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小镇发展研究院

2021年9月6—9日,笔者受邀与央企华侨城海南集团、华侨城欢乐田园公司、华侨城全域旅游公司团队一起调研贵州省黔东南州天柱县与三穗县两个区县经济的合作地,对接合作未来国家乡村振兴的政治战略。华侨城作为央企、作为率先进入美丽乡村与乡村振兴的文旅央企,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重大战略,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重大任务,突破解决“三农”核心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农业、农村的经济活力,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文脉、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美丽乡村新图景,是华侨城集团以及其他文旅企业、农村农业关联企业所必须承担的历史课题和重任。华侨城作为同时入选中国文化企业30强和中国旅游集团20强的大型央企,始终坚持央企担当,坚定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承担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等国家发展战略重任,不断探索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新模式,持续推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在不断的探索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华侨城自己的美丽乡村战略主张,从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新基建、全域旅游、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九大维度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目标及实现路径进行了理论总结和实践。在乡村振兴及美丽乡村建设方面,提出了中国美丽乡村“文旅+”产业领跑者、中国城乡融合与美丽乡村建设引领者、中国乡村美学和东方乡村生活方式示范者的发展定位,致力于为激发全国乡村振兴发展新活力提供示范及引领作用,积极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树立行业标杆。

01

一本书彰显华侨城作为文旅央企的

国家乡村振兴与区县经济创新赋能精神

华侨城集团联合中国旅游出版社推出《华侨城美丽乡村实践:探索篇、案例篇》,意在进一步贡献央企力量和央企智慧,为全国各地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先行经验与实践参考,进而激发各地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活力,促进乡村振兴的新步伐,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文脉、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美丽乡村新图景。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大企业机构及农民群体的积极参与下,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一定能够实现,美丽乡村的梦想必将在全国范围内成真。

《华侨城美丽乡村实践》一书,分为上册《探索篇》和下册《案例篇》。《探索篇》第一章,详细阐述了华侨城美丽乡村战略主张,包括九大战略思考维度、战略定位、战略目标及总体发展理论。《探索篇》第二章,具体介绍了华侨城美丽乡村EPCO模式,包括EPCO模式的概念、项目前期研判、项目工程总承包、项目运营等内容,其中总结并归纳了涉及项目策划及设计、项目采购、项目施工及试运行、项目费用、项目质量、项目进度、项目风险等的管理指导手册,并从产业架构、产品体系、经营策略、市场推广、组织保障等方面对美丽乡村项目运营管理理论及经验进行了总结提炼。《探索篇》第三章,华侨城美丽乡村投资拓展(工具),包括华侨城美丽乡村项目可行性评价方法、产业运作、规划管理、资产管理模型等内容,提出了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在内的综合效益评价方法,同时,基于“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提出了华侨城美丽乡村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自身的项目经验调整了相应的指标权重,以有效针对经济效益主导型、社会效益主导型和政策主导型等不同类型的美丽乡村项目。《探索篇》第四章,华侨城美丽乡村标准体系,包括资源管理、交通管理、浏览管理、餐饮管理、住宿管理、购物管理、文娱管理、营销管理、环境管理、安全管理等十项管理标准,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及运营的标准化。

下册《案例篇》,进一步总结了华侨城美丽乡村建设愿景及战略,包括城乡整合与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与村落提升、多方共建与治理有效、产业振兴与生活富裕。同时,主要汇集了华侨城15 个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案例,具体包括:(1)三亚天涯小镇(“智慧撬动+ 智慧输出+ 平台化运营”模式);(2)三亚中廖村(“品牌塑造+ 文农旅融合赋能”模式);(3)三亚南山村(“土地制度改革驱动+ 乡村文创与众创激活+文农旅复合”模式);(4)三亚文门村(“互联网农旅品牌塑造+ 原乡田园生活示范”模式);(5)昆明乌龙古渔村(“古建筑保护+ 生态治理+ 文化遗产企业化运营”模式);(6)宜良九乡麦田村(“百年老村+ 乡忆民宿+ 嬉水娱乐+ 同心小岛的麦田空间布局”模式);(7)红河元阳哈尼梯田(“以世界遗产为核+ 单村成景+ 串珠成链”模式);(8)昆明轿子雪山何家村(“政府+ 社区+ 企业的‘景带村’”模式);(9)深圳迳口村(“田园综合体服务配套打造+ 文化创意产品体验”模式);(10)深圳欢乐田园(“城市化地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利用+ 景观化农业生产与体验”模式);(11)成都安仁南岸美村(“以艺术和美学引领的一、三产业联动+ 文旅产品多元+ 田园场景丰富+ 多方共建共营+ 乡村振兴样板的花园美村”模式);(12)陆河螺溪谷(“客家文化传承+ 高品质度假区构建+ 精准扶贫助推”模式);(13)衡阳五一村(“文化挖掘+ 生态修复+ 民生建设”模式);(14)青岛即墨莲花山(“文化+ 旅游+ 农业+ 科技+ 体育+ 健康+ 全息产业融合,助力全域产业振兴”模式);(15)常熟沙家浜时光小镇(“古镇文旅赋能+ 社区商务会展”模式)。

