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流行,房颤患者的数量日益增多,已成为新一代沉默的“杀手”,且发生率逐年攀升。在由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发起、强生医疗支持的“护心爱脑健康一生”科普宣教活动中,新华医院心内科主任兼上海房颤中心联盟主席李毅刚教授提到,
有三分之一的房颤患者是没症状的。根据初步估计,上海目前有18万房颤患病人群,但是真正到门诊就诊的只有不到50%。为了让房颤患者得到及时规范的诊治,上海目前已经成立了21家房颤中心,房颤分级诊疗网络也在逐步推进。今年年初,在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徐汇区、杨浦区和长宁区被选作上海市房颤分级诊疗的试点区域,在大数据的加持下,由社区医生从社区筛选出潜在的房颤患者,在二级和三级医院的协助下,共同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全程管理。
房颤发生率会进一步加速
已有数据显示,中国房颤总人数已经达到1000万以上,上海地区房颤现状也不容乐观。李毅刚教授指出,房颤是一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流行病。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房颤的发生率也会进一步加速,60岁以上的患病比例大概在6%左右,80岁以上大概有10%甚至更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远程心电诊断中心统计显示,上海市年龄标化的房颤的患病率大概为0.62%。不良生活习惯、肥胖人群还可能会导致房颤发病的年龄提前,甚至一些30-40岁中青年也会被房颤侵袭。
另一组临床调查显示,近34%的成年患者甚至不知道自己患有房颤,这样的“隐形患者”由于未能及时得到诊断,导致错过诊断和治疗房颤的最佳时机。因此,患者本人有以下六点房颤预警一定要重视:
第一点:明显的心悸、心跳感,而且时长时短,时快时慢
第二点:脉搏有漏跳,而且快,极其不规律,间断出现无跳的脉搏
第三点:体力明显下降,容易疲劳、疲倦
第四点:运动的时候容易出现气短
第五点:间断出现胸闷、胸痛,同时小便次数增加
第六点:发作性出汗,头晕甚至晕厥。
“遇到以上症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确诊,采取措施进行治疗,防患于未然。”李毅刚教授认为,40岁以上人群都要定期进行体检,并行心电图检查。对于不频繁发作的房颤,可以进行24小时心电图检查,现在7天、两周甚至3个月的心电图也都有,可以把发作不频繁的、隐匿的房颤病人检测出来。
一站式方案让心脏“减速”
房颤是无节奏的、快速的心律失常。当心慌、心悸、胸闷、气短、头晕等症状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房颤的并发症也带来了高致命风险。统计数据显示,房颤使罹患脑卒中的风险增加五倍,其导致的中风30天内死亡率达到25%。
如何让心脏“减速”?李毅刚教授表示:
目前对于房颤有很多的控制手段,其中包括心室率控制,就是让心跳慢一点。但房颤还是存在,仍然有中风的风险。目前医生有对付房颤很重要且技术成熟的武器——“导管消融术”,用导管射频等能量把病灶消融掉,或把它隔离起来,这样里面的异常电激动传不出去,就不会引发房颤。另外,由于房颤可以造成脑卒中和其它部位的栓塞,对于最容易形成血栓的部位——左心耳,专家们可以通过微创介入方式把心耳封堵起来,血栓就不能造成栓塞,从而最大程度的避免血栓导致的中风的发生。
截至今年八月底,李毅刚教授团队已经完成了第1000例房颤消融+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手术。对于一站式手术,李毅刚教授特别提出,对于房颤患者来说,是否要进行一站式手术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卒中风险比较低的患者不适合做一站式手术。房颤消融术最佳的适应症就是阵发的、有明显症状的、药物控制不好的房颤患者。另外如果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不长,或造成了心衰,特别是由于心动过速造成心肌病所致心衰,该推荐进行消融术,消融手术是微创手术,术之后患者很快就可以恢复。
关于如何预防房颤,李毅刚教授指出,市民们务必要控制好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一半以上的房颤患者都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如果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也一定要早期控制。多种心脏疾病容易产生房颤,控制好这些心脏疾病也有利于房颤的控制。另外,过度焦虑和紧张会影响生活工作,休息不好也会使得房颤风险增大。所以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很重要,控制好体重,戒烟戒酒、少喝浓咖啡、适量运动都是预防房颤的可行方法。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