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明邨和绿杨村等老字号门口排起了长龙(上图为网友费同学提供)

这两天恰逢中秋小长假,光明邨和绿杨村等老字号门口排起了长龙。不过记者也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两家老字号的名称不统一,让人非常纠结。

记者发现,两家老字号自身内部宣传所使用的字样不统一。在光明邨大酒家官方公众号平台上,显示名称为“上海光明村大酒家”,而推文的文字和图片使用的却是“上海光明邨大酒家”,在光明邨大酒家总店,店招所使用的也是“光明邨”字样。总的来看,光明邨大酒家目前在对外推广当更倾向于用“光明邨”字样;而绿杨村酒家在对外推广当更倾向于用“绿杨村”字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官方公众号平台显示名称为“上海光明村大酒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明邨大酒家店招和对外宣传使用“光明邨”字样(上图为陈燕菁 拍摄)

在绿杨村酒家,记者发现,店招和外面的广告招牌使用的是“绿杨邨酒家”,店内也有多处“绿杨邨”字样出现,而绿杨村酒家的官方公众号平台推文和菜单除LOGO外均使用“绿杨村酒家”字样。记者在餐饮区域就此询问一位员工,她说自己平时会写“绿杨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店招和外面的广告招牌仍然使用“绿杨邨酒家”字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官方公众号平台推文使用“绿杨村”字样

记者查阅了上海媒体近30年来刊发的各类报道和广告,发现两家老字号所出现的名称也不统一。例如,1992年12月30日新民晚报刊登的一则版面上,有祝贺淮海中路商业街道路全线贯通的广告。其中,就有“光明村大酒家”的介绍(见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2年12月30日新民晚报(本报资料图)

同样是新民晚报,2008年2月5日的旅游版面,刊发的“春节申城游玩方案”,在介绍“淮海路经典老上海”版块,用的是“上海光明邨大酒家”的字样。

位于淮海中路588号(近成都南路)的是光明邨大酒家。这家酒店外观比较陈旧,容易淹没在淮海路上的漂亮建筑群中,但1楼熟菜窗口永远在排队的人群却是其他建筑抢不走的人气招牌。每年中秋鲜肉月饼的外卖是最热火的时节,每个排队的人都伸长脖子张望,如果排在前面的人一买就是半锅,大家就会齐声叹气,然后再期待下一锅的出炉。2楼是上海点心堂吃的地方,最嗲的是鸡汁馄饨,皮薄肉多汤鲜。3楼和4楼是家常炒菜,价格也实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8年2月5日新民晚报(本报资料图)

记者使用内网分别查询上海报刊媒体当中出现“绿杨邨”和“绿杨村”关键词的相关报道,发现采用“绿杨邨”的报道有121篇,采用“绿杨村”的报道有727篇。其中,有一篇文章当中,既出现了“绿杨邨”,又出现了“绿杨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现“绿杨邨”和“绿杨村”关键词的相关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篇文章当中,既出现了“绿杨邨”,又出现了“绿杨村”

那么,光明邨和绿杨村这两家老字号的名称出处从何而来?据记者查阅资料发现,1956年10月,淮海中路588号创立了一家公私合营、以经营各类大众化点心为主的淮海食堂,这就是光明邨大酒家的前身。而淮海食堂旁边恰好有一小区名称就叫光明邨(淮海中路584弄1-14号),而这也成为光明邨大酒家名称的由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明邨,位于淮海中路584弄1-14号(本报资料图)

资料显示,光明邨为现代式多层公寓建筑,原名为飞霞别墅。占地面积366平方米,建筑面积816平方米。由邵厚德营造公司承建,钢筋混凝土结构,1941年竣工。

记者今天前往绿杨村酒家,从该店查阅到店名的出处。据该店菜单介绍,绿杨村酒家创始于1936年,店名取自于清代文学家王士祯“绿杨城郭是扬州”之佳句,30年代就以细致入味的扬州菜点蜚声海上,40年代又由“扬”入“川”,开川扬风味之先河。绿杨村酒家是上海第一批被评为中华老字号的酒家,也是首批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绿杨村酒家店招为“绿杨邨酒家”