02

两个县体现华侨城对标扶贫过渡推动乡村振兴的

天柱县与三穗县落地实战行动

1、天柱县的村落调研与故事赏析——位于贵州省东部,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所辖县,县以城北柱石山“石柱擎天”得名。天柱县位于黔东湘西结合处,清水江下游,介于与湖南省新晃县、靖州县、会同县、芷江县及贵州省剑河县、锦屏县、三穗县接壤。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婚丧嫁娶、宗教礼仪,侗族人民都要以唱歌来庆祝。北部地区民歌有山歌、玩山歌、河边歌、好事歌、伴嫁歌等。玩山、赶歌场是侗族青年男女主要娱乐和建立婚姻家庭的主要途径。天柱县有遗址、古墓葬、古建筑、近现代纪念地和纪念建筑等各类文物单位150余处,其中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已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9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统民居吊脚楼、民间工艺(竹编、剪纸、纸扎、侗家织锦)、民间艺术(侗歌、苗歌、酒歌、踩梁歌、祭祀歌、傩文化、阳戏)、民间故事、谚语、谱牒、经卷)、宗祠群和宗祠(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7座)、石刻(石碑、摩崖石刻)。天柱县家祠主要分布于清水江下游的天柱县境内。其中远口吴氏总祠、白市杨氏先祠,建筑规模宏伟,墙上雕画艺术精湛,特别是坌处三门塘刘氏宗祠。

本次调研村落有石坪村,该村坐落在天柱县城北4公里。有多根大石柱,石柱高矮不一,大小各异,其中最高者达20余米,底粗近20米。石柱岩周围石笋林立,顶上石块状如椅子。石柱岩的顶部相对比较平坦,由三块石头堆叠而成,可容六七人在其上耍玩。

本次调研村落有三门塘村,该村是清水江边一个古老的侗族村寨。5000多年前,从湖南迁入的严、谢、王三姓,各立门户,故称三门塘。又因为寨中东、西、南三面各立有寨门叫做三门塘。这个寨是当地著名的侗族四十八寨之一,历史上早有记载,寨中有19姓,300余户,1500余人。

本次调研的传统文化与民俗风情门类众多,天柱县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学孕育了跻身当代中国文坛艺苑的天柱籍作家、艺术家、音乐家群体,浓郁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氛围和人才辈出成效将天柱县推进到贵州省“文化先进县”的行列。天柱县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民间故事,《四兄弟捉雷公》、《杨太公救飞山》、《杨天应收云雾》、《双凤斗龙》、《姜映芳的故事》、《姜良姜妹》、《阴阳桥》、《金井的传说》、《将军岩》等50多个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神话、传说故事,曾经引起《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及其有关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天柱民间故事题材广范,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多彩,系统庞杂,门类齐全,包括侗族故事、苗族故事和汉族故事以及其他少数民族故事在内,神话、传说和故事每个门类都有。

流传在天柱县域内的远古神话,目前仅发现《开天辟地》、《四兄弟捉雷公》、《洪水滔天》和《姜良姜妹》4个侗族神话,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侗族原始的自然观,在侗族神话中的地位显得十分的珍贵与重要。《开天辟地》讲述的是张古老和盘古老挤天造地的故事。《四兄弟捉雷公》,讲的是古时候有四兄弟,老大叫长手杆,老二叫长脚杆,老三叫顺风耳,老四叫千里眼。他们为了抢救病危的母亲,捉住雷公,关进铁笼(有的说是关在谷仓里)。长手杆赶去东海买盐,打算回来就杀雷公取胆给母亲治病。老大走后,老二、老三、老四全都睡着了。这时,正好姜良、姜妹(有的说是章良、章妹)挑水路过,雷公向他们讨水喝。姜良、姜妹见雷公可怜,马上舀了一瓢水给它。雷公喝了水,大吼一声,炸开铁笼,雷公飞到天上向玉帝告状,请求玉帝发洪水淹死四兄弟。《洪水滔天》传说玉帝给了雷公一瓢水,对它说:“你必须倒一半,留一半,免得人间把后断。”雷公因怀恨在心,违背旨意,把那瓢水全部倒向大地,结果造成洪水滔天,万物被淹没,人类灭绝,只有姜良、姜妹因为躲藏在葫芦瓜里幸免于难。《姜良姜妹》叙述姜良几经波折,在神龟的指点下,满足了姜妹的三个成婚条件,最后兄妹成亲,生儿育女,繁衍人类。侗族神话《姜良姜妹》折射出人类在史前婚姻阶段对血缘婚的否定。

