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上市折戟后的喜马拉雅,又转战港股了。

近日,媒体报道,它已经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书。

顶着“在线音频老大”桂冠的它,却没能拿出一份让众多投资者满意的答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财报显示,近三年它亏损了20多亿元。

盈利一直是整个音频市场的软肋,已经上市的荔枝FM也没好到哪里去。

这门“声意”不好做呀!

“流血”上市

在IPO门口徘徊的喜马拉雅,迫切想要敲响象征胜利的锣鼓。

表面上看,它的平均月活达2.62亿,拥有6.4亿用户,估值超过50亿美元,市占率达65.5%,稳坐行业头把交椅。

事实上,2018-2020年,它的净亏损合计超过20亿元。

今年上半年,其营收为25.1亿元,同比增长55.5%,但亏损达3.23亿元。

招股书中,喜马拉雅倒是十分坦诚,在“十大主要风险”中,明确提示投资人“我们过往已录得年/期内亏损,且日后可能继续发生亏损”。

恐怕它自己也没想到,在线音频的生意会这么难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创始人余建军在成立喜马拉雅之前,已经连续创业5次。

在进行另一次“豪赌”之前,他用了3个月的时间调研市场。

从虹桥火车站到浦东机场,他记录了所有路人的看法。

事实证明,长音频市场的确存在潜力。仅一年之后,用户数已经增长至1000万,第二年更是翻了5倍。

资本相继涌来,喜马拉雅风头无两。

就算到了现在,它不缺用户,也不缺活跃度,遗憾的是,商业化始终是其最大的短板。

赚钱为啥这么难?

在线音频平台究竟如何变现?

据科技君了解,主要分为三种模式:订阅、广告和直播。

订阅取决于用户规模以及大众对于付费音频的接受程度。

数据显示,在线音频订阅收入,已经从2016年的5亿元,增长至55亿元,增速喜人。

喜马拉雅的订阅收入,就是承担营收的“主力军”。

吸引大量用户订阅,并愿意为之付费的,必须是优质且持续供应的内容。

但在不断拓展平台内容的过程中,喜马拉雅遇到的难题可谓层出不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4年,因擅自发布未经授权的小说《斗罗大陆》,它被判赔付版权方15万元。

此后,为了“蹭热度”,它又因侵权《甄嬛传》《左耳》被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更严重时,它还因“得罪”了多位作家,被其联合维权,最后只能灰溜溜地道歉。

频发的侵权事件,让喜马拉雅的版权审核机制备受质疑。

尽管它声称不仅拥有机器审核,还有人工把关,但实际上,UGC模式天然存在问题。

所谓UGC,就是用户成为内容的“生产者”。

早期的知乎、喜马拉雅都采用此种方式,迅速吸引了大波流量。

但随着用户增多,内容创作者鱼龙混杂,质量参差不齐。很多用户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就侵害了他人版权,这对平台来说非常棘手。

音频故事还能怎么讲?

创始人余建军曾说:“音频是一个被远远低估的行业,它真正的价值才刚刚开启”。

此话不假,但对企业来说,盈利才是目标。

太阳会照常升起,但倒在黎明前的企业不计其数。

对喜马拉雅来说,解决版权问题,迫在眉睫。

爱企查显示,目前喜马拉雅的裁判文书信息有1497条,很多都是侵权纠纷案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百度文库曾因盗版书籍泛滥,被圈内作家集体诉讼,结果以败诉画上句号,理由是其“明知故犯”。

这或许能成为喜马拉雅的前车之鉴。

具体到如何解决问题,业内人士认为,平台可以要求主播上传作品时,同时展示授权证明。

平台也可以集中购买部分作品版权,供创作者使用。

除此之外,喜马拉雅可以利用内容,培养自己的IP,实现商业价值转化,这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总之,这门“声意”究竟能走多远,且看喜马拉雅还有啥大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