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荔教育」专注人工智能创造力教育,致力用可理解的材料打造最好玩的 AI 教学空间,让孩子在 AI 时代独立思考、自信表达、自由创造。

不少家长有疑问,为什么给孩子奖励,一开始有效果,后来却越来越没效果,孩子甚至反过来会利用奖励「要挟」家长?

其实心理学家早已通过心理实验做出了解答。

警惕「德西效应」

警惕「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他随即抽调一些学生去单独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

第一阶段:抽调的全部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

第二阶段:所有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一个难题后,就得到 1 美元的奖励,而无奖励组的学生仍像原来那样解题;

第三阶段:在每个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休息时间,研究人员观察学生是否仍在做题,以此作为判断学生对解题兴趣的指标。

结果发现:无奖励组的学生比奖励组的学生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去解题。这说明,奖励组对解题的兴趣衰减得快,而无奖励组在进入第三阶段后,仍对解题保持了较大的兴趣。

实验证明: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的吸引力。这就是所谓的「德西效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部动机&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外部动机

为什么德西能通过奖励来破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乐趣?为什么家长们对孩子的奖励经常失效?

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个基础的心理学理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指个体对所从事的活动本身有兴趣而产生的动机。这种活动能使个体获得满足, 也是对个体的一种奖励和报酬。个体从事这种活动时,不需外力作用的推动。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布鲁纳指出,内部动机是由三种内驱力引起的,一是好奇的内驱力,即求知欲;二是好胜的内驱力,即求成欲;三是互惠的内驱力,即需要和睦共处协作活动

以英荔创造乐园的教学特色为例:我们致力于用生动有趣的 AI 创造力课程、丰富多样的 AI 创新实践和协作机会,让孩子们在沉浸式智慧空间激发好奇心,释放想象力,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强化内驱力,提升创造力、计算思维等智能素养,以更主动、自信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外部动机:指由个体所从事的活动以外的刺激诱发而产生的动机。这种活动本身并不能给个体带来直接的满足,但通过这种活动却可以得到另外一种或另外多种效应,这种效应也就是活动以外的刺激。

家长们常用的奖励措施,便属于外部动机。比如考到前 20 名就奖励新玩具,自己吃饭就给看动画片……

当家长习惯性用奖励这一简单粗暴的方式来驱动孩子去学习,孩子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便会处于失衡的状态

在孩子看来,学习是为了获得奖励,甚至是为了父母而学。一旦奖励消失,或者奖励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他们就会不再努力,产生行为的消退。他们找不到学习的乐趣,更找不到学习的热情。

更后怕的是,若从小就养成「有奖才做」「无奖免谈」的价值观,那长大后就会不会陷入「无钱免谈」、「无赏不动」,甚至「有奶便是娘」的境地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奖励的「恶果」

奖励的「恶果」

奖励的负面影响只是破坏孩子的自主性吗?远非如此!

试想一下,你或者你身边的家长在日常教育中是否有这样的行为:家长告诉孩子,如果一直表现良好,星期天就会带他去看游乐场玩。结果,星期六孩子惹恼了家长,于是家长警告道:「你再这样,明天别想去游乐场!」

这种威胁取消奖励所产生的作用,无异于动用惩罚。再者,奖励越诱人,得到的可能性越大时,未得到奖励而受的打击也越大。

艾尔菲·科恩在《奖励的恶果》一书中总结了奖励的另外 4 大危害:

①奖励让人觉得自己被控制

奖励和惩罚本质上都是把人当作被动的木偶,用外力去控制人的行为,它损害了人们的人格尊严,是不道德的。再者,外在奖励会盗取人对自我价值的评价标准,让人无法客观看待事情好坏,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②奖励会影响人际关系

外在奖励实际上是一种人为造成的「稀缺」,只有通过竞争才能让极少数人获得奖励。在争夺和竞争的过程中,人会把他人视为实现目的的工具,从而伤害人际关系。

③ 奖励阻止了创新和冒险

如果达到某个标准就能获得奖励,会导致人们在受到奖励驱使时,只做能得到奖励的事,没有动力去创新和冒险。

④ 奖励让人忽视问题本身的对错

奖励只是一种干预行为的手段,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它只短暂改变了表象,忽视了深层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个原则实现正向激励

3 个原则实现正向激励

① 与其鼓励结果,不如鼓励过程

如果奖励对孩子特别有诱惑力,那么他可能会为了这个奖励而努力学习,但同时他也可能患得患失,无法全心投入学习,从而影响自己的学习过程和考试结果。这种患得患失的心理,便是著名的「瓦伦达效应」。

作为家长,更应该关注孩子努力达成目标的过程,帮助孩子树立正确观念。比如孩子达成了考第一名的目标,与其说「因为你考了第一名,所以我要奖励你」,不如说「你很努力地复习功课、总结学习经验,你值得获得奖励」,引导孩子更注重过程,于其未来的成长会更有意义。

② 让孩子为自己而活

武志红老师说,家长对孩子所进行的奖惩、施压,其实就是一种带有侵略性的外部动机。一旦使用不当,就会适得其反,让孩子失去对自己人生的自主感和控制感。

比奖励更有效的激励方法,是让孩子为自己而活:有自主感——我的人生我做主,我的人生我说了算;有控制感——我人生中各种重大命题,都基本处于一个我可以掌控的状态当中。

当孩子拥有充实的幸福感与满足感,内在动机便占据主导地位,他会更清晰地认识到,学习是为了自己将来拥有更好的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③ 欧美式奖励:「精神红包」更有价值

奖励,不仅仅是让孩子获得更多的物质,而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和塑造。

欧美国家的奖励,避免以物质驱动孩子,更多的是以责任感、荣耀感、集体荣誉、成就感、自主选择等「精神红包」来驱动孩子,帮助孩子建立内在的驱动力。欧美学校的奖励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坐老师的座位——体验权威感和荣誉感。

2)读书给低年级的学生听——体验权威感和责任感。

3)和他喜欢的人一起午餐——享受自主选择的权利。

4)老师给学生爸妈打表扬电话——与父母分享进步和成就的快乐。

5)使用彩色粉笔——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与众不同的荣耀。

6)邀请其他班的一个朋友来班里共进午餐——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自主选择的权利。

7)给老师选择一本书,让老师读给大家听——体验权威感和自主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写在最后:孩子天生都是热爱学习的,且对世界保持着一份纯真的好奇心,这是学习的宝贵的内部动机。切勿用错误的奖励,去破坏孩子的内部动机,甚至让孩子变成了一个喜欢讨价还价的「势利鬼」。

图 | pixabay

文 | chen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