天柱县山川秀丽,民族风情浓郁,几乎每一座山峰,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村寨,每一种风俗,每一个节日都有一个优美奇妙的传说故事。天柱的历史传说有《楚王营》、《吴三桂辞兵》、《杨太公救飞山》、《杨天应收云雾》、《朱公分水》等上百个流传甚广、影响深远故事。《杨太公救飞山》传说古代叙州(包括天柱县在内)地界,有杨太公、潘大虎、杨神雷、姜士奇四个豪杰,他们个个武艺高强,通过比武推举杨太公为大哥,杀鸡喝血酒,结拜为兄弟。他们各奔一方,创家立业,很快成了地方上的首领。由于潘大虎居住的飞山洞粮食歉收,老百姓闹饥荒。潘大虎便率兵攻打武冈,想夺取财宝,赈济百姓。不料,久攻不克,朝廷得到告急文书,命吕细鸠(吕师周)领兵进剿,血洗飞山洞,潘大虎和杨神雷战死。杨太公闻讯,飞兵营救,吓跑了吕师周,飞山洞老百姓在杨太公的保护下,从此安居乐业。《杨天应收云雾》,流传古时候天柱与新晃交界地区整天整天雾气沉沉,一年到头见不到太阳,地里长不出庄稼,后来吴、姚、龙、谢四姓头人商议,派了一个叫吴世万的人到湖南靖州飞山,请得只有六七岁的神童杨天应来收了云雾,从此晴空万里,风和日丽,五谷丰登。《楚王营》以明初锦屏县上婆洞林宽领导的侗族农民起义为历史背景,传说朱元璋派其第六子楚王朱桢统兵过天柱前往镇压,途经天柱南坡哨,因见此处地势险要,乃设营盘驻跸,名曰“楚王营”。《朱公分水》以明朝中后期的天柱社会为历史背景,反映了天柱建县及兴修水利,引水灌溉的历史过程。《吴三桂辞兵》传说清初吴三桂反清,进军湖南常德,取道天柱,在清水江畔的寺坪洲辞去跟随他多年的老弱病残士兵,发放路费,准许他们回家和父母兄弟团圆。于是人们把这里叫做“辞兵洲”。家喻户晓的天柱风景名胜传说有《石柱岩》、《布葬坪》、《双凤斗龙》、《仙人洞》、《分水岩》、《古牛岩》、《雷打岩的来历》、《白岩公与白岩婆》、《犀牛塘》、《鸬鹚岩的传说》、《望娘龙》、《白林山的传说》等上百个名篇。《石柱岩》说的是在天柱县东边的石坪村有一处高高耸立的石柱,被誉为“石柱擎天”。传说仙人打算由此架桥通往县城的雷寨,刚架好桥墩,因雄鸡报晓,仙人怕泄漏天机,悄然离去,于是留下这一巍峨壮观的自然风光,为天柱古代八景之一。《双凤斗龙》在天柱县的知名度很高。位于天柱县北部7.5公里的邦洞镇,有一座姊妹山,一名金凤山,一名银凤山。传说混沌初开,宇宙洪荒之时,孽龙出没,残害众生,霸占人口稠密沃野万亩的天柱大坝,然后将其变成一片汪洋大海,修建泽国龙宫,强迫人们搬迁到山上居住,并挑选两个漂亮的姑娘给他们做老婆,不然,就发大水把乡亲们淹死!为了拯救乡亲们,侗家姑娘金凤与银凤挺身而出,姊妹联手,斩杀恶龙,然后双双化作奇峰异峦,两山遥遥相对,互相照应,成为天柱著名的旅游景区。《雷打岩的来历》颇有传奇色彩。天柱县城北郊有一奇石,传说它是侗家后生卜老师居住的地方。卜老师得仙女吴凤指点,学得打“邪家”(驱逐鬼怪瘟神)之法,为老百姓救苦救难。因吴凤是天神太上老君的女儿,玉皇大帝得到卜老师拐走仙女的报告,派雷公前去惩罚,结果把那个大岩石炸成两半,于是人们把它叫做雷打岩。《白岩公与白岩婆》相传很久以前的一个夜晚,有一个仙人用长矛挑着两块岩石,打算从白市马脑洞架桥过清水江,可是他来到马塘,正好鸡叫头遍,仙人恐天明后泄露天机,就把肩上的石头扔在马塘背后的山坡上。一岩头上围白帕,人称“白岩公”;另一岩腰大头发长,稍矮,人称“白岩婆”。因公婆斗长,婆婆长得快,耸向天空,撑破南天门一角,玉帝震怒,命雷公严加惩处,雷公得令,不徇私情,劈了白岩婆的头,所以现在的白岩婆比白岩公矮了许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天柱物华天宝,矿产资源丰富,盛产黄金、重晶石、煤、铁、钾和磷,仅与黄金有关的传说就有《金伯撒金》、《白马洞》、《花娘坳》、《金井的传说》、《金牛过渡》、《金头》等10多个。《金伯撒金》讲的是龙嶂山有一姓金的百岁老人撒金救济乡亲的故事。有一次,神医金伯遇到一条受伤的小青蛇,给蛇治好了伤,后来蛇变成了小青龙。小青龙为了报恩,专门为老百姓呼风唤雨,不料被四川峨嵋山的蜈蚣精迫害,金伯变成一只公鸡打败蜈蚣精。小青龙从身上拔出几片鳞甲给他,对他说这些鳞甲可以当金子使用。金伯回到半路,鳞甲果然变成了闪闪发光的黄金,原来他打算回去把这些金子全部分给乡亲们,可是天将拂晓,他马上要坐化成仙,来不及亲自分给大家了,于是他把金子撒到地上,大声叫喊,要乡亲们去拣金子。《金井的传说》妙趣横生。讲的是从前有一个员外家的小姐为了逃婚,离家出走,来到高酿楠木坝,翻山走到枫木湾时已经天黑,被一个好心的老大娘收留下来做儿媳妇并发现金井盛产黄金的故事。天柱各族人民勤劳勇敢,忠厚朴实,关于生产生活的传说很多,影响较大的有《十八杉》、《双穗稻》、《鸡头敬客》、《皇客的来历》、《蛤蟆珠》等。《十八杉》讴歌了侗族栽培“十八年杉”的良好婚育风尚。《双穗稻》通过种植双穗稻赞美苗族同胞勤劳勇敢的传统美德。《鸡头敬客》主要是赞美侗家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平时吃饭或待客要把鸡头给老人或最尊贵的客人以表示敬意。《皇客的来历》,又名《侗家新娘坐花轿的由来》,在天柱县民间流传甚广。传说起源于清朝乾隆皇帝游江南,在翼州遇上一匹石马,诗兴大发,吟道:“一匹石马在翼州,古人留下几千秋。风吹草动毛不动,细雨飘飘似汗流。”吟到这里就再也吟不下去了,正在石马旁边冥思苦想,这时,一位家境清贫的侗家新娘恰好路过这里,请乾隆王让路,乾隆王大怒,见是一名年轻貌美的女子,问明原因,方才知道是新娘出嫁,因家贫走路去婆家喜结良缘。乾隆王道:“如果你能吟完这首诗,我不仅给你让路,还用我的车轿送你到婆家去作客。”女子马上脱口而出:“野草盈坪难开口,铁鞭任打不回头。牧童爱它牵不走,天地为栏夜不收。”吟毕,乾隆王赞赏不已,于是让她坐上花轿,一同来到她的婆家,是为皇客。这个故事打上了侗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交流的烙印。

