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和八大处,是北京西山上两个开放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山地公园。它们的前身,一个是清代的皇家园林——静宜园,一个是集聚了八处名刹和帝王行宫的小山,被兴建成公园以后,游客每日就从山脚的大门往山上爬,一处一处景点地逛,一直逛到山顶上。
香山的山顶叫鬼见愁,而八大处的山顶叫宝珠洞,由于是山顶,不通公路,几乎所有的游客都会在那里小坐片刻,然后转身下山,依然循着山路前往山脚下的大门回家。而我,却往往另辟蹊径。因为,在鬼见愁和宝珠洞之间,有一条崎岖的山间小路相连,30多年前那里没有任何围墙和关卡,于是一些脚力好的游人就会从一个公园上山,从另一个公园下山,可以玩儿得更远些。而我走这条路的目的可不仅仅是为了“玩儿得更远些”,观赏山脊上的野花才是我无数次往来这条小路的缘由。
野花在这里肆意开放,是因为那时这里的游客稀少,原生植被保存得十分完好,再加上地势较高、光照强等原因,长势喜人。在这些野花中,有一种长相奇特的植物十分惹眼,也是我最喜欢的,它就是白头翁。翻开词典,找到“白头翁”词条,可以见到以下两种解释,一种是鹎科鸟类,体长约19厘米,头顶黑色,眉及枕羽白色,老鸟枕羽更为洁白,故有“白头翁”之称,学名叫白头鹎;另一种是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全株被白色柔毛,瘦果多枚相聚,前端残存白毛状的花柱,外观似一堆白发。入药的白头翁就是后者的根。那种最令我怜爱的野花,也是后者。
那时,每到四五月间,我就爱到这视野辽阔的山脊上玩儿,和暖的春风吹荡着新换上的春衫,显得十分轻快,轻快的着装带动起轻快的脚步,让人十分舒畅。那时已进阳春,山脚下百花盛开,而山脊上却还是一片新绿。在这片新绿之中,我会找到一种遍身白毛的植物,它会开出一种艳艳的蓝紫色、形状像红酒杯那样的花朵来,这样的花朵将近一寸多长,花筒里面有很多挂满橙黄色花粉的雄蕊,是这个季节里能找到的最好看的花朵了。
白头翁以根入药,是一种有清热、解毒、凉血作用的药材,以前多用于治疗痢疾。痢疾是一种凶病,发病的时候患者会伴有严重的腹痛、腹泻、便脓血和强烈的肛门重坠感,证型有虚实之分,且具有传染性。白头翁擅长治疗的,是几种痢疾中最为常见的实热痢。这种痢疾以湿热或热毒蕴结大肠而发,出现上述症状并伴有发热、口渴、食欲不振、肛门灼热、疼痛等。
在东汉时期,张仲景在他那本著名的《伤寒论》中,首创以这种小草为主药的“白头翁汤”,专攻热痢。至今,这首方子仍广为沿用,为中医治疗各种急、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结肠炎等肠道疾病的主要方剂。现代研究发现,白头翁的主要有效成分为原白头翁素、白头翁素和三萜类皂苷等,对阿米巴原虫、阴道滴虫、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具有明显的抑制和杀灭作用。
白头翁还能制成农药,用于防治地老虎、粘虫、蚜虫、蛆等软体害虫,以及马铃薯晚疫病、小麦锈病,它真可谓是一种有多种经济和药用价值的好东西。其实,园林部门在大力引进国外园艺花卉的同时,也可以把更多目光转移到本土野花的“驯化”上来。
你看这美丽花朵的白头翁,它专门生长在高山林缘坡地与草甸上,这些地带的环境极其脆弱,白头翁的主根粗大,正好能很好地起到防风固土的作用,应该得到保护和合理的培养,白头翁早春开花,花大而美,如用于公园绿化的露地栽培,则既能美化环境,又能丰富药源,岂不美哉?(段煦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草纲目》研究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