育也是休闲,是运动休闲。”
  她认为,要让全成都的老百姓通过大运会,积极地参与健身,让体育休闲也可以成为成都的一张名片。“赛事名城不是看比赛就完了,而是让体育真正地扎根在成都人民的心中,走进运动场。运动改变城市,运动改变生活。”
  作为成都举办的第一个国际性综合性体育赛事,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是成都向全世界汇报的一次机会,对于来自世界各国的大学生而言,大运会搭建起交流的平台。
  而对于普通市民而言,大运会让周围运动锻炼的人多了,让身边的体育设施多了,自己参与到体育锻炼中的机会也多了。
  作为2021年成都大运会13个新建场馆中第一个亮相并投入使用的场馆,龙泉中学体育馆从去年开始,就陆续承接了不少赛事:成都市第十四届运动会群众组气排球比赛、成都市运会群众组太极拳剑、五人制篮球以及广场健身操(舞)等项目比赛……
  根据大运场馆惠民计划,23个大运会体育场馆赛前将承接46项各类高级别体育赛事、5个项目的市级青少年赛事以及全民健身大型赛事活动等。同时,各赛区每月将在各大运场馆安排不低于两项赛事活动并实现常态化利用。赛后,东安湖体育公园的“一场三馆”将打造成为国际一流体育文化综合体。而承担大运会篮球项目的凤凰山体育公园,将在开放后融入全民健身功能,塑造为健康活力的城市名片。
  为营造“爱成都·迎大运”浓厚氛围,做好市民身边的体育运动场景打造,目前,成都市体育局还发布了全国首个《家门口运动空间设置导则》,聚焦群众便捷化健身需求,为实施家门口运动空间建设提供工作指引。推动在公园绿地、废旧厂房、建筑屋顶、闲置边角地等植入体育设施,今年成都将建成50处家门口的“社区运动角”。构建以社区级公共体育设施为主体、体育公园为特色、多种形式灵活补充的“家门口”运动空间,为城市生活增添运动的活力。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
  记者杨晨成都大运会组委会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