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1、桓谭言易

两汉之际的著名文士、政论家桓谭在其《新论·正经》中说:“《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

按:此“兰台”、“太卜”当为汉兰台、太卜,如此,则此《连山》、《归藏》当为桓谭所亲见。但即使为桓谭所亲见,此《连山》、《归藏》也应是春秋战国时人的托名之作,而非夏、商时遗传的原始文本。这一点,我已在前作《易学讲义》及本书前文中反复论明。今读桓文,又有所感想,欲言于众,就教于方家——

桓谭与杨雄、刘歆同时。刘歆是古文大家,正是他校阅发现战国遗古文《易》与费氏《易》相同,于是将其排为五经之首,此即《周易》,而非桓氏所言《连山》、《归藏》。刘歆曾领校“中秘书”,上述《归山》、《归藏》,桓谭得见,刘歆更能亲阅亲校,但他作《七略》,并未将其录入,可见他已不将其作真品、正品看待。此后,班固作《汉书》,也未将其录入。

桓谭所说《连山》《归藏》,虽为伪作,但魏晋之前一直流传不绝,尤其是《归藏》。郭璞所藏《归藏》即是,1993年湖北江陵15号秦墓出土的简书《归藏》应是同一版本,今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简《筮法》篇应该也是同一版本中的一部分(可能是其“本蓍篇”)。

《归藏》的蓍法是真的。

102、虚妄的“数字卦”

近两年,有学者提出“数字卦”的概念,其意似为古代(周代之前)曾有过不同于周易卦符的“数字卦”,即六爻卦不是阴阳爻画,而是全用数目字表达(写成)。这明显是由于对古蓍法的无知,而草率臆想出的一个概念,是误会了。

提出这个概念,很可能是根据当代考古的一次发现:1993年湖北江陵一个叫王家台的村庄出土了一批战国简书和一块甲骨。这块甲骨据专家考测为商王康丁时物。骨板上有三行数字,每行六字,确实是三个卦符,可以认定就是迄今发现的唯一可信的商易卦符。但要知道,这些数字都是按《归藏》蓍法依次揲扐出来:一行六字合起来代表一个卦符,而其中的一字则是一个爻画的代码(或代号)。我已在本书前文中作了说明——

《归藏》蓍法揲出的四个数字是五、六、七、八,其中,五代表老阴爻,六代表少阴爻,七代表少阳爻,八代表老阳爻。

《周易》蓍法揲出的四个数字则是六、七、八、九,其中,六为老阴,七为少阳,八为少阴,九为老阳。

两种蓍法揲出的四个数目字,每一个都是指减去揲余之策数后剩下来的正策组数(四个策数为一组)。例如《周易》蓍法揲出的“七”,就是由揲余之七组正策共二十八个数所合成。若据此称卦为数字卦,那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岂不成了一座座数字京观。因此,说“卦可由数字生成”尚可,若直说卦体为“数字卦”,则属混淆概念,是无知之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