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隋唐时期,长安城内居民的衣食住行你了解多少?近日,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临展“回望长安——陕西唐代文物精华展”,或许会让你探索到很多答案。不过,今日(9月18日),在金沙遗址博物馆开启的讲座“隋唐长安的衣食住行”,能给你更多长安城内生活的点点滴滴。

该讲座主讲人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中国考古学会三国至隋唐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央视《国家宝藏》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的“国宝守护人”齐东方老师。他开场时就表示:“虽然我们知道长安有帝王将相的斗争和文人才子佳人的故事,但最重要的还是黎民百姓的普通生活,而这些生活才构成了这个社会整体的面貌,所以今天我讲长安城主要是讲衣食住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讲座现场

【衣】 谁说唐朝人以胖为美?

在任何时候,古今中外,从穿衣而言,引领社会潮流的永远是女性,看女性服装,也能大致了解整个社会的面貌。

齐东方介绍,唐代前期到唐代中叶,穿戴主要是长裙、短褥和帔帛三件套,看起来非常笔挺、苗条。长裙和短褥非常笔挺,但有点呆板,不过加轻薄面料的帔帛,便缓和了原来的呆板,就变得潇洒优美了。到了唐代后期,就有了“裙拖六幅湘江水”的诗句,意思是裙子越来越宽大。

和服装紧密配合的还有化妆。“我曾开玩笑说,唐朝人化妆比现代人还讲究,程序更复杂,和房屋装修差不多。” 齐东方比喻道,先是“刮大白,上砂纸”,且整体力求和服装搭配。妆面上讲画眉,那时各种眉形都会有一个很漂亮、优雅的名字,如小山眉、远山眉等。同时,根据环境不同,唐朝人的妆容也分为日常妆、正妆、戏妆等。

如果你留心观看,唐代陶俑和壁画上,很少有人戴手镯、耳环。齐东方说,“手镯”这个词,在唐朝叫“闭环”。但那时闭环做工很高级,有钱人家用金镶玉,一般人家都是用铜制作。而那时最时尚的人,会戴两个镯子,且两个戴在同一只手上,显得更潮流。

“谁说唐朝以胖为美?首先这是一个非常不严谨的说法。唐朝300多年,如果某一时期以胖为美,勉强说得过去;其实在某一个时期也不行,只能说某一个时期某一类人群当中以胖为美,最多能说到这个层面,这个倒是可能。大家肯定会说壁画上的唐代美人都胖胖的,但是我告诉大家,如果你把唐代所有的壁画和所有的女性俑都找来看看,会发现胖的很少。”齐东方否认唐朝以胖为美的说法,其依据首先在数量上,在西安发现的唐墓壁画、唐代女性陶俑很多,但胖乎乎的并不多,特别是唐代早期出土的俑都很消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唐代女俑,不算胖吧?

按照考古学的分析研究,将墓志的年代排列起来,会发现审美具有变化性。齐东方说:“早期比较苗条,后来开始有点向胖的方向演变,到唐玄宗时期都是胖的。但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还不一样,比如开元时期是叫丰满,到天宝时期就叫臃肿,它的美感也不一样。”他认为,虽然都是胖,但美感不同,所以不能泛泛地说唐朝以胖为美。

【食】 唐朝人喝酒会划拳

“衣食住行,吃最重要。”齐东方认为,过去,在整个国家政务当中,首先就是管理民食,所以民以食为天。

在考古发掘中,偶尔在西北地区,因为极度干燥,会发掘到点心、饺子等食物,甚至在新疆发掘到了梨,不过已经风干成梨干。在发掘出土的陶俑中,也有很多与吃饭有关的画面,如拉磨、烙饼、烧饭的场景等。

但经过考古研究发现,唐代人的食物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外来食物居多。因为在那时,大葱、大蒜、胡萝卜、西瓜等很多食物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让唐朝人的食物种类变得丰富起来。

谈及饮食,一定离不开喝茶和饮酒。唐朝前期叫煎茶,后来叫碾茶。而唐朝喝酒均使用碗,另外也使用樽,将酒倒进樽里,用勺子舀出来分给大家喝。“唐朝人喝什么酒呢?”齐东方继续讲解道,主要是度数不高的米酒。米酒分为清酒和浊酒两种。曾经,齐东方根据在镇江发现的一套酒具,请人测量出它应该能装40公斤酒,比我们现代的酒具尺寸还大。而且唐朝喝酒还会猜拳,“像论语,我讲一半,你把另一半答出来。很有趣”。

【住】 在唐代就有了“北漂”

住所,在唐代的北方有合院,也称为四合院。在如今的考古发现中,一共发现了三套建筑模型,这种建筑模型大概展示出唐朝人住房的情况。“合院这种住房在北方地区也会根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修建方式,如钱人会根据住房占地大小,修建三进院、两进院等。”

不过,齐东方表示,当时能在长安有一套住房,并不容易。“在唐朝,很多人都想到长安发展,这样才能够成为当时的成功人士,这就是最早的‘北漂’。”齐东方举例道,如李白、杜甫等诗人,当时若不在长安呆一段时间,名气或许也不会这么大。不过,杜甫在长安也买不起住房,最后在郊外的朋友家去,才有了安身之所,“所以可以推测,那时长安的房价有点贵”。

【行】 长安人出行多数打“驴的”

在唐朝出行,骑马是非常奢侈的事儿,第一太贵,第二和等级有关,此外,女性或一些高官,要坐轿子。齐东方表示,在唐代,马主要是军事用途。对于一般人而言,养马需要有人管,根本养不起。同时,中国的等级制度明确规定,商人因为身份不够,不能骑马。

“长安城那么大,骑驴呗,驴比马多得多。”齐东方说,在长安城内,一般人都骑驴,而且驴吃苦耐劳,吃得少,干活任劳任怨。其实,在敦煌壁画里有很多都描绘了驴,像有名的《商人驿道图》,画面中便画着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人驿道图》

同时,长安城有很多“出租车”——驴,人们可以打驴的、租驴,甚至可以在这里租驴,在另外的地方还驴,与我们现代租车很类似。“所以唐朝驴的、驴的租赁行业非常发达,甚至在敦煌文献记载中还有价格。”齐东方说。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曾琦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供图

编辑 李学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