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烟台辖下的莱阳市和青岛下辖的莱西市,本同属一县,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两者分分合合,一直到六十年代初,最终形成并立分治的区划格局。

莱阳莱西分治,大体可称之为“均分”。两者不仅辖区面积相仿(莱阳1732平方公里,莱西1568平方公里),分界线也差不多是居中而划。

两莱之间的这条分界线,虽然其划分依据暂时没有查到权威的记载,但它所带来的的地理意义却是清晰可见的。对照地图不难发现:莱阳莱西分治,其实可以看作五龙河和大沽河两大水系的分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具体来说,现莱阳市大部分辖区都属五龙河流域,而莱西市的边界也基本没有超出大沽河水系的范围。

当然,特例也不是不存在。莱阳市西北部的谭格庄镇、中部的冯格庄街道以及南部穴坊镇的一角,其实就属于大沽河流域。因为流经谭格庄镇的潴河(洙河)、流经冯格庄街道的七星河、和源自穴坊镇西部的五沽河,都算是大沽河的支流。而莱西市东南部一带的泽口片区,则属于五龙河水系的范围。

不过,由于面积占比较低,以上特例的存在,也并不影响五龙河和大沽河两大水系分野的总体论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如果按照1956年之前的两莱边界,这一论断的贴合度还要更高一些。因为,根据《莱阳县志》的记载,在1956年之前,谭格庄区全部及河头店区、渚河区所辖的桃北乡、河头店乡、青埠乡、黑石埠乡、官庄乡(相当于后来的冯格庄街道)归莱西县管辖,泽口片区则是莱阳县的辖区,后来它们才彼此互换。

因此,差不多可以这样说:在第一次分治的时候,往大沽河流水的地方,就归莱西;而往五龙河流水的地方,就归莱阳。

这种特殊人文现象的出现,与三十年代老莱阳县的区划,有一定的关联。

根据《莱西县志》的记载,1941年2月置莱西县时,是以原莱阳县的第五、六、八、九、十区和七区的北部村庄为辖区。也就是说,两莱之间的边界线,很大程度上是沿用了原莱阳县下设区的边界。

而这些区的边界,很多本就是以分水岭来划分。比如,原莱阳县第一区和第四区之间有段分界线就在铁匠庄和大汪家村之间。铁匠庄以东的上孙家,正是五龙河支流白龙河的发源地。而铁匠庄以西的大汪家村,则有一条河流汇入了大沽河的支流潴河当中。

正因为有众多情况类似的边界线相连,两莱分治,也最终在地理上与两条大河的分野相大体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初如此划界,或许多少带有一些偶然因素。但就宏观的区域发展来说,这也不难理解。

在分治之前,老莱阳县虽然同时拥有五龙河、大沽河两条大河,但由于县城地处五龙河支流蚬河之畔,因此政经中心长期偏于五龙河流域。这种情况下,条件并不逊色的大沽河流域另起炉灶,孕育出一个新的中心(莱西市驻地水集在大沽河支流潴河的附近),看起来也是合乎情理的事情了。(本文作者:耳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