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知识付费的风吹到短视频的应许之地,是清风过境还是卷起漫天狂风?

有人在短视频刷段子,有人在短视频上网课。

伴随着各大短视频平台进军泛知识领域,知识类短视频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为了能够从中分一杯羹,各平台纷纷亮剑。

一边,快手新知播推出首档知识科普脱口秀节目《新知懂事会》,以脱口秀和辩论的方式开讲;另一边,抖音举办了“方寸之间遇见知识——抖音开学公开课”活动,以直播的方式分享不同领域的通识知识。

在知识类短视频如家常便饭般存在之际,曾兴起一时的“知识付费”仿佛起死回生。短视频在泛知识领域的布局,究竟是为自己开辟新道路,还是割韭菜?

短视频平台成为知识付费的新力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知识付费已过了一片红海的爆发期,头部格局基本形成,“小而美”的短视频知识付费在温水区暗自发育。

2019年10月16日,罗辑思维上市后,成为知识付费第一股的消息给沉寂已久的知识付费市场带来了热闹。由打破头也要挤进的风口赛道到现在渐趋冷静的变现模式,知识付费仅仅走了3年。

得到、知乎、喜马拉雅分别成为UGC、PGC、PUGC等知识生产模式的领军者。2019年,知识付费产业最大的惊喜是短视频教育的兴起。

短视频平台凭借巨大流量异军突起。

据快手数据报告显示,从2018年6月到至今,快手教育平均每月付费用户环比增速超过95%,累计付费用户已超160万,其中拥有94.7W粉丝的主播“数学物理宫老师”卖出教学课程共计三万六千多份,售价9元的课程,销售额高达三十多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拥有日活跃用户超3亿的抖音,早在去年7月份发布了知识付费小程序“海豚知道”,一改此前依靠广告和电商变现的单一现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凡是有内容的人都可以入驻开设个人付费专栏,发布抖音视频时将自动关联专栏课程,用户点击一键跳转完成付费观看,搭建了一条抖音生态内的消费闭环,其中不少课程以低至1元的价格吸引着用户订阅。

内容和转化的壁垒得到打通,免费的好内容带来付费的新转化,“小而美”的价格助力知识作者实现用户留存。

另外,短视频平台的火热丰富了知识付费的形式,给一直为音频付费的用户带来新鲜感。

同时,这也对讲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现在相当于将线下课堂搬到了手机上,教学门槛随之提高。

知识付费真的在割韭菜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经轰轰烈烈的知识付费归于平静,但质疑声仍从四面八方涌来,用户到底是在为知识买单还是被当韭菜,自大众“觉醒”以来就争议不断。

“智商税”、“知识保健品”是近年来大众对知识付费的戏称。这一切都源于知识付费行业近年来频繁暴露的问题。

1、虚假宣传,夸大数据效果

市面上的知识付费课程不少打着“大师”、“行业大牛”等旗号,将别人的观点内容进行复制整理,换个标题摇身一变为上万人疯抢的畅销课程。“12堂课教你打造口才影响力”、“每天10分钟,培养超强注意力”、“零基础月赚10万的网店秘籍”,用数字堆砌的虚拟承诺,有多少人听完课程后真的能实现?一切不过是商家利用当代人“快餐式”学习习惯的营销手段。

2、贩卖焦虑,催化社会压力

知识付费的崛起很大部分是由于用户群体性焦虑引发的强烈学习动机,当年罗振宇就是抓住了这一点,凭借跨年演讲和每天60秒的语音击中了中产阶级的知识焦虑,“懒惰”和“成功”成为这些知识贩子们“精英化”后的营销痛点。

今年上半年刷屏后被微信封禁的英语阅读打卡也是典型例子,商家打出了打卡满100天便可以将课款全额退还的优惠,虽然本意是为了促活拉新,但是每日打卡的背后却是一场由“蝴蝶效应”引发的大型焦虑散播活动。使公共空间内的其他用户产生了一种“除了自己之外别人都在努力”的隐形压力。

知识付费作为互联网时代满足用户有目的、碎片化学习的产品应运而生,再加上其线下课程虚拟化的属性,为用户提供了不少便利。这时候,知识付费卖的是知识和时间。

但是,当知识付费沦为商人捞金的幌子,成功学的观点被吹捧为精英理论,听完后除了满脑子的焦虑没有一点实质性的收获,这时候,知识付费就是割韭菜。

今年以来,知识付费市场态势出现回落,短视频知识付费在努力刺激用户需求,当我们买一门课时,究竟是在为知识付费,还是在为自己的焦虑买单,这成为我们辨别知识付费是否在割韭菜的最后一把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