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丹桂飘香,月满团圆,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

如果说中秋有味道,

你觉得会是什么味呢?

是秋风送来的桂花的味道,

是月饼包裹着的甜蜜的味道,

还是萦绕在厨房里的美食的味道?

中秋月更明,

那些流淌在记忆中的家乡味道,

最令人怀念!

小镇镇带你来回味

“我的中秋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秋的记忆里肯定少不了月饼,我的还是最传统的五仁月饼。小时候家里经济拮据,尽管当时,市面上已经有豆沙、枣泥、莲蓉等口味的月饼,但我家常吃的还是五仁月饼。10元一袋,里面十个月饼,由大到小依次向上叠加成塔状,底层的月饼大约有四寸蛋糕那么大。

月饼里的馅料无非是花生、瓜子、芝麻、糖,这些都比较常规,最令我无法接受的是隐藏在甜蜜馅料里的红绿丝,每次吃月饼时都要把它抠出来。父母看见后,会唠叨我又浪费粮食,但也会把我挑出来的红绿丝吃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少年不知愁滋味,更不知父母养家的艰难。小时候每每吃五仁月饼,心里便会暗暗抱怨,抱怨父母抠门,抱怨父母完全不顾小孩的口味喜好。但我却忽视了,即使是最便宜的五仁月饼,父母也舍不得吃,想着留给我和姐姐。只有我们吃够了,月饼放到发干发硬的时候,他们才会就着水,将剩下的月饼扫尾。

长大后,离开家独自到异乡求学、工作,经历过生活的不如意,才渐渐理解了父母的难。小时候我嗤之以鼻的五仁月饼,是父母尽全力为我们创造的仪式感。再回想起来,只剩下怀念和对父母的愧疚,曾经讨厌的味道,现在也变成了乡愁。

因为离家太远,我已经将近10年没有和家人一起过中秋了。现如今,我能做的,就是在中秋前快递一份月饼回家,尽量保留节日的仪式感,也遥寄一份思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转眼,中秋又快到了,现在的月饼种类繁多,各种口味都有,女儿最爱吃的冰激凌月饼也出了新品。作为80后的我,每每过中秋,却总会在脑海中浮现年少时家里那个小小的煤球炉。因为到了中秋,妈妈便会在炉子上做她最拿手的糖饼。

那时候家里的厨房狭小,父母收入不高,家中主要做饭的工具便是那个小小的煤球炉和一个老式的土灶。土灶用来煮饭煮粥,煤球炉子用来炒菜。每到中秋时,妈妈便会做一种圆圆的饼。饼用发面制成,面发好后,先把面揉成一个小小的面团,接着放面板上揉圆、按扁,然后用大拇指在中间凹一凹,装进提前准备好的馅料。馅料主要由芝麻和白糖组成,先把芝麻捣碎再拌入白糖,光闻着料,已经有说不出的香甜。我们放学回来,如果看到妈妈正在做饼,会等不及先吃几口馅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一个个面团装好馅料,再重新揉圆,按扁,就可以下锅了。小小的炉子上放着一口平底锅,妈妈把一个个饼放进锅里,不一会儿,小圆饼便气鼓鼓地“膨胀”起来,香气也蔓延开来。待饼的“肚子”重新变扁,两面微微泛黄,就可以吃了。等不及变凉一点,我们就乘着热掰开来,芝麻馅的香味更浓郁了,一口口吃进嘴里,饼脆馅香,火候刚好。在那个没有多少零食的年代,觉得再也没有什么点心比这更美味的了。妈妈坐在炉子边,一边继续煎饼,一边笑盈盈地看着我们吃,看我们的馋样,已经是对她手艺的最大肯定。

如今我已经到了当年妈妈的年纪,生活也越来越好了。每年过中秋,会买很多口味的月饼,妈妈也很少做饼了,她也尝试吃新式的月饼,但留在我记忆深处的却一直是妈妈的糖饼时光缓缓流淌,新旧更迭不止,女儿喜欢吃的新口味月饼应该也会在她的记忆里留下烙印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我来说,记忆中的中秋,印象最深的不是赏那圆圆的月亮,也不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的团圆饭,而是每年父母或是叔叔伯伯拎回家的月饼。那时的月饼没有花里胡哨的包装,没有稀奇古怪的口味,也没有铺天盖地的营销。玫瑰豆沙、蛋黄莲蓉……还有现在才得知都是冬瓜做的各色水果味儿,小时候不舍得直接大口吞下,会很有仪式感的拿出月饼包装盒里并不精致的塑料刀叉,小心翼翼地将它切分成五六七八块,叉起一块放进嘴里,你要问我味道怎么样?我能形容出来就只是“甜”,小孩子的世界里,甜就代表着美味和快乐,而那时中秋的快乐就是一口月饼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转头看现在,月饼种类越来越多,自己却早已没有儿时面对月饼像面对意中人那种“心脏砰砰跳”的感觉,被拎回家的各种礼盒反而成了甜蜜的负担。高糖、高油、高热量……这些信息持续灌输给现代人,传统节日的食物被套上越来越多的枷锁,中秋吃月饼渐渐变得不再是一种享受,那些在圣诞节、情人节西方节日面前仪式满满的人们,在端午、中秋中国传统节日面前变得畏手畏脚。都说如今年味越来越淡了,中秋味又何尝不是呢。