天柱县所在的黔东南地区素有“百节之乡”的美誉,每一个民族节日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三月三”有《三月粑的来历》,“社节”有《吃社饭的传说》,歌节有《枫岩坡歌场的来历》、《二十坪的传说》、《林排山歌场》、《四方坡歌会》等独具民族特色的传说。有关宗教信仰的传说有《王长老修行》,《水郎神杨公》、《信朵修仙》、《七福洪坛》等等。《王长老修行》大约形成于元末明初。传说元明之季,有滇西王姓土司赴京袭职归来,主仆二人,途经天柱,看见金凤山巍峨奇秀,松涛林海,蓊蓊郁郁,登山游赏,叹为观止!遂看破红尘,结庐于斯,挂锡隐遁,创修南岳、宝鼎二庵,诵经拜佛。如今成为闻名湘黔边界的佛教圣地,殿堂错落有致,殿宇森森,佛像俨然,石级铺道,由谷及峰,晨钟暮鼓,迎来四面八方的香客登山朝圣。《水郎神杨公》在清水江流域颇为流传。杨公菩萨乃民间传说中专门保护木排和排工的水神,他名叫杨武,亦称杨五,生于湖南托口青木寨,修炼得法,能撒豆成兵,曾剪纸兵纸马反抗朝廷,战败于船形地,现出原形,其血流至雄溪镇大湾塘,将河水染红,从此雄溪更名为洪江。为了获得杨公的保佑,人们便在坌处、三门塘等清水江沿岸各个码头、木坞附近修建杨公庙,凡放排下水、开船出航之前都要烧香祈祷,每年五月初五要进庙虔诚祭祀。《七福洪坛》传说与远口一带吴姓苗族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有深远的渊源关系。至今远口元田的吴姓和杨姓群众还在各家各户的中堂供奉七个用红布包裹的圆形物体,逢年过节,尤其是正月初一、十五,必烧香祭拜,因此《七福洪坛》故事家喻户晓,盛传不衰。传说吴姓先祖吴八郎精通医术,乐善好施,为龙除掉叮在身上的千脚蜈蚣,治好了龙的病,龙以七个珠宝相谢。吴八郎将其供于中堂,朝夕敬香,后裔相沿成俗,称之为“七福洪坛”。天柱县关于农民起义传说有《姜映芳的故事》、《寺坪洲》、《将军岩》、《山阳殿》、《苗王袁秀恩》、《蛤蟆岩》、《搭箭坡》等。姜映芳出生于天柱县邦洞镇织云村,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他领导了贵州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侗族农民起义。民间关于他的故事很多,如《姜大王》、《折树阻敌》、《聪明的姜牧童》、《治服张二王》、《神力无比》、《夜宿抬拱》、《织云揭竿》、《虎口逃生》、《红衣九天》、《便水斩曹》等。这些故事或赞扬姜映芳机智勇敢,或对他表示深切怀念,或鞭挞了起义军叛徒的可耻下场。《便水斩曹》故事讲的是清军将领杨昌江在晃县便水诱捕叛将曹元兴的经过。

2、三穗县的村落调研与人文精神——素有“黔东要塞”和“千里苗疆门户”之称。三穗自然禀赋优越,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竹编艺术之乡”,1972年瓦寨斗笠曾作为国礼赠送给访华美国总统尼克松。2007年,三穗竹编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国家文化部将三穗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竹编)”。素有“麻鸭之乡”和“斗笠之乡”美誉,是中国地方名鸭——三穗鸭的泽源地。

