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日军炮击老君台纪实

作者:史效珍

整理:七台八景

我们从孩提时代起就听长辈们讲日军炮击老君台的神奇故事。最近,我们又走访了罗永年等一些还健在的知情老人,并参阅了侵华日军当事人写的史料,特作如下记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鹿邑老君台

一

老君台原名升仙台或曰拜仙台,相传老子修道 成仙于此飞升得名。据鹿邑县志记载是盛唐时代的建筑。从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赵恒追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起即更名为老君台至今。

该台位于鹿邑县城内东北隅,仙台路南,为有棱角的圆柱形。台高8.84米,台底面积765平方米,周围用大砖堆砌,内实以土,上有垛口女墙。台上有大殿三间,上覆黄色琉璃瓦,并建有东西偏殿和山门。殿内有老子(李耳)紫铜坐像一尊,高二米余。

老君台自古以来是本县和周边县市百姓们进香朝拜、旅游观光的圣地。每月的初一、十五高道云集,香火极盛。唐代高宗李治、武则天、玄宗李隆基都曾来此祭祖。宋真宗赵恒与文人墨客苏东波、欧阳修等人也都来此进香朝拜。

二

1938年6月1日(农历五月初四日)上午,侵华日军第四骑兵旅团藤田部[1]从亳州方向进犯鹿邑县城。当他们前进到离城八华里的营子寨村西边时,从望远镜里看到东南城角的奎星楼即用大炮轰击,一炮把奎星楼轰塌,城墙也随之轰倒两丈多长,没见城内还击[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之,他们继续西进,当行进到离城二华里的虞姬墓[3]时,见一高大的土堆,他们又从望远镜里看到,城里有一高大的建筑,古柏森森,形似碉堡的老君台时,误以为是抗战工事,立即停止前进,如临大敌。

他们把大炮推上虞姬墓,集中炮火对准老君台连发12炮,都没听到爆炸声。他们的指挥官和年轻的炮手有些诧异了,打出的10多发炮弹怎么一发也没有爆炸,目标依旧还耸立在那里。继而又向县城连发数十炮,炮炮皆响,随之又向县城用机枪扫射一阵,才敢进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进城后发现,城内十室九空。后来日军得知:他们炮轰的目标原来是中国道教鼻祖太上老君的升仙台。日本人也信奉道教,于是,他们不寒而栗了。

事过二年以后,逃难百姓陆续回城,老君台上的道士也回到老君台。城乡百姓有的到老君台烧香,见到日军没爆炸的弹头还留在老君台上。为了安全,道士和百姓们纷纷反映给慈善会会长赵万成。

赵万成派他教私塾的弟弟赵万本老师,领着几个年龄较大的学生到老君台察看发现:其中六发炮弹卡在大殿东山墙上,三发卡在大殿的梁檩上,一发落在了东偏殿墙角处,一发卡在大殿东山墙外的古柏树杈上。他们师生爬上梯子,把十一颗弹头一一卸下,用绳从老君台东墙吊下,挖个二尺多深的坑埋在地下。老君台虽然经过几次修复,至今东山墙和古柏树上弹痕还清晰可见,为日军侵华留下了又一罪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0年代老君台

三

岁月虽已流失,但日军炮击老君台的历史却更加明朗。随着新中国的日益繁荣昌盛,到中国大陆观光旅游的日本人越来越多。

1983年9月,日本以81岁的石井先生为副团长,组团十几人到中国大陆观光旅游。抗日战争期间他曾带兵进驻鹿邑县城,当时他是属于日军骑兵高原联队第二中队大尉中队长,也是城防警备司令长官。

随同旅游的还有梅川太郎先生[4]。他是属于日军第四骑兵旅团滕田所部第一大队第二中队的二等兵,后升为伍长,曾长期驻防鹿邑,是日军第一次进犯鹿邑的当事人之一。他当时服役三年届满退伍,本应遣送回国,经由石井大尉推荐,在鹿邑县日军宣抚班[5]做事(后宣抚班改组成立新民学会)。不久,河南省组成合作事业总会,豫东各县设立合作社联合会,他被任命为鹿邑县常务理事。

组团成员还有鹿邑县第一次沦陷时炮击老君台的炮目和炮手等人。他们一行于1983年9月19日下午到达鹿邑县城。为寻找历史踪迹,他们首先登临老君台,故地重游,看到大殿东山墙和古柏树上的弹痕依旧,一种惭愧内疚的心情油然而生。他们买来香纸,跪在老君爷圣像前祈祷。

梅川太郎说:“我们的炮弹应该是百发百中,打在老君台上的炮弹为什么不响,都是太上老君显灵护佑的结果。我每登临老君台,一再感到日军侵华是一件‘荒唐加八格野鲁的混仗,真是天道循环,人道无边’”。他们向围观的群众鞠躬道歉,口中不断念叨着“对不起老君爷,对不起鹿邑县人民,我们向老君爷忏悔请罪”![6]

四

日军炮击老君台事件在鹿邑百姓中流传已久,据当时知情的道士罗笑尘和老人们回忆共打12炮[7],后来慈善会只找到11颗弹头,那一颗弹头哪里去了呢?