这个中秋,我想切开一个月饼,豆沙也好,莲蓉也罢,把甜蜜送进嘴里,流入心头,给我记忆里的中秋一份仪式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都说月是故乡明。中秋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宁波人,每年中秋节我都是在宁波度过的,倒是没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孤寂感。宁波人有一句老话“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是的,在宁波,我们都过八月十六。

小时候的中秋夜,大家吃着月饼,看着CCTV的中秋晚会。一次中秋节的晚上,姐姐端来一盆水,说是能把月亮摘下来,我半信半疑地看着她的“表演”,只见姐姐端来一盆水,放在室外,不一会,水中就出现了一轮圆月。长大后,我才知道原来那不过是月亮在水里的倒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赏月,最开心的似乎就是可以吃到中秋的美食了,现在的月饼花样是越来越多了,可印象中小时候的月饼种类就很少了,主要有广式和苏式的,对于大部分宁波人来说,最钟爱的莫过于苏式月饼了,小巧酥脆,味香可口。除了月饼,大闸蟹也是餐桌上的“香饽饽”,每年中秋之时,螃蟹黄满膏肥,是最佳的品尝时机。

随着时间的推进,关于中秋的习俗似乎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而记忆中的味道也渐渐淡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月饼,是一种神奇的存在,每年只热销那两三月。每逢中秋节前后,各式各样的月饼便纷纷成了抢手货,“三百茶团外,佳名饼肆添。时光逢月满,风味话秋甜”,没吃过月饼,又怎能感受到月满秋甜呢?而老底子的宁海人,心心念念的总是那条老街里的月饼——水角凌月饼。

现在老街已经拆迁,老街上的月饼店也迁了新址,但人们对月饼的热情依旧不改,当地人愿意排队两小时买两筒月饼,也不为花里胡哨的包装去送礼,只为踏踏实实地陪着亲友吃上一口。当然,老顾客都知道来这儿买月饼得提前预定,不然可就要在现场排长队了,最怕的还是没得排队,因为月饼太走俏,很快就给人买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水角凌月饼已经传了三代了,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做月饼,将手艺代代相传,已有几十个年头,一年只有两个月做月饼,其余时间都卖些传统的糕点。

水角凌月饼的个头比常见的苏式月饼更大,新出炉的月饼个头均匀,冒着丝丝的热气,焦黄的外皮上撒着饱满的瓜子仁,是看得见的酥脆!宁海本地人最喜欢的椒盐月饼是水角凌的招牌月饼,另外还有黑芝麻松子、海苔核桃、松香百果三种口味,都是传统的老手艺。

眼下中秋将至,又到了水角凌月饼最忙的时候。天光还没亮,老板就要去市场买最新鲜的香葱和原材料,回来炸葱、炒芝麻、制作馅料,擀面、包月饼、烤月饼,一套流程走下来,往往已是深夜。

