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6、断辞

周公断辞,只下一二字,却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蕴蓄着丰富的意义,指示给人思想行为的方向,尤其轻忽不得。

87、繇诂补(续)

《大畜》初九“有厉,利巳。”

孔子小象释“巳”为:“已”,取“止”义,是不妥当的。卦名为“大畜”,“畜”确有止义,但这句爻辞无此义。后儒依孔子解,是将错就错了。

八卦正位(本位),震居初。震为健动之卦,是力量的象征。六爻之卦,初象事始,始事需谨慎,故阳处初时常多咎,周公每戒之。

闻一多说:“巳当读为祀,”说是。文王作卦辞,用的应是甲骨文。周公作爻辞时用字应该主要也是甲骨文。甲骨文中,“祀”、“巳”字形虽稍异(“巳”旁缺一块神主牌),但已经通用,如“……于霝巳……乎……”,巳既用为祀。《损》初九亦言“巳事遄往”,明显也是用巳为祀,足证巳祀通假。

[有学者考定甲骨卜辞中“巳”字为幼子,我以为不确。此非幼子形,而为常人,特意突出大头,意在表明人在跪祷、祀神。]

卦爻辞皆由象生。巽为祀。《大畜》卦体无巽,为何也说到祀?因为以下两点——

①暗示爻变:筮遇此卦逢此爻为变爻,变则巽祀象现。因为尚未变,所以不直说祀,而说“利祀”,提示遇变则吉。

②卦名《大畜》,大畜者,震也。初至五成大震

,由于有两阳加持,震得以大畜力(若有乾加持,则为“大壮”了),爻辞即以它为人称主语。震为躁象,与巽旁通,因此爻辞以此戒示他:要像举行庄重祀礼那样,保持纯正动机,谨慎行动,心存敬畏,才会避免由于躁动、妄动、盲动可能带来的凶险、祸害。六十四卦中,多有类似的对震的训诲、警戒之辞,得见圣人对震性人用心尤其良苦且深矣!

《坎》:“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

此以错卦说本卦:辞在本卦,而象在错卦

两系称“维”。《坎》错为《离》,《离》二至五成上下正反巽,巽为孚为绳为系,正反巽成双系,故言“维”。

坎为心,离(坤)为腹。“有孚维心”是说敬畏天命的诚信之心,坚定而又坚定,绝不改移。

《坎》上六:“系用徽纆,寘于丛棘,三岁不得,凶。”

这条爻辞同卦辞一样,也采用本、错兼演的推法:辞在本卦,象取错卦。

绳索,两股为纆,三股为徽。寘即置。棘,带刺灌木。丛棘,古代狱外围种丛棘,以防囚犯逃跑,故代指监狱。

坎为丛棘,尽人皆知。至于徽纆之象,前注家因不谙古象而无能为解。虞翻、来知德以爻变为解,以为上变则巽象现。尚秉和以为不妥,持坎为徽纆。虞、来之说,更接近正确,但能解“系”象,而不能解“徽纆”之象,因此也不合经义。

按:《坎》错为《离》,《离》二至五成正反双巽象,巽为系为绳索,若只由巽取绳象,则正反双巽成“纆”。再转换视角,以二至上合成一独立象体

,只取巽为绳,而后取离数三,则合而成“徽”。综合以上诸象,演绎成“系用徽纆”。“三岁”也取自离。

坎为狱象。上六属兑本位,兑为刑人,盖因此而有此辞象。

周公爻辞,极为严谨、精准,一字不落空处。

诂训之难

为《周易》中极少数读感生疏的爻辞下定诂,是一件难而又难,甚至是不可能圆满完成的作业,这主要是由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

①六十四卦中,多数卦的六爻爻辞,主题、内容和思想有一致性,即有一条较明显的思想发展脉络,和合乎逻辑的叙事线索。但由于卜筮的特殊性质,少数卦中,六爻爻辞,甚至上下两条爻辞之间,其主题、内容与思想,并不要求一定具有因果逻辑关联,这就令注家难以隅反会通,而后作出准确判断了。

②是称名问题:由于时隔久远而造成的生僻,利用已知的资料,也还是不能最终考定当时一些事物名称,到底指的是什么,例如下面一条爻辞——

《夬》九五:“苋陆夬夬,中行无咎。”

前作《周易卦爻辞正训》,随众释“苋”为马齿菜(古称“商陆”、“关陆”),舍兑取震为草菜。当时已觉牵强,却踌躇数日也没想出更好的诂释。

“苋”字草头,字义当为草菜类植物,但其理义却与“夬夬”大不合。“夬夬”形容人或动物急切、坚决的行为动作。从字义,则理义悖。 两难之中,实难选择。直至近日购得一部王夫之《周易稗疏》,翻遇下面一段诂注,方喜终得确解:

“苋字当从

(笔者注:应为小直羊角形。甲骨文中,羊角一般画成‘

’形)而不从‘艸’,音胡官切。山羊细角者也。陆借为踛。”查《说文》确有“苋,山羊细角者。”

如此,字义、理义就打通了:直取兑羊象:羊儿一蹦一跳前行,与《睽》六三“其牛掣”辞类似。

解读虽然通彻了,但仍有疑惑:已破译出来的一千多个甲骨文字中,没有“苋陆”二字,也没有王夫之所诂为借用的那两个字。它们都是周初新造的文字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