本次调研寨头村落,该村属于苗族村落构成为寨头苗寨,寨头为苗族千家寨,也是全国苗族聚居最大的村寨之一,坐落在三穗县城西南20公里一片河谷盆地斜坡上。320国道横贯寨中,平溪河蜿蜒流经寨脚。苗家人居住的是木房吊脚楼,多半是三间正房带一间横屋面的“偏厦”。正屋楼层一般为三层,底层为牲畜、杂物层,二层是人生活起居室,三层为粮食储藏库,生活起居层中间为堂屋,带吞口,走廊较宽,置连接两吊脚柱外拓宽一尺左右的座坊。寨头服饰分为童装、男装、女装三种。成年女装以青色布料为主料,衣服无领,衣门向右肋开通衣襟,左衣襟向上开一尺长衣衩,衣长齐膝盖,袖细而长,盖于手掌背,肩部和袖端处大多围一层一寸宽的另一种颜色的布料,在布料边上用白花条或浅蓝色布条三至五根围成图案镶着隔开。裤子由裤裆、裤腰、裤脚三部分组成,裤脚另加一层一寸宽的别样的颜色布料,在这层布料上端边缘用自挑的花条或浅蓝色布条编成像上衣一样的图案隔开。头包一张长三尺、宽一尺二寸自织自染的青色布料,俗称“三角头帕”。寨头婚俗有日娶和私奔两种。这两种婚俗过程相同,即新娘进屋不拜堂,新娘挑“喜水”,举行拦客饮酒对歌,号婿与恭贺,抹黑脸,妻不落夫家等,只是形式不一,日娶是当天白天举行,男女双方家里都办喜酒,而私奔大多在晚上举行,当天不办喜酒,男方家亲戚朋友前来恭贺,择日办喜酒。寨头丧葬有正常死亡安葬和非正常死亡安葬两种。正常安葬仪式有办理丧事、出丧(柩)、圆坟三道程序。非正常死亡安葬仪式为安葬前火化尸体,后按正常安葬仪式安葬。寨头禳桥有群体和个体两种。个体是各家各户自己去禳,群体以全寨或房族去禳,人多,场面大,像这种场面的大型禳桥一般一年有三次,即“正月十五”、“二月二”、“月半节”等。寨头,位于贵州省三穗县西南部,距县城20公里。分上下两个村,即寨头、上坪村,隶属三穗县台烈镇管辖,是全国第二大的苗寨。寨内住有12个房族, 1571户,5782人,素有千家寨之称。这里民族节日众多,规模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民族风味浓郁,独具特色。两个村连为一寨,它座落在一个边坡地带上,幢幢的吊脚木楼房依山而建,鳞次栉比的吊脚楼,错落有致。寨脚平坦,320国道从北向南穿寨而过,西面半山腰间,一条从北向南的玉凯65号高速公路从寨前穿山而过,南来北往的车子川流不息。一条清清的小河从西面山脚往南顺流而去,缓缓地流淌着,这是大自然的恩赐,也是大自然赐给的美,真可谓山清水秀!寨头人也因此感到无比自豪。千百年来,这里苗族人民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生息繁衍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建国前,这里曾是三穗县最贫穷的民族地区,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跃下,苗族同胞自力更生,利用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和丰富的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当地的社会经济发生了较大变化,一幢幢的砖木结构楼房拔地而起,一个崭新的苗寨屹立在千里苗疆门户。寨头苗寨被称为“千里苗疆的门户”。这里地势险要,是历代军事要地之一。从清咸丰五年(1855年)四月至同治七年(1868年)四月,苗族英雄张秀眉的重将官宝牛率领10000余名义军在此抗清(湘)军,官宝牛在战斗中壮烈牺牲。镇守了13年的“千里苗疆”东大门才被清军攻陷。《咸同军事史》中曾记叙“寨头者,苗疆之门户也”,可见其地位之重要。三穗寨头苗族同胞一个重要的传统民族节日“二月二”“禳桥节”(接龙节),每年都要隆重举行,寨头十二房众族后人以及省、州、县新闻记者、摄影爱好者以及从各地赶来参加民族活动的领导群众近万余人相聚纳佬沟“接龙桥”,欢度一年一度苗族同胞传统民族节日“祭桥节”。当地苗族同胞杀猪宰羊,烧香祭桥,在“接龙桥”上举行祭祀后,同时开展的斗牛活动,跳起喜庆的芦笙舞,用极具地方特色的苗族宴席款待远方客人。全寨人欢聚一堂,邀请远方来的客人围坐在篝火边上吃团圆饭,缅怀苗族祖先,祈愿五谷丰登。三穗寨头“二月二”民族文化艺术节活动内容有“禳桥”、苗家婚俗、盘古歌、对情歌、吹木叶、苗家传统工艺品展示等。这一天,当地苗家群众要祭祀祖先, 向外界公开展示了他们神秘的民风民俗和富有神韵的传统民族文化。苗歌分为:古歌、渊源歌、叙事歌、礼俗歌。其中古歌36首、渊源歌11首、叙事歌11首、礼俗歌14首。在重大节日跳芦笙舞、吹木叶是必不可少的。几乎逢月就有,但节日的大小是根据活动内容及季节气候等条件来决定的。因此,这里的节日不仅丰富多彩,且形式多样。春节:正月初一拜年,初三至初七吹芦笙跳舞、十四过小年、十五禳桥。二月二:接龙桥祭桥,杀猪宰羊,跳芦笙舞、对歌谈情说爱。姊妹节:每年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苗族姑娘们互相邀约,聚集在主人家对歌谈唱、欢声笑语,姑娘和小伙借此机会用歌声向对方倾吐爱慕之情。清明节:基本和汉族相似,但其“挂清”必须是“三月清明在前,二月清明在后”。吃新节:这是苗族人的传统节日,每年全寨插完秧苗之后逢“卯日”就过,又称卯节。月半节:俗称七月半,又叫鬼节。和汉族祭祀基本相同。其内容有油茶接英灵进神龛,敬奉英灵,禳桥等活动。中秋节:节日当天娃娃们到别人家的地里“偷南瓜、偷花生”煮来吃,而主人家故意留下部分瓜和花生让娃娃们来“偷”,预示着来年越来越发。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是苗族人的传统节日,丰收后的人们家家户户杀鸡宰鸭,打糯米粑。据说是为了“堵蛇洞”,实际上过了重阳节蛇就进洞休眠了。除夕节:除夕前一天,全寨家家户户把房前屋后,公共地段打扫得干干净净,贴春联、挂彩灯,除夕日上午将备好的鸡鸭鱼肉带到“蚩尤庙”开展祭祀活动。牯藏节:这里是13年才能举行一次的规模盛大的苗族节日。节日里的活动繁多,斗牛、祭祖……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本次调研的三穗竹编工艺起始年代可追溯至明末清初,延续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其产品实用性与工艺性相结合,绿色环保、品种多样,具有较高收藏价值。1972年,三穗竹编曾作为国礼赠送给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尼克松。2007年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国家文化部将三穗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本次调研的泥山土纸制作方法十分原始,材料是用地产的白竹、水竹。一过立夏节,就砍“竹麻”,即尚未开叶的嫩竹破开,成捆地放入专制的水池,加上生石灰,浸泡40天,捞起洗净、晾干,清池,再放水浸泡,池里起结晶水层,显示竹麻已泡好可加工纸浆了。加工纸浆时,先捞起竹麻洗净,放入石磨盘,用牛力拉石滚碾得绒绒的,再放进水槽中,用力搅拌,放去浑水,待竹绒沉淀,放入清水,即可抄纸。抄纸用有规格尺码的竹帘(状如细钢丝网)一张张地漾满纸浆,捞起,晾干即成。在纸浆配制和竹帘尺码上加工,即可造书写用毛边纸。

