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富国!”,“到!”2018年11月24日,在部队医院病床前举行了一个特殊的仪式。经南部战区陆军党委批准,杜富国被授予一等功奖章。

扫雷大队政委周文春鼓励他要更加坚强,争取更大的荣誉!杜富国用残缺的右臂,向首长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你退后,让我来!”杜富国受伤前的这句豪言壮语犹在大家耳边回响。杜富国到底是怎样受伤的?他受伤后享受了什么待遇?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排雷英雄”——杜富国的故事。

杜富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富国从军

1991年11月杜富国出生于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家里世代务农,以种植水稻为主要经济来源,以采摘茶叶为副业。杜富国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家里人口多,劳力少,日子过得有些捉襟见肘。

杜富国从小比较懂事、孝顺,目睹家里的状况,他一心想为父母分担压力,在学习上没有用心投入,初中毕业后没能考上高中。父亲给他在遵义市一家技校报名学习装载机修理技术。两年后回家,为乡镇周边的村民修理一些机械挣钱。

遵义是我国著名的红色根据地,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此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成为共产党的重要转折点。罗炳辉带领红九军团完成遵义会议的保卫任务后,从湄潭出发西进,经过了杜富国家门前的小路,强渡乌江继续长征之路。

遵义会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的三爷爷冒着生命危险,收留救治过因病掉队的红军战士。杜富国所上的皂角小学,就是当年收养革命烈士遗孤和子女的保育院。他从小经常听长辈和老师们讲红军英勇的革命故事。

在娄山关战斗中,红军团长钟赤兵带领敢死队高喊:“跟我上!”右腿中弹后,在没有打麻药的情况下做手术。截肢后,还坚持走完了长征路。这个故事给杜富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红色基因在幼小的杜富国心中生根发芽,融入了他的血液。杜富国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军人。

杜富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0年12月,19岁的杜富国终于圆了军人梦。在湄潭县红九军团司令部旧址红军雕像前,他身穿绿军装,肩披大红花,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新兵连集训结束后,杜富国被分配到边防英雄连队,战斗英雄严玉忠就是从这里成长的。

杜富国严格以英雄的标准要求自己,刻苦训练。训练间隙,他还主动维修连队损坏的门窗、设备。部队驻地周边乡亲们的农机有故障了,也慕名而来找他出马,杜富国从来不收取任何费用。因为表现突出,杜富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012年,部队组建扫雷大队,杜富国主动申请加入。来到扫雷四队时,队长安排他做危险性小的后勤工作。杜富国坚决不同意,强烈要求参加一线扫雷任务。

杜富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扫雷是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在云南马关县培训期间,杜富国文化水平欠缺,初期有点跟不上进度。在首次摸底测试中,只考了三十来分,位列倒数。杜富国抓紧时间学习理论知识,空余时间,他都用来看书学习。

在结业考试中,他终于考出了99分的好成绩,成为学习标兵。在实践考核环节,杜富国名列“训练之星”榜首。

2013年,杜富国义务兵服役期满,被转为士官。当年春节,杜富国穿着笔挺的士官服回家乡探亲,弟弟妹妹十分羡慕。受他的影响,小弟杜富强2017年应征入伍,在条件艰苦的西藏某边防团服役。

妹妹杜富佳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时,积极请缨,作为第一批援鄂护士奔赴武汉。

杜富强(左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5年,上级决定在中越边境云南段,八里河东山到老山周围的八十多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扫雷,涉及一百多处雷场。

杜富国和战友们奉上级命令奔赴老山雷场,在这片英雄的热土,继续书写着军人的传奇。

雷场离驻地较远,来回要走十多里山路。杜富国和战友们背着爆破筒和弹药箱要爬上高山陡坡、穿越荆棘丛林,一步一步向雷场进发。

杜富国总是抢着背重达三十公斤的弹药箱,一趟下来,脚底磨出了血泡,肩膀被勒出深深的血痕。

杜富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在队里背的是最重的,干活是最多的,领导有事情也总是喜欢找他。他像个马达似的忙个不停。但杜富国从不喊累叫苦。