2003年秋,阴雨连绵,9月5日8时许,李道姑正在老君台上烧香,忽听一声巨响,看到台体西南角坍塌一个大豁口。9时许,当县领导赶到现场察看并设法维护时,更大的塌方出现了,连同西配殿整个西南角都坍塌了。在这次维修老君台的施工中,从塌方的泥土中又露出一颗弹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在场的罗永年老人回忆说:“我家世代是铁匠,日伪时我家用收购来的弹皮做原料,从弹头看,日军的弹头直径约7.5公分,长约半市尺,重约30市斤,可想这种炮弹的威力。这次露出的弹头,是日军的弹头无疑”。当时,若有一炮打响后果不堪设想。因为当时大殿后的练丹房还在,房中堆满了国民党存放的黑色炸药,如果一弹爆炸,引起炸药燃爆,不但老君台变成废墟,就连周围的建筑物也难免被炸毁,回想起来,令人怵目惊心。后来这颗弹头被省公安爆破专家带走销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君台遗留炮弹及弹痕

抗战八年,鹿邑县城三次沦陷,日军炮弹发发皆响,唯有炮击老君台的12发炮弹一发没炸。60多年来,在鹿邑县广大群众中,一直流传着这个真实而又神秘的事件,在战争中极少出现这样的意外,给老君台又平添了几分神秘。直到科学发展的今天,在鹿邑县群众和历年的游客中也没一致的定论。

多年来,我们听到的无非有四种说法:其一是那12颗炮弹都是臭弹,事出偶然,不过是巧合罢了;其二是射程太远,老君台又高,炮弹到达目标时缺乏力量,所以没有爆炸;其三是有的老学研究者用老子思想来解释它,认为老子说武器是不祥之物,万物都厌弃它,有“道”的人都远离它。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用兵力在天下逞强,是非正义的,是不合“道”的本意的,容易得到报应,以所炮弹才哑火不响的;其四据老百姓传言认为是老君爷显灵,保佑了鹿邑的苍生。

(作者简介:史效珍,鹿邑县党史办原副主任、县政协原文史研究员)

注释:

注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军第四骑兵旅团(历史照片)

[1]日军第四骑兵旅团。日军唯一的骑兵旅团,下辖骑兵第25、第26两个联队,以及骑炮第4联队和辎重队等部。该旅团在侵华战争初期属驻海拉尔的骑兵集团,任务是在该地区的内蒙草原监视苏蒙军及准备进攻苏联的赤塔一带。

1938年因须集中兵力进攻武汉,日军大本营将骑兵集团调至华北,在陇海路东段的豫东、皖北、鲁南、苏北一带平原活动。进攻武汉作战开始后的9月上旬,该集团主要活动于豫东的太康、淮阳一带,以作策应。

1945年春,该旅团参加进攻豫西及老河口战役。后在攻击老河口战斗时遭受川军重创,于4月5日撤出战场,宣告此役最终以失败告终。

[2]不战而逃。1938年5月26日至30日,侵华日军利用重型装备进犯安徽亳县大寺集,在炮火掩护下强渡涡河,冲破国民党军防线,将亳县县城四面包围。

此时,国民党鹿邑县长张作舟闻讯,连夜领县府机关和县保安团1200人,弃城中百姓不顾逃至郸城集(今郸城县城)南王寨。

1938年5月31日,亳县守城部队转移,县城沦陷。16月1日上午,刚占领亳县的日军以第4骑兵藤田旅团高原联队一大队为先锋,马不停蹄向西侵犯鹿邑。日寇不知虚实,对县城一番轰炸扫射后,未见还击才敢进城。进城后才发现,城内十室九空。鹿邑第一次沦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复建后的虞姬陵园

[3]虞姬墓。史志记载:楚军被刘邦联军围于垓下(今鹿邑太清宫附近),夜闻四面楚歌,大势已去。虞姬为不拖累项羽突围拔剑自刎,后葬于苦县东三里(今鹿邑县城东小郭庄村西南)。

后人出于对虞姬的敬仰,先后兴建庙宇以纪念。至解放前,墓区约60余亩,包括虞姬墓、庙宇、庙地三部分。至文革期间,陵墓还有“南北长约200多米,底部直径约100米,四丈多高”的规模。据省文物专家考证,其显露砖劵墓室形制为汉墓。2017年,时县委、县政府投资三千余万恢复重建。

[4]梅川太郎。中国台湾人,当年被日军征召入伍,跟随日军第四骑兵旅团藤田大队在鹿邑太康、柘城一带作战。战后回台湾,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写文章记录自己在豫东的一段经历。

[5]宣抚班。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地方后,其军队分为三部分:战斗部队、宪兵队和宣抚班。其中宣抚班主要做政治性的工作,直属于日军特务机关,是日军中负责宣传、安抚的随军组织,负责日军占领某地后恢复社会秩序的任务。

日军所到之处,宣抚班成员以演说、办报、书写标语等手段,宣传“中日亲善”“互相提携”,掩盖其侵略本质。其成员最初基本为日本正规军人,后来吸纳大量中国人参加,以便于进行欺骗宣传。例如北平宣抚班等即为这类政治宣传组织,其活动极具欺骗性。

另,当时由汉奸组成的维持会,便是由宣抚班负责组建、隶属于宣抚班并在其控制下进行活动的组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和平碑。此后的几年时间,石井、梅川太郎等人成为鹿邑县的常客,时不时来为老子上几柱香,叩几个头。

1997年9月19日,几位老人最后一次来到鹿邑,他们把从日本带来的两个白色方柱恭恭敬敬地立在老君台前和太清宫里面,立碑谢罪。如今被当地百姓称为和平碑的日式柱碑——如今仍矗立老君台下。方柱四面分别用日文、简体中文、繁体中文、英文刻写了这样一句话:“我们祝愿世界人类的和平”。

如今的老君台,作为被原国家旅游局命名的“老子故里旅游景区”重要景点之一,每年接待着来自世界各地人们的参观和祭拜,默默向人们讲述着发生在老子故里一段传奇而真实的故事。(鹿邑县旅游网报道)

[7]老君台中弹数。因年代久远,见证人故去,当年对日军炮击老君台炮弹数记忆难免有所偏差,但无论12还是13发其实并不重要,无论多一发还是少一发,都影响不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累累罪证,也影响不了千年圣迹留给世人难以解释的历史传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