也就是月饼店的辛劳,给宁海人保留了一份记忆中的甜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宁波人有句俗语:“天下中秋皆十五,唯有明州在十六。”我们家总在八月十六过节。小时候,我很好奇月亮在十五和十六的区别,特意留心观察过,发现十六的月亮好像真的比十五更圆、更大。家里有一个小院,过节时,我们就在院子里摆着躺椅,一边摇扇子,一边吃月饼,伴着月光和桂花香,太惬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月十六过中秋,大概是宁波人独有的习俗,听说这个习俗源于一个典故:宋代丞相史浩为宁波市(那时候称明州)人,年年必按期返乡与母亲过中秋节,有一年因事走在路上耽误,迟回家了一天,全家人竟还在等着他回来过节,刚巧他母亲的生日也是八月十六,因此商议着将节日与生日合在一起过了,两全其美。此后流传开来,其“百善孝为先”的做法受到百姓赞赏,“八月十六过中秋”便相袭成俗,迄今皆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忆里的中秋节,除了吃酥皮月饼外,最馋的还是奶奶做的烫面炸糕。对于80后的北方人来说,这烫面炸糕是再熟悉不过了吧,它用料简单,制作也不复杂,开水烫过的面粉有着自然地清香,包上红糖做成圆饼状,待油热下锅,炸出两面金黄后捞出,外皮酥脆,红糖内馅柔软香甜,记得我每次吃第一块的时候都会烫到嘴巴,许是因为迫不及待,那软糯香甜的感觉瞬间勾起我的味蕾,总是忍不住多吃两块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次奶奶都会心疼地说“慢点儿吃,没人跟你抢”,是呀,奶奶对我的爱也是独一份儿的,没人能抢。如今,随着奶奶的离去,这烫面炸糕也变成了回忆,回老家时妈妈会做,偶尔也能在早点铺上买到,但无论谁也做不出记忆中奶奶做的那种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转眼间又是一年的中秋节,以前每到中秋佳节爸爸都会提醒我放学去“海世界”大酒店吃团圆饭,当时的我还不太情愿,毕竟没有哪个小朋友喜欢一堆人围在一个餐桌,边听大人高谈阔论,边吃分量小的可怜的几道菜,于是我和我的表弟表妹们只好“被迫”在酒店中穿梭玩耍来消磨时光。爸爸会抽着烟和亲戚们吹嘘我的成绩,妈妈则会一言不发埋头吃海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现在的“海世界”大酒店换了老板也改了店名,我们家也因为老人年龄越来越大,亲戚的去世以及我和我表弟定居外地而不再在这里相聚。随着年龄增长,对于童年的中秋节记忆也随着“海世界”这三个字的消失慢慢淡忘了。

现在想想汪曾祺的那句“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可能就是我小时候的中秋节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起中秋记忆,我的脑海里第一个蹦出来的便是各式各样的月饼。五六岁的时候,吃的是水果味的广式迷你月饼,两口就能解决一个,馅的味道与凤梨酥很相似;上了小学,又迷上了莲蓉蛋黄月饼,糯糯的莲蓉配上微微发油的咸蛋黄,滋味真是妙极了;再后来,市场上出现了冰皮月饼,看起来晶莹剔透,形状也比传统月饼丰富,当时的我恨不得把所有口味都尝个遍,无奈肠胃不争气。母亲总说:“你们幸福啊,像我们小时候,就是院子里面看看月亮、听听故事。月饼是酥皮月饼,只有海苔馅和五仁馅两种口味,哪像现在花样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月饼以外,记忆中的中秋还少不了小区里的桂花香和灯谜会。那时候的老小区有一排排小小的储藏室,坠着纸条的小灯笼就挂在储藏室的檐下,带着甜甜桂花香的微风吹过,灯笼轻轻飘动,现在想起来还是温馨又热闹的场面。对于灯谜会,小区里的孩子总是兴致高昂,一吃完晚饭就想往外跑。我们乐此不疲地穿梭在各条通道里,猜出数量多的,还能去兑换奖品。尽管只是些发光的小玩意儿,但对于儿时的我们来讲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乐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皓月当空,清风拂面,家中小院,诗歌助兴。”说起对中秋的印象,总有这样一幅画面浮现眼前,二十多年过去了,依然觉得美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五月亮十六圆,宁波人过中秋喜欢过十六。十二岁那一年,我和姐姐拿把藤椅,支起圆桌,摆上月饼、瓜子,在竹林下开起了中秋茶话会,在那个被称作“自赏园”的院子里,全家人仰望夜空,谈论着吴刚、桂花树,嫦娥和玉兔;你一句我一句唱着《甜蜜蜜》《月亮代表我的心》《但愿人长久》,不仅对歌,还有对诗、猜谜……想来,曾经的我们竟有这番诗情画意。

怀念回不去的小时候,那些再也不复返的时光,那时的中秋充满团圆的喜悦,那时的赏月幸福而温馨。月饼年年吃,但却不是那个味儿;圆月月月满,但却很少静心沉观。和家人在一起,请珍重那份自然而然的仪式感。

不论是小时候吃的五仁月饼,

还是妈妈做的圆糖饼,

亦或是奶奶做的烫面炸糕……

我们记忆里中秋的味道,

都离不开一个字——家。

月亮圆了,家也在想你了。

此刻,不论你在哪里,

只愿月常在,人团圆。

今年,你的中秋是什么味道?

别忘了来留言区分享哦~

插画:姜思思

编辑:虞碧霞 一审:虞碧霞

二审:刘思妤 终审:章振剑

您点一个在看

小镇镇工资涨5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