记者今天采访多位文化圈人士,上海书画家蔡剑明表示:我会写“光明邨”和“绿杨邨” ,看“绿杨邨酒家”店招,感觉应该是胡问遂先生(当代中国书法大家)书写的。

上海媒体人姜浩峰表示:目前老字号在对外宣传上,可以用“村”,也可以用“邨”,在商标上可以维持原样。通过认识一些异体字,对现在的孩子和年轻人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有好处。

海派作家马尚龙从小就生活在光明邨大酒家旁边的光明邨,他表示:其实这就是邨和村的并存。

邨可以写作村,但是没有一家村会写作“邨”的,会被人家骂煞笑煞的。至于“邨”和“村”同城恩怨,还绵绵无际,不妨说,这也是上海的海纳百川之意了。

有上海网友sh.awha这样调侃道:

“光明邨”,你如果把它叫做“光明村”,它跟你急!

光明邨大酒家夜景(网友sh.awha 提供)专家访谈:老上海人更接受“邨”字写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明邨大酒家夜景(网友sh.awha 提供)专家访谈:老上海人更接受“邨”字写法

就光明邨和绿杨村两家店所使用名称的差异问题,晨报记者采访了沪语专家,上海大学语言学教授丁迪蒙老师。

晨报:光明邨和绿杨村两家店的点心你都喜欢吗,你会排队购买光明邨的鲜肉月饼和绿杨村的菜馒头吗?

丁迪蒙:这两家都是老店,在上海已经经营了几十年。经过这么多年的打磨而依然可以在上海立足,说明了他们在上海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原先住在周边的上海人也许早已动迁或搬迁到了上海的中外环区域,但还是会牵记他们小时候的口味,时不时会回到这片生养他们的土地,即使是冒着暑热刮风下雨,也依然愿意排几个小时的队去购买(见下图)。说到底,这已经不单单是喜爱店里的食品,更是一种怀旧的文化心态,正如同去了海外多年的上海人,回到上海最喜欢的还是泡饭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明邨大酒家的鲜肉月饼(陈燕菁 拍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绿杨村酒家的菜馒头(网友玫瑰公主 提供)

晨报:如果是你平时写这两家店的名称,会用哪个字?

丁迪蒙:邨和村,其实是同意、同音。只是写法不同。1956年之前,上海的商家或者弄堂大都使用邨,而不用村;之后,国家进行文字改革,简化汉字。简化包括了两个方面,一个是使用以往的俗字,比如用了简体的万、书、贝、页;还有一个就是用一个字,包括了一到两个异体字。比如,用“皇后”的“后”,包含了“后来”的“后”。村,也是如此,现在的规范汉字就是“村”,它包括了“邨”。

晨报:为什么大多数上海人仍然喜欢保留光明邨的写法,这是不是一种怀旧心理?

丁迪蒙:今天,在上海的不少弄堂口都有弄堂名称,比如“尚贤坊”“五凤里”“景行邨”,这三条弄堂虽然有门牌号,但在弄堂口都刻有匾额在正上方。这些弄堂大多数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建造的。门楣上刻的字是老字,所以用“邨”。五十年代统一成“村”后,门楣并没要求凿掉。所以,大多数人还是认为应该用“邨”,而非是“农村”和“村庄”的村 。

这两家老店,一个沿用以往写法,保留了“邨” ;一个则顺应文字法规定,改为了“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老上海人的角度考虑,应该是更接受“邨”。光明邨,一看就是老字号商标,而看到绿杨村,则要脑子急转弯,让人觉得它和原先的“绿杨邨”有一点不一样了。

再说,以前店招一般都是毛笔字的写法,按照文字法规定,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可以写异体字的。因此,“光明邨”“绿杨邨”的招牌不用村,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