本次调研的三穗鸭是中国地方优良畜禽品种,中国地方名鸭之一。三穗县是三穗鸭的泽源地和主产区,有六百余年的养鸭历史,早在1982年就被录入了《中国家禽品种志》,1993年,三穗鸭被列入《贵州畜禽品种志》,2003年被收入《中国家禽地方品种资源图谱》,素有“鸭乡”之称。三穗鸭以其产蛋多、牧饲力强、肉质细嫩、味美鲜香、胆固醇低而闻名。一碗米养一只鸭,说的就是三穗鸭的故事,三穗鸭同北京鸭、绍兴鸭、高邮麻鸭,被誉为中国地方四大名鸭,桥头是三穗麻鸭的故乡,几百年来,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都爱养鸭,养鸭成为带动三穗经济发展的产业。无论是来三穗旅游还是路过,停下脚步,吃上鲜香美味的三穗鸭,让你的舌尖,永远铭记家乡的味道。

本次调研的三穗锅巴粉是黔东南一带地区的特有小吃。主要由特殊的大米和有绿豆、花生、生菜等配料做成,成薄纸状,绿色,切成长条状后煮食。制作过程为将大米、绿豆、青菜、葱,蒜叶萝卜叶等做成的浆在锅里烙成饼,然后冷却卷成卷,卷可以切丝,或者制作时用漏斗漏到锅里直接烙成丝。易熟,口感熔实,有大米、青菜、绿豆、葱、蒜叶萝卜叶等特有的清香味。

本次调研的三穗灰碱粑顾名思义是用柴草灰和大米制作而成。先将草木灰用沸水浸烫,冷却后滤去渣滓成灰碱水,把大米淘洗干净,用灰碱水浸泡24小时,捞起漂洗干净,磨成浆待用;大锅洗净,倒入米浆,用中火加热,不断搅动,至米浆煮熟起泡发粘,把熟浆盛入盆中,晾冷倒在案板上,用手搓圆条坯,上笼用大火蒸15分钟出笼,改刀切成长条。吃的时候放入沸水烫2~3分钟,捞起装入大碗中,加汤,放肉末、酱油、味精、红油辣椒、盐,撒葱花拌匀即成。

本次调研的颇洞村以及颇洞生态农业体验园属于农业产业化与旅游化的标杆项目。2013年,三穗县启动颇洞生态农业体验园建设,该景区于2016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贵州省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6个50”重点工程示范基地,形成了集农业体验、农家休闲、田园度假、山庄避暑、自然观光、户外旅游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

