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一讲常见的几种偏见。

昨天说到,人生来就存在偏见。那么,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常犯的偏见呢?

  • 偏见盲点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偏见,我们每个人都会无意识的犯这种偏见。即认为我们自己比大多数人更客观、更少偏差。我们偏见性地认为自己不存在偏见!

举个例子:

当你看到别人外遇时,就会义愤填膺地抨击那个出轨者,认为他道德败坏。而当你出轨的时候,你会找无数的理由来为自己开脱。

这是逢场作戏啦,陪客户促成单子嘛,我也没有办法
我工作压力这么大,就找找乐子,又不谈感情
老婆一天到晚不修边幅,还不让我找个好看的小姑娘玩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盲点为什么会产生呢?

因为我们的许多信仰都是内隐的,隐藏在能够意识到的意识之下。

换句话说,当我们面对自己的行为时,我们可以知道这样做的背景,并且可以为之找出理由;毕竟我们知道自己的感受。但是,当我们看待别人的行为时,我们会忽略掉完整的背景。

这就是为什么在别人身上很容易发现伪善,然后在自己身上却很难看到。我们的偏见盲点让我们可以轻易的对我们所做的行为做出合理的解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别人出轨就是道德败坏的混蛋,但我是有权搞特权的,因为我压力太大、老婆太丑....

别人工资低就是他能力不行,我工资低是因为我没有土豪爸爸、没有狗屎运...

所以,我们常常会相信自己对现实的主观解释就是现实,任何不认同我们观点的人都是被误导的、无知的、自私的或邪恶的。

  • 证实偏见

如果说上述想法只是我们单方面的自我感觉良好,有一天我的想法被证实正确或者部分正确呢?此时,我会笃定我的想法就是真理,从此我更加否定不认同我观点的人,我会忽视、遗忘、拒绝那些与我们观点相悖的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就导致了证实偏见。我们会找一切可能的证据来支持我们所期待的是正确的,这样,我们就不必“改变主意”。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顽固的坚守那些牢不可破的信仰。

所以,你能理解为什么你总是很难跟那些有重男轻女、女人就应该男人养、媳妇就是要打压思想的这些人沟通了,因为他们只想坚守自己认为正确的想法,而自动忽略、决绝你的想法与建议

  • 自我中心偏见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验:

你跟朋友随手拍了张合照,你第一关注点总是自己,很容易觉着自己不好看(眼神飘了、仪态不对了···),并且认为对方注意到了你的缺陷,这种担忧会无限放大。

当我们处于聚光灯下,我们总会觉着他人会放更多的注意和观察在我们身上,而不是自己。这种自我中心主义,被称为隐形斗篷幻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事实是,他人对你的关注远比你想的要少的多,对于我朋友而言,他也会跟我一样,更多地关注自己在照片里的形象,而不是你。当我们估计别人如何看待事物时我们很难超越自己对现实的感知。

巴纳姆效应

自我中心偏见会导致我们不加批判的接受错误和谎言。于是就会形成一个很有意思的巴纳姆效应

当人们被赋予可适用于几乎所有人的模糊、万能的自我描述时,他们通常会说“难以置信!那就是我!”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错误的相信星座分析、算命、甚至一些流行心理学的人格测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是天蝎座,天蝎座个性冷淡、极端,认为现实至上,强烈的企图心,你能抵挡生活中的不义和恶意,是顶头上司钟爱的下属,真切、勤恳、善良的美好心灵打动人心。

其实仔细看来,这个描述几乎适合每个人,但是由于我们倾向于自我中心思考,我们大多数人会觉着这就是对我们的完美描述。

  • 消极偏见

人类进化有一个很奇怪的特点:它倾向于消极,我们倾向关注潜在的威胁而不是祝福。

我们在人群中找到愤怒的连会比找到微笑的脸更快;
100个好评都没有一个差评带来的影响大;
坏消息永远比好消息传播的更快、更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消极的事件通常比积极的事件更有力量。我们常说的“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就是这个道理

消极偏见会造成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损失现象。

人们更倾向于避免损失,而不是试图获得利益。

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心理实验:

一个小区物业准备推广房屋绝缘处理,分别有两种方式

物业人员挨家挨户告知他们,装了这个房屋绝缘处理,一年可以给他们节省2000元的取暖费。而另一边,物业人员则告诉他们不装这个绝缘处理,你每年都要损失2000元。

结果表明,“损失”条件下出钱的人数是“节约”条件下的两倍。

  • 人脑的两种思维系统

其实,我们人类的思维是由两个系统控制的:自动处理、受控处理。

# 自动处理

引导我们大部分行为的无意识(内隐)和不自主的操作。这种思维方式在动物大脑中已经存在了5亿年,对感官输入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

比如我们的行为习惯,我们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病了要多喝热水等等,我们可以同时执行很多自动操作,因为我们并不需要多动脑。

# 受控处理

我们在处理新问题时有意识的(明确的)努力,比如学习一个新技能,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等等。

我们大多数进行决策的时候都是两步进行的,首先我们自动系统产生对现实的快速、但并不准确的评估——基于直觉和感受,一种不假思索的偏爱。

然后我们具有某种动机,并不断地搜索有效的信息,使用更多的控制或深思熟虑来改变最初的印象。

举个例子:

当一位女士初次见到一位陌生男士时,她会对这个男士产生快速且模糊的印象,这个印象往往来源于曾经的经验或固有的印象理论。
而当这个女士想要以这个男士为恋爱对象时,她会通过各种方式(微信、见面、看电影、逛商场)来判断这个男士是否可以作为恋爱对象。

认知吝啬者

由于受控处理比自动思考需要更多的事件、注意力、和精力,容易导致身体疲劳和分心,因此我们更喜欢走捷径,也就是我们昨天说到的认知吝啬者。(我们天生就存在偏见,谁还没有副有色眼镜了)

其实这个理论跟《自私的基因》里面的复制基因与觅母的概念很类似。我们人类拥有两套系统,大脑喜欢走捷径,所以就会想办法尽可能多的创造自动系统,但是人类最伟大之处在于受控处理,也就是我们的觅母。

  • 团子碎碎念

其实今天讲的几种偏见,我自己都遇到过,什么拍合照老纠结自己丑死了,事实上别人根本没有看出来,还有公司有一位姐姐特别信奉八字算命,每次都说的头头是道,我总觉着不是那回事,但又说不出来到底哪里不对,只会说封建迷信。今天豁然开朗,你们呢?有没有跟我相似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