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亚东,1994年生,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编剧协会会员,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作品》杂志特约评论家,具有微电影初级编剧职称。作品散见于《中国青年作家报》《作品》《陕西交通报》《银川日报》《渭南日报》《威宁诗刊》《陕西诗歌》等,曾获多个文学奖项,出版长篇小说《等到樱花盛开时》。

糖点:作家的创作都带着自身经历的烙印,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您的作品,能不能先给我们介绍一下您的生活经历或者文学创作经历。

宋亚东我是大学时期才走上文学道路的,那时候对写作也是因为一段巧合,我也没想过能坚持到现在,算算时间,距今已有7年之久了,那时候开始学习写诗,也曾拿去让一些老师看过,都被否定了,或者也曾给一些杂志投过稿,好一点的过了初审,不好的跟前面所说的,都是石沉大海,但是那会也没有放弃,一直到了大二的时候,真正意义上在某个民刊发表了第一首诗歌,感觉又重新点燃了希望,在其之后陆陆续续的在多家刊物上发表了多篇作品,也同时获得了各级别的文学奖项,2019年3月,也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等到樱花盛开时》,同时,感觉对自己有很大收获的是自己随之参加了一系列的活动。

比如:2016年4月受邀前往暨南大学珠海校区参加首届广东省诗词巡回论坛,同年11月受邀前往南方医科大学参加第二届夏青杯文学交流活动以及前往广州恒智书院参加2016广州青年诗歌创作交流会;2017年3月前往南方传媒大厦参加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杨克诗歌分享会——“跟杨克一起重新发现广州诗意”,同年9月,前往广州市购书中心参加“以工人的名义发声”谢友义工人题材作品分享会;2018年7月,参加广东省作家协会《作品》杂志评刊团线下评刊会,同年8月参加《作品》90后作者培训班(第二期);2020年10月参加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培训班等等。

糖点:您的这种创作视角是怎么形成的?是什么样的生活现实触发了你的创作激情和灵感,您又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去体验这样的生活。将来您的创作方向会有所改变吗,还是仍然停留在这类的背景当中?

宋亚东:对于前两个问题,我想说的是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创作出一部好的作品,无非就是将自己心中的故事用笔表达出来,这也是我个人本身的创作视角和激发我创作激情和灵感的由来。对于体验生活的方式,无非是除了亲身经历,再就是过去的这些年里,也采访过不同的人群,有成功的企业家,间接性的“听述”过“光荣在党50年”的老党员、教师的故事,从他们的表述中,我渐渐地寻找到了一种归属感,这也算是一种我个人体验生活的新方式吧。在未来,我会尽可能的去改变自己的创作方向,尝试着去创新,去突破,让自己在多个领域全面发展。

糖点:长篇小说《等到樱花盛开时》是您出版的第一部小说,当时对他给予了的情感?

宋亚东:《等到樱花盛开时》一书的创作之初是看多了那些异地恋的心酸和苦楚,用这种方式祭奠逝去的美好与青春,无论是在一起修成正果,还是分开后一别两宽,都有它的缘由和意义。分开也并不代表着失败,两个人拥有共同的美好经历,只属于他们,而这些记忆,别人无法获得,带给彼此的成长,将伴随一生,对于书中故事的结尾,两人完成了之前的约定,又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这个结局的设想无非是一种美好的寄托罢了。

糖点:您希望通过作品给受众带来什么?您认为一本书的价值是怎么检验的?

宋亚东:作为一个创作者,要想写出一部好的作品,最主要的是需要找到受众的“共情点”,能够给他们带来从思想、理念、性情以及人生价值观等方面的激烈碰撞,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双赢;我觉得很多人觉得一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不能有很大的影响力,有没有深刻的意义。我觉得这样是对的,但是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只有自己喜欢的书才是有价值的书,假设我去书店花了钱买了这本书,那么这本书最重要的是让我有读下去的欲望,如果一本人人称赞的书,让我没有一点读下去的欲望,那么对我来说也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糖点:您怎么看待作家、文学创作与文学商业性的关系?

宋亚东:文学商业性已然成为文学创作的一种常态,虽然现如今还有着一批崇尚于纯文学的作家,但相当的一批写作者则追随大众趣味用极大的热情去寻找与发现文学商机。从现如今的出版行业的角度来说,争获尽可能多的图书印数与发行量,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畅销书,这已然成为一些写作者的目标,其次就是现如今的网络文学IP热,其实是电影市场的商业资本为迎合大众口味,获取商业利益。总而言之,这三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无非就是遵从自己的初心就好。

糖点:作为90后作家,您觉得90后是一种标签吗?这种标签对您的写作是一种帮助还是障碍?

