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八年正月十七,石亨、徐有贞等人发动夺门之变,闯进南宫迎接太上皇朱祁镇复辟。
据说石亨等人复辟行动的时候。于谦之子于冕急匆匆赶来告诉于谦,希望父亲赶紧想个应对之法。
谁知于谦不仅不在意,还呵斥道:“小孩子懂什么国家大事,一切自有天命!”
所以直到石亨等人行动成功,于谦一直坐在家里,什么也没做,直到早朝时间到了,才慢慢整理朝服,上朝去了。
于谦很清楚等待他的是什么,单就北京保卫战时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为由拒绝给朱祁镇开门以及后来并没有力争迎回朱祁镇这两件事,就已经得罪了朱祁镇。
可想而知,倘若朱祁镇再次复位,即使不杀于谦,他也免不了被罢官或流放的命运。
那么于谦为什么什么都没做呢?
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于谦能做什么,另一个于谦是愿不愿意做。
首先,从于谦这个兵部尚书的岗位职责来看,于谦真的是什么也做不了。
很多人以为,于谦是明代宗朱祁钰最倚仗的大臣,权柄很大,怎么可能什么也做不了呢?
事实上,朱祁钰对于谦的信任远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大。
从于谦在国家重要场合上的站位变化就能看出,朱祁钰对于谦的信任是逐步降低的。
起初于谦以“社稷功”,深受朱祁钰倚重,站位上仅次于老臣宁阳侯陈懋之下居第二位。
随着朱祁钰帝王稳固,于谦的位次开始下滑,先是排在老臣王直、金濂之后,景泰三年之后,于谦的前面已经站了一堆人了,像老臣胡濙、王直、内阁的陈循、高榖都能站在于谦前面。
这个位次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于谦反对朱祁钰易储。
朱祁钰登基初,太子还是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朱祁钰皇位坐稳之后,便想封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但是易储大事需要得到朝臣的支持,于谦不支持,朱祁钰就得拉拢其他大臣,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加官进爵。
景泰二年底,景泰帝就着手准备易储,他先是晋升陈循、高榖为少保,三年初又晋升胡濙、王直为少傅。
似少保、少傅、太保、太傅这种虽是虚衔,但放在以前,文臣很少能活着就得此殊荣,朱祁钰别的没有,给这些虚衔倒是很慷慨,谁也抵不住诱惑。
这样,易储时,即使于谦不同意,也是少数服从多数。
你看,虽然朱祁钰半路赶鸭子上架当的皇帝,没有经过任何帝王之术的培养,但制衡之术大概做了皇帝就能无师自通吧。
武将上,朱祁钰最信任的就是石亨了,石亨因北京保卫战有功,直接从武清伯升为武清侯,而且景泰七年、八年几次重大祭祀,朱祁钰都是派石亨代为祭祀的。
最可笑的是,夺门之变当晚,朱祁钰听到声响,竟然问,是不是于谦?而他最信任的石亨却早已另寻靠山,带头背叛他的急先锋。
所以于谦手里的权力只限于兵部尚书一职所能管的事,达不到手眼通天的地步,自然也无法提前探知有关夺门之变的消息,况且具备刺探情报能力的锦衣卫和东厂都没能提前获得情报,又让于谦准备什么呢?
至于石亨带的人是守卫皇城的军队,是天子亲军,兵部尚书是管不了的。于谦负责的只是京营的军队,但是调兵必须得有圣旨,随意调兵等同于谋反。
那么石亨为什么可以指挥军队在皇宫里横冲直撞?
因为石亨说我有太上皇的旨意,太上皇的旨意当然也是旨意。太上皇这种敏感人物下的旨意是不好轻易得罪的,所以无人敢拦。
而于谦呢?连秘密上疏皇帝的特权都没有,大晚上的上哪儿请旨,就算请来了可能也来不及了。
所以于谦真的是无能为力,只能接受复辟这个事实。
再说第二个问题,如果于谦想管,以他的口碑声望,从京营带兵进宫勤王能不能做到?
肯定能,但是于谦不愿意这么做。
因为这不符合于谦“社稷为重”的思想原则。
社稷稳固是于谦做任何事时首要考虑的,远高于个人生死荣辱,所有他才能在朱祁镇被俘,人心浮动时,挺身而出坚决保卫北京。
这点与石亨等投机小人不同。
试想如果于谦带兵进宫勤王,最后的结果可能是什么?
石亨等人败亡,朱祁镇也因此面临万劫不复,朱祁钰势必不会放过朱祁镇,甚至皇位也不能再考虑朱祁镇的儿子了。
搞不好这些于谦都看不到,因为朱祁钰本就不那么信任于谦,于谦又擅自无旨调兵进宫,这样的权势定会让君王忌惮,一个谋逆罪名就可以杀了于谦。
而朱祁钰重病缠身,时日无多,又膝下无子,皇位最后只能从藩王子嗣中挑选来继承。
那么一场政变,所有人都死了,最后还剩下什么,只有社稷动荡。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