本次调研的雅中苗寨位于贵州东部,属贵州省三穗县管辖。村寨坐落在著名景点老山坡东北脚,距三穗县城40余里,是一个典型的苗族村寨。苗寨于2013年8月26日被国家四部委确定为中国传统村落之一,是三穗县唯一入围的传统村落。雅中苗寨民风朴素,环境优雅,村内保存有年代久远的古木质建筑,较好的传承了苗家的民俗文化。据雅中苗寨东北路口的指路碑记载,清光绪六年的雅中古称“绞那”。在此之前,雅中已受到封建王朝的政治统管和羁縻。清朝咸丰、同治年间,贵州苗族农民起义频繁,战乱不断,章、吴二姓族人为躲避张秀眉苗族起义军与清军战乱的纷扰,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 --1874年)从良上大榜稿雅坡举寨迁入辟居,距今大约140-163年。章姓于清代嘉庆年间首先迁入,吴姓较章姓晚30-50年左右。雅中苗寨位于三穗县城南部,距县城40余公里,属于三穗县良上乡。村寨全年气候温暖湿润,霜期达251天,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海拔在760—1470米之间,是三穗县境内最大的苗寨之一。雅中地势险要,山高坡陡、谷底深陷,村落民居依山而建,坐东南朝西北,木屋吊脚楼鳞次栉比。建筑物与自然环境协调,村寨保护相对完好。雅中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农作以种植水稻、玉米、红苕、洋芋、红饭豆为主,以养猪、稻田养鱼为辅。寨中古木巨树遍布,森林覆盖率78%。村寨有一条流向自西向东北的溪流。雅中人崇拜枫树,寨中古树参天,多为枫木古树。民居建筑以吊脚楼、木皮屋为主,粮仓、禾晾、风雨桥、寨门等建筑独具特色。寨内有两栋木屋建筑历史已达150年,多数木屋建筑均在五十年以上。雅中民俗节日汉苗交融,有苗年、二月二、三月三、吃新、立夏、端午、七月半、中秋、重阳、小年、春节等节日。饮食文化受当地自然环境影响,有糟辣酸汤鱼、烂菜、腌汤、腌鱼、腌肉、腊肉、灰碱粑、炒米茶等饮食文化。自然崇拜是雅中的主要信仰形态,有祭戊、拜古树、拜桥头土地公等习俗。雅中民族文化积淀浑厚,民间故事有《仙人褡碗》、《仙人脚印》、《断婚案》,傩民俗有桃源洞、车七仙女、巫舞,民族唱词有伴嫁歌、花园情歌、山歌、情路相思山歌、山歌盘问、酒歌,民间歌舞有莲花闹、舞龙、花灯戏,民间习俗有吃牯葬,民间吉语有《上梁吉语》、《动工普安起水》等。雅中苗寨还保存有古芦笙场、古碑、仙人脚印等文化古迹。雅中苗民信仰古树和碑石文化,崇尚宗教,他们认为只有祭拜古树帖和指路碑,才能获得自然力量的护佑。寨内保存有两块石碑。一块为清道光十二年三月镇远府立的寨约治安碑;其二为道光六年村民捐钱立的指路碑。另外在寨子中央还保存有古人娱乐欢歌专用的芦笙场。

03

三范式创意华侨城百个美丽乡村全国布局的

天柱县与三穗县先行先试样板标杆

1、乡村式民宿社区范式:——通过乡村闲置农宅的统一收租,并进行整体改造与度假化利用,将村落打造成为高品质的乡村旅游度假民宿集聚区,并塑造特色乡村度假品牌。具体来说,借助本次调研的石坪村村落生态优良,环境幽静,最重要的是原生态的乡村味道浓郁,这种天然的、保存良好的乡土气息恰恰是度假乡居模式开发的重要载体。房屋空置率高,闲置的农宅减少了项目前期的工作程度,容易进行资产流转,并易于对房屋进行改造升级。既避免了闲置资源的浪费,又使得偏僻无人居住的古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建筑风貌良好,风貌特色突出,由砖石或木头等乡土材质砌筑而成的建筑更能彰显乡村的质朴乡土气息,而且建筑外貌、结构等保存完整,具有较高的改造价值,便于构建与城市现代化建筑风格形成强烈的反差的度假模式。资产流转可以采取多种流转形式,出租、出让、转包、入股等为资产流转的主要形式。出租是农户与承租方之间在一定期限内的资产使用权转移,农户自愿将全部或部分资产使用权出租给承租方,承租方给出租方固定的收益,出租的期限一般由双方协商确定,最长不超过承包合同的剩余期限,出租流转的步骤一般为村集体统一收购(收回)闲置资产,农户在获得一次性补偿后,自愿放弃土地、房屋等的使用权,承租人和村集体协商租赁价格、租期,并签订房屋租赁合同。入股即农户将全部或部分资产的使用权作价为股份,参与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经营,以入股的资产使用权作为分红依据,股红按经营效益的高低确定,该模式体现了旅游业“利益共享”的精神,在旅游开发的同时,兼顾村民的长远利益,获得就业机会或从事经营工作,使他们能够长期分享旅游收益。转包主要为闲置土地流转形式,即土地承包方将全部或部分承包地的使用权包给第三方,转包期限在不超过土地承包合同的剩余期限内由双方协商确定,转包方与发包方的原承包关系不变。出让主要为闲置土地流转形式,即取得一定量的土地补偿后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剩余期限的形式,这部分被征用了土地的农民,在按有关规定获得资金补偿后,就将土地使用权交给发包方或当地政府,从而再转交给建设方,承包方对这部分土地的使用权即行终止。从村落民宿产品的改造方面形成“1+3”的特色经典,1是指打造多维主题民宿,3是指应用荷兰的梵高步道,创意源于梵高的作品“星空”,一公里的小路铺满了可以在白天吸收太阳能并在晚上发光的材料,它在阳光下充电,晚上可持续使用8个小时。利用灯光秀、星光影、银花彩等多种方式方法来实现星空下的村落、光影中的休憩、梦幻中的聚会等生活方式。创意夜间演艺项目,打造集民族、民俗、民宿的故事风情乡村演艺项目,让夜间、夜游、夜生活成为本乡村民宿产业的不可分割的生活情调。