宋亚东:对于我个人来说,“90后”是一种标签,但写作永远是个人的事业,这个标签并不妨碍一个人在创作事业上的发展,“90后”相对来说只是一个处于中性的词汇,而如今,对于走纯文学道路的90后作家来说,文学期刊有着很大的吸引力。目前不少主流文学期刊近年来也推出各种90后作家专栏,比如《人民文学》曾先后推出“新浪潮”“青年小说展”“90后”等栏目,《中国青年作家报》的新青年专栏等等,从这些现象不难看出,90后作家作为新的一代,正在迅速地以群体姿态登上当代文学的舞台。

糖点:诗歌学会会员、编剧协会会员、作家协会会员这一系列的身份给您带来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您是怎么样去平衡这些身份?

宋亚东:“诗歌学会会员、编剧协会会员、作家协会会员……”这些只是一个身份的代名词,并不能说因为有了这些身份从而有着比别人高人一等的感觉,虽说我如今已经有了这些让别人看似耀眼的头衔,但我从来都不自诩为作家,更多的只是一个作者,在这条道路上,无论自己写什么体裁,都应自觉担当起新时代赋予我们这些写作者的责任与使命,毕竟写作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所以,写作不在于你加入了多少作家协会,唯有让作品说话,而且时刻要保持着一颗谦虚谨慎,认真学习的心,不骄不躁,这样才能在这条路上走的更远。

糖点:您觉得术业需要有专攻吗?

宋亚东:我个人认为在当今社会,一个人要学会多角度,多元思维。更应该学习更多的技能。所谓“技多不压身”。在当今时代里,在我们生活中时常充满着一个声音,那就是多学习,多充实自己,这些类似的情况有很多,它们都存在着一个共性,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需要的是一个会很多东西的人,多学几门技艺,就多一条展现自己的道路,更能在危机时刻,为自己留得一条“未雨绸缪”的后路,正所谓“学无止境”,多学习,就等于多挖掘自身的能力,更可为自己的将来多做打算,是百里无一害的事情。

糖点:对于一些新人写手,您建议他们过早进入这样的圈子吗?

宋亚东:多年以前我刚踏入这个圈子的时候,就有位老师告诉我了一句话,我到现在都记忆尤深,那便是“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谁也不是天生就会写作。”可能不少人会觉得,多学一些写作的技巧就能够把写作能力提高,但我要说的是,学习任何东西靠的都是基本功,如果一个人从小对写作充满着浓厚的兴趣,我建议他们尽快进入这样的圈子,去多加学习、练习,这样也为若干年后进入职场打下一份坚实的基础,毕竟现在大多数单位都缺一个能写、会写的笔杆子,因此,写作是一项职场的硬本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糖点:对您而言写作意味着什么?

宋亚东:写作,对于我来说,就好比是自己身边的朋友一样,无论发生什么,它都与你同在,而写作的过程,也是与自己心灵对话的过程,都说写作的人情感比较细腻,这样我就可以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全部都镶嵌入文字细末中,把敏感优柔以较为隐晦的方式表达出来,或许,这也是一种“宣泄”的方式吧。

糖点:你觉得什么样的作品才算最好?

宋亚东:作家残雪曾经说过:“最好的文学一定要有哲学的境界,最好的哲学要有文学的底蕴。”判断一部作品的好坏,其实无论是哪种文学体裁,都必然是“有思想的情感表达”,或者“有情感的思想表达”,作品里所表现得情感能否打动读者,所突出的思想能否让这部作品成为经典,而这些,便是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古今名著,无一不是思想性和情感性文质彬彬的好作品。话虽如此,一部作品的好坏不应从创作者的口中去评价,更多的是需要得到读者的认可,总而言之,好的文学作品是人类的觉悟先知,以及对人生观,价值观的看法,文学的价值不在于华丽的辞藻,或无病呻吟式的感叹,而在于它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以及它的内涵。

糖点:有很多朋友也希望成为一名作家,您觉得如何才能和您一样将生活中的感悟积累下来和大家分享?

宋亚东:我们常说:“写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句话不容置疑,就像自身遇到的、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一些故事、一些行为、一些思考,这些都可以作为写作中的素材。并且能够留心去观察生活,用心去感悟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积累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以文字的形式与大家分享。

糖点:对自己接下来有什么期待,下次给我们带来新书是什么时候?

宋亚东:对于未来,我一定会坚持把文学之路走下去,而且要走深走实,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都不会放弃,当然,在这期间也不乏和文友们交流,多听听他们的见解,取长补短,至于下一部新书,我暂时还没有构思好,不过还是想尝试突破目前的瓶颈,去构造一个全新的立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如期和大家见面的。

本期主持/

杨晨羲,95后媒体人、新闻记者。

(独家供稿:糖点团队·方糖社;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