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上海基本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体育产业总规模比2020年翻一番

到2025年,上海基本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体育产业总规模比2020年翻一番,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2.0%左右……这是《上海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的目标。

“十四五”时期,上海将努力营造“处处可健身、天天想健身、人人会健身”的全民健身城市环境,加快建设与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和健康上海相适应的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全民健身活力城市。

社区体育设施纳入政府项目

上海向来重视体育民生,将市民健身步道、市民多功能运动场、市民益智健身苑点等社区体育设施纳入每年政府实事项目。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上海累计建成各类市民健身步道(绿道)、骑行道总长度1954公里,建成市民益智健身苑点17556个、市民球场2714片、市民健身步道(绿道)1669条、社区市民健身中心101个、市民健身房186个、体育健身设施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

“发展体育产业,需要体育场所支撑。大规模投资的体育场所相对更好规划,难的是面向城市居民日常锻炼的地方。”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博士孙文华接受《国际金融报》采访时表示。

“同时,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建设体育设施都需要均衡化的配置。”孙文华表示,“相对而言,农村空地相对较多、建设成本低,但建设过多也会导致资源浪费,可以按照人口在村镇相应配置。”

“而在都市城区,各类成本都较高,运动场所建设是个难题。因此,需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打造具有上海特色的体育场所。”孙文华进一步表示,可充分利用郊野公园等开放式的公共空间,提供室内与室外相结合的运动场所。同时,加强上海运动设施及运动场所的统计调研,适当开放中小学的运动场所,并利用数字化手段提供就近运动的精准信息服务,便于居民就近运动。

目前,上海已在黄浦江、苏州河两岸贯通开放过程中同步建设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等,拓展滨水空间的足球、篮球、羽毛球、滑板、攀岩等运动场所,打造世界级健身休闲“生活秀带”,增加了中心城区的体育场地,受到大家普遍好评。

上海的徐家汇体育公园、上海市民体育公园、浦东足球场等,将陆续成为全民运动健身的新地标。此外,通过“体绿结合”在公园、绿地中建设嵌入式体育设施,利用废旧厂房、仓库、商场、楼宇、城市路桥附属用地等空间因地制宜建设各类体育设施,满足市民就近健身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9月6日召开的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同意《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并指出,上海全民健身水平处于全国前列,但也存在一些短板不足。要增强意识,大力倡导“天天运动,人人健康”的理念,引导更多群众特别是亚健康人群参与体育健身运动。要增加供给,在社区、园区、商圈、公园、绿地中嵌入更多体育元素,利用好屋顶、地下空间、老旧厂房等空间,把推动学校等公共体育场地向社会公众开放作为重点,满足群众就近健身期盼。

新增7个指标新任务

根据规划,上海体育“十四五”主要指标共12个,涵盖全民健身、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体育赛事等领域,除沿用5个“十三五”指标,新增7个指标,包括:到2025年,上海基本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体育产业总规模比2020年翻一番,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2.0%左右;年度重大体育赛事经济影响达200亿元左右;拥有一批国际体育组织办事机构和体育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6%以上,人均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左右。

具体来看,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体育产业集团、体育领域“独角兽”企业和上市公司,扩大体育服务和产品供给,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体育产业发展,打造良好生态。

同时,推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应用,鼓励体育用品制造和销售企业研发新产品、创新供给模式,发展体育智能制造,有效提升体育装备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培育数字体育、在线健身、智慧传媒新业态,支持线上培训、网络体育赛事活动等新业务。推动智能体育与线上社交、智能制造、文化娱乐、康复护理融合发展,鼓励企业研究制定智能体育赛事各项标准。

挖掘体育消费潜力。积极创建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扩大优质体育赛事供给,优化观赛配套服务,吸引国内外游客来沪观赛并观光休闲,充分拉动体育消费。发展“三大球”、路跑、冰雪、击剑、马术、帆船、电竞、航空、汽摩、定向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体育项目,支持相关职业体育俱乐部发展。积极筹办国际足联俱乐部世界杯、世界赛艇锦标赛、亚足联亚洲杯等国际重大赛事。结合北冰南展战略,打造富有特色的冰雪赛事。鼓励举办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长三角特色体育赛事。

孙文华表示,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引导商业业态的提升。例如,很多商业综合体引入室内的射箭、冲浪极限挑战等新型休闲式运动,这些新业态的出现需要鼓励,也需要区分公益性体育运动(中小学教育要求)和商业化体育。

不过,孙文华也强调,如果体育健身场所过于商业化,可能走向类似校外培训的另一个极端,“比如,前段时间曝光的健身房私教内幕等。因此,做好运动价格指导标准管理十分关键”。

孙文华指出,全民式的体育事业建设,必须考虑是否会增加居民家庭日常的支出成本和教育成本。同时,体育也是门科学,社区是全民健身的阵地,需要增加公益性体育培训的服务。

记者 潘洁

编辑 潘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