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用一生时间来钻研,把一件事做到登峰造极。他们灿若繁星,他们技艺精湛、不惧寂寞,我们所看到的新奇,是他们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这种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看似很遥远,但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我一点儿都不喜欢做蜀锦织造工作。”

“偌大个成都,就快买不到正宗蜀锦了。”

“等我们这批人坚守不住,你们就只能去博物馆看蜀锦了。”

胡光俊,丝绸工程师、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所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锦织造技艺省级传承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1971年伊始,胡光俊进入成都蜀锦厂工作,至今已为蜀锦奉献50个年头。他坚守的故事令人鼓舞,他坚守的蜀锦事业,却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口。

无法产生后代,自身无法维持生存,尚未确认最后的个体已经“死亡”,但宏观上已经灭绝……生物学将这种情况叫做功能性灭绝。蜀锦和绝大多数非遗项目面临这样的囧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光俊2000年昆明世界博览会参展照片

蜀锦耀成都

资料显示,成都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超过300项,其中,蜀锦、蜀绣、漆器、银花丝、瓷胎竹编被誉为成都“非遗五朵金花”,是成都众多“非遗”传统技艺的典型代表,它们穿越时空隧道,是成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那个历史年代的时尚生活和城市名片。

蜀锦因产于蜀地(成都地区)而得名,色彩明艳、织纹精细、花型饱满、质地坚韧,距今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蜀锦有“天下母锦”和“万锦之源”的历史地位,世人誉之“东方瑰宝”,被誉为中国织锦的第一座里程碑。

2013年底,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出土4台蜀锦提花机模型,标准叫法是连杆型一勾多综提花木织机。如今陈列在成都市博物馆的,正是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其中一台织机的复刻模型,此外,在胡光俊团队的努力下,另一台同一蓝本复刻的织机(现位于中国西部高级定制中心胡光俊大师技能工作室)成功织出了蜀锦,唐代以前的蜀锦织造技艺得以恢复,消失多年的蜀锦经锦织造技艺“复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川是中国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蜀锦兴于春秋战国,盛于汉、唐、宋及清代中叶,成都地区有木制织机上万台,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

蜀汉政权曾在成都专门设置“锦官”,负责保护蜀锦织造和集中织锦工人,于是成都有“锦官城”之称;成都市区有一条富含矿物质的河,在里面漂洗过的蜀锦颜色鲜亮、质地柔软,人们叫它“锦江”,蜀锦工人们居住的地方,则被叫做“锦里”。

锦官驿、金花、簇锦、机投等成都人耳熟能详的地名,都因蜀锦得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政府支持下,成都蜀锦厂党支部书记刘玉洲在1959年到1961年三年中,带领职工进行技术革新,蜀锦织造开始使用电动马达带动的织机。

90年代初,成都蜀锦厂进入鼎盛时期。织机达505台,员工近3000人,恢复蜀锦图案84种,新旧品种13个,各种花色近110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匠人?犟人!

厂里的职工们原以为蜀锦将遍布全球。

2003年,成都蜀锦厂被成都蜀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兼并,技术骨干们各奔东西,蜀锦几乎一夜之间绝迹。

蜀锦,成都蜀锦厂的兴衰史,成了职工们的辛酸史。厂子没了,活计没了,总要再想想办法。到2008年,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成立,时年59岁,即将退休的胡光俊重出江湖,担任所长,他带领厂里的老同事重操旧业,恢复了蜀锦锦画和蜀锦面料的生产,先后成立的同类机构还有成都市蜀锦工艺品厂等。

理想自然丰满,现实执行却困难重重,商业化不足,产品不好做,故事不好讲。

这群对营销、供应链几乎一窍不通的技术人才,如何摸得透瞬息万变的市场?胡光俊和他衷情的蜀锦,在市场化浪潮中,举步维艰地发展。

据统计,与蜀锦同为“四大名锦”的苏州宋锦,2020年的产值达到58亿,拉动周边相关产业近600亿。

蜀锦,不到1个亿,蜀锦锦画和蜀锦面料还要再拆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掌握全套蜀锦技艺,尤其是掌握核心技艺且能够制作的人,当年成都蜀锦厂里也不过10人。等我们这批人坚守不住,你们就只能去博物馆看蜀锦了。”胡光俊坦言,他并不喜欢这份工作,他更向往儿孙绕膝的老年生活。但是,性格倔强的他不甘心,在他眼里,锦官城不能没有蜀锦。

近年来,成都文旅新风向,大气国潮成时尚。成都的汉服商家数量、汉服销量、汉服产业总产值、汉服同袍数量均是全国第一。

成都致力于打造“中国汉服第一城”这张文化名片,离不开本土品牌和本土文化为其植入灵魂,蜀锦蜀绣自然是最佳选择。

然而,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商家们似乎更青睐沿海的面料,成都市场上假蜀锦遍地,真蜀锦无人问津。

未来,蜀锦能否在新时代品牌潮流中,寻求一丝发展的生机?