进入雷场后,杜富国要穿上笨重的防护服,山区高温、闷热的天气一会就把衣服湿透了,晚上回来还没晾干,第二天又得穿上出发。中饭大家就在野外席地而吃,累了就躺在地上眯瞪一会。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周而复始地重复着扫雷的枯燥动作。

杜富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8年9月,驻地所在猛硐乡发生了严重的泥石流灾害。十几名学生被困,杜富国爬上二楼,将学生一个个救下来。汹涌的河水包围了敬老院,杜富国蹚着河水,和战友一起将二十名被困老人背到安全地带。

回到驻地,杜富国的手上、腿上已是伤痕累累。他因在救灾中的突出表现获得了嘉奖。

三年来,杜富国行程三千公里,七百余次进出雷场,靴子都磨坏了五双。他和战友们排除了一万多枚爆炸物和地雷。

他们手拉手走过雷场,将安全的老山雷场交给了当地乡亲们。看着昔日危险丛生的雷场即将变成百姓勤劳致富的乐土,杜富国觉得无比自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排雷英雄杜富国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在长达十年的战争中,双方在边境地区埋下了大量的地雷。

中越边界长达一千余公里,接壤的广西、云南遍布雷场。据初步统计,共分布着161个混合雷场,共埋藏着近五十万枚爆炸物和一百多万枚地雷,雷场面积约有300平方公里。

战争结束后,这些地雷对边境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了生命安全。雷场周边大量的土地无法耕种利用,年轻人只得纷纷外出打工。因为当年在埋雷的时候没有做出标记,经常有村民误踩地雷,轻则失去双腿,重则丧命。

中越边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时候一场大雨或山体滑坡都可能导致地雷爆炸。严重时,仅一个乡镇,就有上千名村民被炸死炸伤。

目前,世界各国主要采用排雷方法有:爆破、机械、纵火和人工等几种。尽管前几种方法可以减少排雷人员的伤亡,但都无法彻底清除所有地雷。

加之,中越边境地形复杂,并不适合大规模机械作业。为了彻底消除地雷隐患,2015年6月,杜富国和战友奔赴雷场,进行人工排雷。

杜富国

2017年春节,杜富国回家探亲,在县城小公园拍照时,邂逅了王静。王静是村子里面出走来的第一个女大学生,当时是一名乡镇干部。两人互留微信后开始了交往。

2018年初,两人正式结婚。因排雷任务繁忙,新婚不久的杜富国告别妻子返回了部队。

杜富国所在的南部战区云南扫雷四队,共计清理出了14个雷场,成功处置过二十多起各类险情。为了提高探测精度和速度,杜富国总结出了“分块扫描、交叉划线”的定位方法;他还摸索出田字分割、多块同步爆破的作业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比之前的逐点爆破方式效率提高将近一倍;排出的雷要运下山去集中销毁,搬运的安全是一个难题,杜富国依据常规爆炸物的规格和种类,手工打造了十余种沙箱,大大提升了搬运安全系数。

雷场如战场,杜富国明白,每排一颗雷,就意味着一份风险。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埋炸药、爆破等危险工序,杜富国总是第一个上。扫雷四队遇到的第一枚反坦克地雷,就是杜富国排除的。

战友们称他为“雷大胆”,他的微信名叫做“雷神”。他和战友们以强烈的责任心和过硬的专业技能,销毁了一个个地雷,开辟出一条条安全通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危险并没有因为杜富国的小心而完全消失。

2018年10月11日,吃中饭时,杜富国还给大家凉拌了一种山上采摘的野菜。稍事休息后,扫雷四队开始了在云南麻栗坡某雷场的扫雷作业,组长杜富国带战士艾岩进行搜排。

他初步判断是一颗危险性高、弹量大的加重67式手榴弹,而且手榴弹下面有可能连接着一串爆炸物形成一个雷窝。分队长接到报告后,指令杜富国马上查明有无诡计设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平时的规矩,发现这种难度大的地雷时,大家都会争着上前。

在这方面,杜富国特别有经验。比如班长要上时,他就会说:“班长你得在旁边指挥,让我来吧。”要是战士抢着上时,他则说:“我是组长,技术比你强,得听我的。”

