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儿女众多,光长大成人的皇子就有20多位,其中皇长子胤禔是惠妃所生,惠妃康熙后宫之中居于四妃之首,胤禔身为长子,曾经三次跟随康熙出征,在众位皇子中是为康熙做事最多的,因此深得康熙的信任和器重。

这样一位年长、能干、出身并不低的皇长子,在太子胤礽没有被废掉的时候无缘储位还情有可原,可是在太子胤礽两次被废之后仍然输给出身比他还低的胤禛,即后来的雍正,又是什么原因呢?

细究起来,还真是应了那句话:性格决定命运。

一、 开局非常不错

皇长子胤禔的母亲是惠妃,这位惠妃虽然没有皇后和皇贵妃的地位尊崇,但是位列康熙四妃“惠宜德荣”之首,位次比皇四子胤禛的母亲德妃还要高,所以单从出身上来讲,胤禔的优势只比皇后赫舍里的儿子--皇太子胤礽略差,比后来参与“九子夺嫡”的皇四子、皇八子等人都略占优势。

惠妃的影视形象,网络图

康熙一直很重视亲情,在胤禔之前,康熙曾经有过四个儿子,但是很不幸都早年夭折,所以胤禔才成为皇长子,康熙对他自然很是宠爱。

法国传教士白晋1687年来到中国后,曾经进入清朝宫廷,奉命为康熙及其皇子授课,后来著有《康熙帝传》一书。关于皇长子胤禔,白晋说:“皇上特别宠爱这个皇子,这个皇子确实很可爱。他是个美男子,才华横溢,并具有其他种种美德。”

由此可见,少年及青年时期的胤禔在康熙乃至外人眼中都是很优秀的,兼具才貌与美德。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19岁的胤禔跟随抚远大将军福全讨伐噶尔丹,期间担任副将军,参与整个战事的指挥。

1696年,康熙亲征噶尔丹,胤禔再次随行,在军中参赞军机。

胤禔前后两次跟随伯父、父亲出征,他的表现显然让康熙很满意,因为经历了这两次出征之后,1698年,27岁的胤禔被封为直郡王。

二、 潜滋暗长的欲望

康熙一直比较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从这两次安排胤禔参加讨伐之战来看,他显然是在为胤禔提供足够的成长学习的机会。虽然他已经立了胤礽为太子,但是,他并不希望其他皇子只是安安稳稳地当太平王爷,尤其当时西北、东南都还没有平定,他希望儿孙辈多出文武良才,以后能够做辅佐帝王之能臣。

然而,他没想到的是,自己的这些安排让胤禔增长了见识能力的同时,也助长了他对储位的觊觎之心。

胤禔比皇太子胤礽大两岁,胤礽的生母是皇后赫舍里氏,赫舍里氏生了胤礽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因为这个原因,康熙给予胤礽更多的关爱,在胤礽刚满一周岁的时候就立他为皇太子。

胤礽和索额图的影视形象,网络图

皇子们年纪都小的时候,胤禔应该还没体会到自己和胤礽有什么大的区别,但是等到他成年之后,对彼此的身份地位有了充分的认识,他开始利用各种机会为自己争取㣧礽的皇储之位。

胤禔没想到,自己这些争储行为,恰恰触犯了康熙的忌讳。

康熙一向很重视亲情,他对自己的皇祖母十分孝顺,对大臣们虽然要求严格,但是在赏罚之时仍然注意法外施恩,始终不忘“仁爱”二字,他自己这样身体力行,当然也希望子女们能够效仿他,首先做一个仁爱的人。

但是他没想到的是,他的皇子们在这方面尤其让他失望。

三、 皇储之争

首先让康熙失望的是皇太子胤礽,这个让康熙从小疼爱长大的唯一嫡子。

1690年,康熙在福全远征噶尔丹时自己带兵在后面指挥,没想到军情紧急之下,康熙突然患病,一连几天高烧不退。

康熙无奈,下旨让太子胤礽和皇三子胤祉前来接自己回京。

没想到17岁的胤礽见到重病中的父亲时,没有丝毫担心和关切,这让康熙既痛心又失望,认为胤礽“绝无忠爱君父之念”,一气之下将胤礽直接遣返回京。

让康熙没想到的还在后面:胤礽不仅对自己没有“忠爱君父之念”,对兄弟同样也没有手足之情。

康熙亲征的影视形象,网络图

1708年,7岁的皇十八子胤祄在随康熙到塞外巡幸的途中病重,康熙忙碌之余,看到胤礽仍然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一时新愁旧怨,康熙就训斥了胤礽几句。

