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4日,南京大学迎来了中国嫦娥五号取回的1克月球土壤。怀着激动的心情,南京大学环境材料与再生能源研究中心召开“月壤欢迎仪式暨月壤研究启动会”,欢迎月壤正式“落户”南京大学。

七月中旬,第一批月球科研样品发放仪式在北京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召开,由国家航天局向13家单位发放了共计31份月壤样品。经过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召开的月球样品研究方案论证会的详细讨论,南京大学最终迎来了实际重量为1克(1000毫克)的月壤。

欢迎仪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院邹志刚教授发表讲话,他表示:月壤来之不易,第一站落户南京大学环境材料与再生能源研究中心,是因为南京大学有一支做地外人工光合成的团队,在国际上首创面向地外原位资源利用的人工光合成技术,并已获得国家变革性技术重点研发计划的资助;更是因为国家和探月中心对南大的信任。因此,一定要在严控损耗的基础上,用好月壤。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

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姚颖方副教授介绍了南京大学联合申请和领取月壤的经历,汇报了月壤研究计划,并期盼在座师生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共同用好月壤,推动月壤样品在材料领域的变革性研究。

此次领取的样品主要是铲取粉末样,样品借用期为1年。保存环境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航天局颁发的《月球样品管理办法》,在氧气含量不高于20ppm,水蒸气含量不高于50ppm的环境中储存。同时储存空间必须不间断、零死角监控,实验期间须进行实时影音记录和文字记录。

据了解,在获得月壤的13家单位中,南京大学是唯一研究月壤改造和催化利用,实现月球资源原位利用和地外能源转换的单位。获取的月壤将基于2020年南京大学牵头的“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面向地外原位资源利用的人工光合成材料与系统研究”,完成基于月壤的地外人工光合成材料与装备的设计、制备与利用。同时将深入探讨在太空低微重力、强辐射、极端气压和温度条件下,月壤基材料与系统的服役特性、失活原理和再生方法,创新发展高能射线等条件下的辐射催化过程,并有望实现搭载,真正实现在地外环境中的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