总之,谁也抢不过他。这次,他又命令艾岩:“你退后,让我来!”艾岩退到了距离树根约两米远的位置,杜富国蹲下来,开始小心翼翼地清除弹体周围的浮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突然,意外发生了,随着“轰”的一声巨响,火光四起,黑烟弥漫。杜富国下意识地将身体尽力向左后方倾斜,就像一个盾牌,倒向艾岩一侧。弹体爆炸产生的弹片和巨大的冲击波,撕碎了杜富国的防护服。

杜富国顿时成了血人。而两米之外的艾岩因为杜富国拼死一挡,仅受了皮外伤。

爆炸发生后,杜富国血肉模糊,当场昏迷。战友们赶紧把他抬下山,送上救护车,一路高喊:“富国挺住!”。

杜富国被送往麻栗坡县人民医院进行紧急抢救,解放军第59医院紧急抽调外科、眼科、骨科、烧伤等科室专家组成抢救小组赶来进行医疗救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三个小时抢救,才把杜富国从死神手中救回来,但杜富国已永远失去了双眼和双手。杜富国苏醒过来第一句话竟然是:“艾岩没事吧?”,让旁边的医护人员感动不已。

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后,为避免感染,部队决定连夜将杜富国转送至第59医院进行下一阶段的治疗。

杜富国在危险面前挺身而出,勇挑重担。他在生死关头,掩护战友,身受重伤。他是真正的勇士和英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富国受伤后的待遇

杜富国的伤情基本平稳后,医院为他进行了功能康复和创面修复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伤口“幻觉痛”是非常折磨人的意志的,但杜富国从没叫过疼。主治医生陈雪松震撼不已,钦佩地说:“杜富国太坚强了!”

因为担心杜富国接受不了失去双眼和双手的事实,扫雷大队的领导专门从昆明请来了心理专家进行心理疏导。然而,专家精心为他制定的几套方案都没有用上。

杜富国的乐观和坚强反而感染了身边的战友和家人。他告诉身边所有的人:“我会勇敢面对,我很好。”

杜富国和母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得知杜富国受伤的消息后,父亲带着妹妹和妻子包车赶往医院探望。家人给予了他极大的鼓励,妻子王静让他放心,自己就是他的手和眼。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杜富国已经可以下床活动。

后期,将有可能安装智能眼镜和假肢,争取能够达到生活自理。杜富国现在是四级军士长,每月基本工资在7000元左右,加上各种补贴,月收入超过一万元是没有问题的。

同时他还享受伤残军人的一切待遇,后期的康复和疗养也将由国家负责。可以说,他的后半辈子将由国家提供保障。同时,他的妻子和父母的工作生活,国家也给予了妥善安置。

但杜富国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享受。杜富国出院后继续留在部队,他不能再上雷场,而是成为了一名播音员,主持一档《南陆之声》的广播节目,为部队和发挥光和热。

杜富国和妻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富国事迹传播开来后,引起了巨大反响,感动很多人。社会各界纷纷前来探望和慰问。他也获得了诸多荣誉。

2018年11月24日,杜富国被授一等功奖章和证书,年底,被评为首届陆军“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2019年,他获得”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称号,5月,中央宣传部授予他“时代楷模”的荣誉。

在建军节上,军委主席签署命令,授予杜富国“排雷英雄战士”的荣誉称号;2021年6月,中共中央授予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在荣誉面前,杜富国只有自豪,没有骄傲,他一往直前地在革命道路上奋斗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富国出生于红色革命老区,立志从军报效祖国。为了边境百姓的安宁,他毅然奔赴雷场。面对危险,他一句:“你退后,让我来!”,舍生忘死冲在前面,用血肉之躯为战友挡下弹片,杜富国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难能可贵的是,他受伤后,不向命运低头,以坚强、乐观的心态,自立自强,继续奋斗。他是英勇的”排雷英雄“,也是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楷模。

参考资料:

【1】张首伟、钱晓虎,《英雄壮举撼边陲》,解放军报,2019年5月20日;

【2】梅世雄、李清华,《杜富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新华社,2019年7月2日;

【3】张圣涛,《中宣部授予杜富国“时代楷模”称号》,光明日报,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