一生夙愿,锦上添花

“不是我不买,是真的买不起。”这是消费者的心声。

项目规模小、分布散、产能低、标准化能力差、行业特征弱、产业集中度差……蜀锦逃不出很多非遗项目同样面临的命运。

由于设备老旧,从业人员稀缺,胡光俊所在的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中,每位工人每天最多能生产蜀锦面料1.5米。

产能低,人工成本高等客观原因,都影响着蜀锦的定价。

蜀锦织造有四大工种,近70道工序,可早在90年代,工人们便利用机器,让工序变成程序。

“我们现在最便宜的蜀锦要1580元/米,最贵的要3980/米。但如果有了新设备,我相信人人都玩得起蜀锦。”在胡光俊看来,蜀锦自诞生便在织造工艺上有着极强的适应能力,这让它在可以保证品质的前提下,能够利用现代化机器进行生产,并大幅度缩减成本。若是能将价格控制在合理区间,蜀锦还将推动汉服创新融合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倔犟中崛起

垄断技术、用扶持金扶持自己的幸福生活、等生意上门……部分“非遗传承人”加速了非遗的消亡。

“毫无疑问,以汉服为代表的国潮崛起,让我们这一代传承人看到新的希望。”胡光俊说,他的一生夙愿,就是希望蜀锦为这座城市锦上添花。

因为蜀锦,因为坚守,胡光俊有了各种闪亮的头衔,除了前文提及那些,他还是省级民间艺术(织锦工艺)大师、四川师范大学服装学院客座教授、成都大学东盟艺术学院蜀锦蜀绣研究所研究员客座教授、金牛区星河路社区微党校教员、“一带一路”国际教育联盟非遗文创专家委员会专家。

“如果蜀锦消失,如果蜀锦行业消失,那一切一切的头衔将毫无意义。”72岁的胡光俊不敢享受片刻成都的悠闲,为了让蜀锦能够自我供血,他去校园讲课,去参加各类文化活动,去寻找投资人,主动拥抱互联网,主动融入新经济,寻求黑夜里的一丝曙光。

胡光俊开始尝试蜀锦面料的产品深度开发,除了服装外,如今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的产品大到桌布、抱枕、床上用品,小到书签、杯垫、鼠标垫、领带、手机壳,涵盖各类使用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年5月,天涯明月刀IP携手胡光俊团队、四川省蜀绣非遗工艺美术大师鲁莉联合打造蜀绣主题华服【天衣·锦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年8月17日,古力娜扎身着胡光俊团队开发的蜀锦面料汉服亮相“抖音新潮好物夜”晚会,惊艳全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蜀锦蜀绣促进汉服创新发展,成都重磅打造天府文化原创IP。我相信,成都会诞生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汉服文化企业,蜀锦蜀绣也将焕发生机。”2021年8月26日,成都汉服产学研创新发展联盟发起筹备大会暨2021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汉服文化活动新闻发布会在成都金河宾馆举行,胡光俊应邀出席并致辞。

值得一提的是,活动前一夜,胡光俊冒雨带着他心爱的作品,早早地来到会场布置展品。他说,他希望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蜀锦、爱上蜀锦。他表示,融入了非遗元素的国货新潮迎来了一个高光时刻。他和很多非遗传承人一样,兴奋激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即将举行的2021北京时装周,胡光俊团队与高正雅装品牌合作,联合推出胡光俊x高正雅装系列,用蜀锦演绎现代时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非遗更需要的不是装裱在博物馆中束之高阁,而是一种活态传承,是融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与资本和现代科技的力量大胆拥抱。

技艺不会中断,中断的只有文化。蜀锦或将功能性灭绝,活着,却远离社会大众。诚然,技艺不是动物,未来仍会有人通过文献去复活他们,就像汉服的复活,汉服文化的复兴一样。

任何一个品牌要想成为潮品,都要回答这样的问题:何为精致?何为内涵?何为潮流?何为时尚?凝聚在非遗中的中国设计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定义权和话语权。

毕竟,在非遗圈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没有不酷的非遗产品,只有不酷的非遗传人。

可当我们已走过了汉服复兴这条荆棘遍地的路,为什么不能再努力努力,让蜀锦留下?胡光俊和他的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做了,寻找了,创新了。

但后面的故事,还需要更多人和他一起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