2、乡村式文旅景区范式:——对标浙江省“万村景区化”行动,2017年6月份,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按照把省域建成大景区的理念和目标,深化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万村景区化”,并制定了《浙江省万村景区化五年行动计划(2017-2021年)》。计划到2020年,全省1万个村成为A级以上景区村庄,其中,1000个村达到3A级景区村庄标准。在“万村景区化”工程实施的助推下,2017年浙江旅游产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成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动能。对标山东省“村庄景区化”样板,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财政厅、自然资源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农业农村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村庄景区化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要求,开展村庄景区化培育建设,推进美丽乡村向景区化乡村转型升级,以明确村庄景区化建设标准、实施乡村环境景观化行动、注重保护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培育景区化村庄旅游新业态、提升景区化村庄配套设施、强化村庄景区化人才支撑等六个方面为着力点,力争到2022年底,全省建成1000个左右景区化村庄,在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等重要方面达到3A级旅游景区的核心标准。笔者看来,乡村式景区并不是把一个个村庄改变成游客通常参观的旅游景区,而是在保留原住民的情况下,将村庄对标景区来打造,比如完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改善环境、打造旅游产品等来发展旅游业。总的来说:一是要保留传统景区的规制与配套,这是乡村旅游的骨架;二是要汲取乡村本土的文化与资源,这是乡村旅游的血肉;三是要创意乡村景区的主题与业态,这是乡村式景区的灵魂。乡村景区化的打造要点,一是乡村主题创意化。乡村发展,主题定位是关键!乡村式景区可以根据自身所在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选择休闲农业、体育健身、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养生养老等主题。二是乡村配套景区化。传统旅游景区模式是中国文旅行业经典的形态,既具有国家行业标准、又具有市场认可的消费形式。乡村式旅游景区要研究传统A级景区的形态和规制,比如旅游标识系统、旅游交通系统、安全保障系统等。三是产品业态多元化。乡村式景区必须满足游客和居民的多元消费和体验需求,因此需要具备观光、娱乐、健身、疗养、研学、居住等多种功能。各类休闲旅游产品形成全方位的产业链条,为游客提供多元化的休闲产品。

3、乡村式产业园区范式:——对标农业部公布的《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目录》政策规范,“鼓励各地建立返乡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创客服务平台”的要求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精神,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创业”的总体思路和“创设一套政策、搭建一批平台、培育一批带头人、总结一批模式、构建一个服务体系”的“五个一”工作布局,践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乡村振兴促进法》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是优化要素在城乡的自由流动,实现农业产业园、农村科技园和创客创业园 “三园”建设。其中 “三园 ”指的是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和创业园,现代农业产业园主要是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形成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科技园是富集创新要素,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创业园是强调返乡创业中 “人 ”的要素,给人才提供必要的平台,助力打造 “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 ”的乡村振兴队伍。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 “三园 ”,事实上就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优化要素供给,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和抓手。在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中,要避免产业同质化增产不增收,提高农业产业园区补贴的效率,延长产业链、把产品变成商品。明确农业科技园的定位是 “农业的研发孵化”,突破农业科技园的人才引进机制,整合管理体制、强化制度建设,坚持以项目为载体、形成对周边农户的技术带动第一,明确农业科技园的定位是农业领域的研发孵化,真正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精确定位农业科技园区是农业新技术集成创新的重要基地,吸引高校和科研院所来园区建立科研基地、研发中心,进行技术创新和试验,研发和培育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高、附加值高的新品种,开发农产品保鲜、精深加工及相关配套技术,以项目为载体,强化技术对周边农户的带动作用,让农户乐于采用先进适用技术、种植先进适用品种。针对农民创业园要以创业孵化基地等载体建设为突破口,建立 “回家工程 ”、“下乡行动”给创业者们提供创新创业平台,突出大学返乡创业毕业生等群体,坚持观念培训和能力培训并重、理论培训和实践训练并举,有效提升劳动者创业成功率。

盛方商学院往期研学回顾

司徒小镇乡村振兴研学营(第1-10期)

农文旅融合研学营中原站(第1-8期)

黄土贵村乡村产业振兴研学营(第1-10期)

中国台湾乡村三产融合研学营(第1-15期)

小城故事旧改与民宿研学营(第1-12期)

红渡村乡村振兴与红色教育研学营(第1-8期)

日本乡村第六产业研学营(第1-6期)

澳洲新西兰乡村旅游研学营(第1-3期)

欧洲乡村振兴新业态研学营(第1-5期)

盛方近期课程安排 ▼

9月23-27日【江浙研学】

报名截止:9月22日

乡村产业振兴新模式研学考察

亲,添加微信好友可以咨询详情哦

9月28-29日【山西研学】

报名截止:9月26日

旅游驱动下乡村振兴模式研学考察

亲,添加微信好友可以咨询详情哦

注:以上课程10人以上的单位可以随时单独定制成团

详细咨询:

电话:15633014251/18618455458

(亲,可以添加微信好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