已经35岁的胤礽对父皇的训斥压根儿就没听进去,反倒还出言顶撞康熙。

康熙一怒之下,以“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的理由,宣布废掉胤礽的太子之位。

四、九子夺嫡

废掉太子,简直就像一面照妖镜,让平时一个个看似循规蹈矩的皇子们都显出了原形。

第一个跳出来的就是皇长子胤禔:自从他成年以后,他一直关注着康熙和太子之间的关系,随时准备反戈一击,为自己上位提供条件,此时他见太子被废,认为以自己皇长子的地位和康熙的倚重,完全有条件、有能力争取太子之位。

要想让康熙立自己,必须彻底杜绝胤礽反击的机会。胤禔抓紧时机,在康熙让他看守胤礽期间,趁机向康熙提出:要杜绝后患,只有杀死胤礽!

康熙此时还没从胤礽无情无义的打击中缓过神来,没想到却再次见识了自己亲儿子的绝情绝义!

听到胤禔提出“杀死胤礽”的要求后,康熙几乎气晕!

正在这个紧要关头,一向和太子关系好的皇三子胤祉告发胤禔私下对太子使用镇魇之术。

联想到太子近些年来张狂悖乱等一系列错乱行为,康熙怒不可遏,直斥胤禔“乱臣贼子!”评价他要杀掉胤礽的想法是:“不谙君臣大义,不念父子至情,天理国法皆所不容!”下旨削去胤禔的郡王爵位,把他圈禁在府第之中,永远不许放出!

37岁的胤禔从此开始了自己26年的圈禁生活,再没有迈出府门一步,直到63岁时离世。

在康熙看来,胤禔“秉性躁急,愚顽”,胤禔也用自己的言行充分证实了康熙的判断:在知道自己无缘储位之后,胤禔仍然不死心,继续向康熙推荐皇八子胤禩。

胤禩画像,网络图

胤禩从小由胤禔的生母惠妃抚养长大,兄弟二人一向感情深厚,如果胤禩将来能够继位,胤禔的前途也可以得到保障。

胤禔的这一如意算盘再次被康熙打了个稀烂:多位王公大臣都曾经向康熙推荐胤禩,这让康熙对胤禩起了防范之心,认为“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下令将其治罪。后来在众位皇子的冒死劝谏之下,下令削去胤禩的贝勒封爵,降为闲散宗室。

胤禔不仅成功地把自己送往穷途末路,还顺手把好兄弟,原本极有希望的皇八子胤禩也拖了下去。

真不知道他是不是胤禛派往“八爷党”的奸细!

五、不争之争

胤礽被废掉太子之位后,对空缺的皇储位置动心的当然不只胤禔、胤禩等人,皇四子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未必就不动心。

胤禛比胤禔小六岁,比胤礽小四岁,胤礽被废、胤禔被圈禁的时候,胤禛31岁,正是学有所成,胸中应有大志的年纪。

康熙无论是为君,还是为父,都是一个极好的榜样,但凡略有悟性的皇子都应该能够从这位伟大的君父身上学到不少东西,深切地了解他的脾气禀性。

胤禔自然是个“愚顽”的,白白受了康熙那么多年的教导与培养,却连自己的父皇是什么脾气禀性都没了解清楚;

雍正画像,网络图

皇太子胤礽显然是个“自大”的,康熙对他格外的关爱让他只会了关心自己,忽视了身为太子,自己最应该了解关心的应该是父皇,这位掌握自己命运的大主宰;

皇三子胤祉和太子关系好,早就形成了“唯太子马首是瞻”的行为模式,所以从来没想过要去争皇储之位,对其他事情更不大关心;

皇四子胤禛年龄足够大,养母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的身份足够高,佟佳氏尊贵却无子,养母身份尊贵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却可以建立亲密的关系,也许从被送去抚养的时候开始,胤禛就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在强者羽翼下的生存之道。

在成年的皇子中,胤禛或许是心机最为深重的那一个,他知道在这权力的中心应该如何为人处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示弱,知道什么是不争之争。

在康熙的火眼金睛面前,与兄弟友善,待人仁爱才是最大的竞争力。

胤禛完美地做到了这些。

所有的心机都是可以被隐藏的,所有的锋芒都是可以被包裹的。

光而不耀,和光同尘,于是胤禛成为笑到最后的那个人。

他的成功,和太子被废、皇长子胤禔被圈禁、皇八子胤禩被削去爵位等一系列失败相比,显得极其心机深沉、老谋深算。

可是,他又什么都没做。

围绕权力的争斗,最终的胜负,有时候就是这么玄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