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我们的节日·口述民俗|打糍粑迎中秋 抿抿甜在心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我们的节日·口述民俗|打糍粑迎中秋 抿抿甜在心头

李晓林 封面新闻记者 黄晓庆

打糍粑,迎中秋。中秋佳节,内江各地有吃糍粑的习俗,寓意着全家和睦团结。团圆饭上,一道糍粑蘸白糖,最能慰藉游子思乡的胃,糍粑的香甜也寓意着生活的甜蜜。

在中秋节前的一段时间里,糍粑已在各农贸市场登场,其中最受市民欢迎的是手工糍粑。

“来来来,手工糍粑,又香又糯,假牙都要扯脱……”9月19日早上7点过,内江市东兴区胜利路的菜市场里,一家专售手工糍粑的摊位上,摊主邓永超幽默的吆喝声响起,前来购买糍粑的顾客络绎不绝。他将刚打好的糍粑,趁热做成裹糖热糍粑、糍粑条、糍粑饼,不到上午10点,他的糍粑便销售一空。

这几天,邓永超一家每天起早摸黑,异常忙碌,制作传统手工糍粑。从雪白的糯米到香喷喷的糍粑,要经过浸、淘、沥、蒸、舂等数个步骤。“打糍粑需要在前一晚把糯米泡好,第二天早上3点多就要起床,将糯米沥干水分后,倒进木甑子蒸30多分钟。”

天蒙蒙亮时,他们将蒸好的糯米舀出锅,赶紧运至菜市场的摊位前。紧接着,将热腾腾的糯米倒进石碓窝中,用竹竿舂糯米,这个过程叫“打糍粑”。刚开始的时候并不费力,随着糯米被舂烂,黏性越来越大,舂起来越来越费力。打糍粑既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用力要“快狠准”,才能把糍粑打得软糯。

“打糍粑要沿着碓窝的边壁往中间打。”邓永超边舂边说,“糯米有很强的黏性,竹竿舂下去像被吸铁石吸住一般,没有一定的力量和速度,还真拔不出来。”

邓永超握着竹竿奋力舂下去,然后使劲拔出来,反反复复。糯米经过多次舂打逐渐被驯服,越来越软糯,最后成了糯米团。待到糯米团被打至完全见不到米粒,能够用竹竿直接托起,糍粑便打好了。

记者购买了一点裹糖热糍粑,迫不及待咬上一口,糯米的清香充盈于口鼻之间,夹杂着尚未完全融化的白砂糖粒,又香又甜。

邓永超一家做糍粑已有十多年。每年中秋节前到国庆节期间,他都会在摊位前和居住的地方打糍粑。他希望通过传统方法制作的糍粑,让人们品尝到儿时的糍粑味道,感受传统中秋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