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国产剧的热度榜单中,《玫瑰行者》成为了相对独特的一部。即便在古装剧和爱情剧占据主流的暑期档,这部刑侦大剧依然保持相当高的热度,可见其独特的魅力。

早在迷雾剧场大热的2020年,刑侦剧和犯罪剧成为了当时观众审美的主要趋向;《重生》的人格分裂和记忆缺失主题,拓展了原有悬疑剧的模式,赋予了警匪剧新鲜的元素。

比起以往的犯罪剧,《玫瑰行者》在角色和剧情上同样进行了多样化的创新。高质量的剧情推动,让其在原有的警匪片体系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玫瑰行者》具体的创新意义在哪里,还有待于进一步细说。

缉毒题材的拓展

缉毒题材的拓展

缉毒题材始终是国产警匪剧的核心题材之一。毒品作为国家明令禁止的毒品,其危害性自不必说。在毒品交易背后的,则是潜藏在社会表层下的罪恶和阴暗。

毒品不像其他社会商品,它自带杀伤力和危害性。毒品交易的存在,一方面摧毁了人的身体,另一方面摧毁了人的精神;对于个体精神的挽救,超出了剧作本身的题材范围,上升为全民之于意志力和精神力的改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起其他类型的犯罪,贩毒这一行为更见其恶劣性,组织化、军事化和跨国化,加上贩毒本身的社会危害性,赋予了题材得以深挖的空间。

在早期的缉毒电影中,我们也看到了受害者灵魂的堕落和重生,这和警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密不可分,尤其在电影《门徒》中,弱势群体的悲剧性得到了进一步刻画。

而《毒战》和《扫毒》两部电影,则是以警察为主视角,他们的困顿、迷惘、使命和责任等构成了电影故事的重要驱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玫瑰行者》则把人物的信念转化过程进一步提前,从林蔷家庭成因一直到警校表现,甚至结合个人性格等等,给予了这位缉毒警察的动机合理性和情感合理性。

不论是贩毒动机还是扫毒动机,《玫瑰行者》都建立在人物行为合理性的基础之上,而林蔷的人生转折,多少会让我们想到《无间道》的故事模型。

在成为一名警察和卧底之前,其独立的女性人格特征成为了撑起后续故事的重要身份源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女主模式的创新

大女主模式的创新

即便是普通的警匪剧,我们都很少看到以女警察为书写对象;警匪片本身的雄性气质已经决定了其男性的主导力量。

而在一系列重大犯罪事件中,影像的描述均以男性为主要刻画群体,增添了影视剧本身的阳刚特质之外更展现出双方本身的超越普通事件的残酷性和特殊性。

在《玫瑰行者》中,男性同样占据了大部分角色位置,但是主角的性别变化让许多人眼前一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许多观众是抱着猎奇的眼光的,毕竟在如此残酷的环境下,女性主角想要完成局势上的逆转,非展现出超人的智慧、意志力和行动力才行。

《玫瑰行者》正是给这样的不可能性赋予了可能;早期林蔷的人物塑造似乎在预示着身份的转变,直到她误打误撞被认成贩毒人员之后,她的荧幕使命才算真正开启。

或许在我们质疑女性身份的同时,在优秀的真实感加持下,人物的合理性则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现,此时女性柔弱的一面不再成为了剧作表达的重要着力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入贼窝时的紧凑感、对话的高智商以及滴水不漏的身份掩盖等等,皆给《玫瑰行者》提供了行为上的逻辑支撑。

至于在对卧底角色刻画时,《玫瑰行者》则跳出了原有的“女弱男强”的固定思维,脏活累活林蔷同样冲在了前面,任务的执行、接头的串联,林蔷一度成为马爷的得力干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实场景的再现

真实场景的再现

在过往的警匪剧中,至于情节的浪漫化处理成为了许多剧作遵循的套路,过分的爱情纠葛、警匪莫名其妙情感的发生更冲淡了故事的真实性。

如果从事件本身的定位来说,残酷和悲剧色彩才是缉毒题材的宿命,《玫瑰行者》除了以大女主为主角之外,整部作品的气质是严肃的、是真实的。

其中的严肃真实,也包括对于场景的充分还原;高楼大厦、都市时尚早已经被剧作排除在外,现代化气息得到了很好的规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剩下的则是穷街陋巷,这是都市文明之外的独特区域,在这个特殊角落内,犯罪无时无刻都在上演,《玫瑰行者》捕捉到了城市阴暗面的细节,并对其进一步深入挖掘。

在场景的构建上,《玫瑰行者》是以暗色调为主的,视角进一步放低之后,街巷的真实感则得到了进一步烘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低矮的房屋、简陋的餐馆、极具江湖气质的餐厅等等,均赋予犯罪发生合理的基层土壤。隐藏于平民中的犯罪分子构建起了剧作的犯罪真实。

而特色镜头直击刑警队内部,给予了任务应有的紧迫感之外,他们在特殊环境下的特殊情感展现被进一步放大,成为了我们眼中“真正的缉毒警察”!

另一层面在于剧作的台词真实。或许国内的观众早已经习惯了穿帮以及过于套路的台词表演,到了《玫瑰行者》中,套路化则被进一步破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物之间的行为动机围绕着他们的场景真实来构建之后,赋予了整部剧全新的能量;进行场景创作之时在,主创团队则以客观视角进行审视,增添了角色的场景代入。

这一切是经过思考的、是独一无二且反套路的。这导致了角色间话语的编排,是建立在情感真实的基础上。真情实感提升了观众的认同感,创建了一个新影像空间。

在《玫瑰行者》中,张冼赫、程景松均非凭空出现,他们保证了角色真实之外,也成为了填补大女主叙事逻辑缺陷的重要补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后续的情节铺展中,二人大格局之下所做的个人牺牲,进一步促成了林蔷价值体系和情感冲撞的升华。

这也保证了角色赋予了观众视角充分的合理性之余,加速了人物的多重意义的转变;而林蔷的胜利可以看成是整个事件的传奇叙事,但在这行为背后蕴含着特殊事件中的必然。

从《玫瑰行者》故事设计布局来看,观众从第一印象的困惑到最终的理解,或许胜利的不是大女主警匪剧,而是在传奇叙事下每一个鲜活的个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代表着正义、代表了当下人民警察的责任和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