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回望历史,雄壮往事早已湮没。再全的史书都不能一一提起,更何况是那些平常人,平凡事。当盖达尔的相机传入中国,才有扑捉的镜头让今天的我们看到。下面遴选的这些照片就展现了大清末年的社会风貌,原汁原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京城火车站附近的剃头匠,正在给顾客理发。客人正看着不远处的高大城墙,城门下有人进进出出。还可以看到铁轨,下车的乘客背着行李走过。在人口密集,客流量大的地方,剃头匠会在那蹲点。辫子是清朝男子特有的标志,鼠尾辫,阴阳头,都曾是历史的印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视剧中清朝人都很英俊,肤白阳刚。可留下来的黑白照片中,清朝人脸都很黑,在相机面前表情不自然,还非常拘谨。一方面是当时成像技术还不成熟,更大原因就是当时民生困顿,为了生计,四处奔波,大多数人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肤色黝黑,也就不足为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南贡院,考生正忙着找考场。可以看到成排的号舍绵延远去,这是当时最大的考场,有20644间,可谓举世无双。对于人才的重视,历朝历代都是如此。整个清朝,从这里走出了八百多名状元,十万进士,举人更是有百万。直到1905年,清廷决定废止科举考试,江南贡院的历史使命才宣告结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岸上列队的清兵,像是欢迎大人物的到来。不过队伍松松垮垮,一部分人扛着枪,更有人还是大刀长矛。这样的队伍慵懒,几乎没有什么战斗力,与影视剧中的清兵都差一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清末年,割地赔款,尤其是租界,更是国人心中的痛。照片就是在租界拍的一张,巡捕正抓着一位长衫百姓不放,在拉扯中礼帽男子在接连后退。路上行人在纷纷围观,却没有一个人上去劝架,谁摊上事谁倒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清末年的城市,最特有特色的不仅仅是城墙,还有每天主街道上矗立的牌坊。用石料或者木材,雕刻精美繁杂,工艺精湛。与之对比的就是牌坊下的土路,可以看到清晰的车辙印。晴天时候,尘土飞扬;下雨时,又会变得泥泞不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洋大学堂,校门口还有黄包车在等客。它是晚清巨贾盛宣怀一手创办的,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现代大学。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北洋大学堂被霸占,学校被迫停办三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闭关锁国到洋务运动,清廷在西学东渐中转变,引进铁路改善了很多人的出行。在当时,一般人依靠步行,轿子仅供官商富绅作为代步工具。铁路是当时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从奢侈品也变得大众化。从照片里可看到坐火车的长衫男子已是平常百姓,看不出多富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慈禧太后出行,太监宫女跟了几十人,可以看到大内侍卫的身影,他们都忠心护主。最前面左侧就是崔玉贵,是他在慈禧的命令下将光绪帝的珍妃投井的。至于李莲英就站在慈禧的右侧,晚清最得宠的太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达岭长城,一片荒芜,到处都是光秃秃的,几乎看不到一棵树。城墙残破不堪,一个人都没有。有的地方早已经坍塌,整个清朝,都没有修缮几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鸿章,已经老态龙钟。甲午海战后,他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他只能承担所有的责任,被打入政治“冷宫”,坐了四年的冷板凳。直到八国联军侵华,他才重回权力中心。可彼时的他已经疾病缠身,抱着病体与洋人在谈判桌上周旋,签订《辛丑条约》后,吐血身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95年,张之洞在两江总督任上与美国人合影。张之洞与曾国潘、李鸿章、左宗棠共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张之洞虽然官坐的不如李鸿章大,却实业干得有声有色。李鸿章签了不少卖国条约,张之洞创办了大量的工厂。二人都是大清股肱之臣,相互也是惺惺相惜。李鸿章去世的时候,张之洞送去一幅祭幛,上书一个“奠”字,李鸿章承受的压力也许只有张之洞洞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