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图片来源:上海发布

“十四五”期间,上海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将达到46%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左右,体育产业总规模比2020年翻一番,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2%左右,年度重大体育赛事经济影响达到200亿元左右……
9月23日,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关于《上海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副市长陈群用这样一组亮眼的数字,描绘出了上海体育在未来5年的发展蓝图。
事实上,自2019年4月起,上海就已经着手研究和编制这份《规划》,最终形成了这个由1个体育总体规划和全民健身、体育设施、体育产业、青少年体育4个子规划,以及体育赛事、体育人才、体育信息化等多个专项规划共同组成的上海体育发展方向。
而作为上海体育未来30年中长期“三步走”战略的基础一步,这份《规划》也释放出了一些重要信号,展现了上海体育在推动竞技体育、全民健身和整体体育产业上的信心和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技助力竞技,夯实后备人才培养
在这份延续体育“十三五”发展基本框架的《规划》中,上海体育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发展目标——其中,仅次于提高全民健身普及率之后的第二个发展重点,就是增强竞技体育的竞争力。
在刚刚结束的东京奥运会以及正在进行的全运会上,代表上海的体育健儿们争金夺银,展现出了优异的竞技状态。
里约奥运会的3金3银4铜,到东京奥运会的5金4银2铜,上海体育为中国奥运代表团输送了越来越多优秀人才。不仅如此,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上,上海培养的运动员首次出现在冬奥会的赛场。
而在“十四五”期间,上海体育还有着更大的目标——稳步提升上海运动员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大赛的贡献度,注重发挥科技对竞技体育的助力效应,力争每年进入国家集训队的上海运动员数量保持在120名左右,“十四五”期间获得世界三大赛(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的冠军数量继续保持在全国各省市前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想提升竞技实力,科技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助力。正因如此,上海体育在未来五年将重点强化科技对于竞技体育发展的帮助。《规划》在《实施意见》基础上,强调发挥科技助力作用,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竞技体育科研中心和体育运动医疗康复中心等重点任务。
除了科技,后备人才则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而上海体育在过去几年逐渐形成的“传统体校办训、体教融合办训、社会力量办训”三种模式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也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升级。
陈群副市长透露,2020年起,上海市已经正式启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建设,现已命名35个“培养基地”,构建了完善的社会力量办训扶持、管理、考核、激励政策体系。
截至目前,上海市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共注册青少年运动员9000余人,共布局20余个项目,其中注册人数较多的是冰上、击剑、跆拳道、高尔夫球、马术等运动项目。
“上海有优势,也有短板。”陈群副市长直言不讳,“我们将继续推动三种办训模式齐头并进,进一步优化项目布局,强化科技支撑,拓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渠道,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持续加大后备人才培养的广度、力度和精度,努力培养更多的优秀运动员,使上海竞技体育进入‘源头活水,不断涌来’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造“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
竞技体育的进步展现了中国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转变,但全民健身的不断普及才能真正展现一个国家整体状态和风采。
正因如此,从“十三五”到“十四五”,上海一直将全民健身的推广和普及放在首位。在这份《规划》的“五位一体”发展目标中,继续提高全民健身普及率就被摆在第一位。
《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上海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6%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左右,市民体质达标率保持在全国前列。
那么,如何才能完成这样的目标?都市体育中心,就是上海在“十四五”期间给出的第一个答案。
“我们看到不管是上海还是各大城市,目前的体育设施比较多的都呈现单一的体育功能。如果是能够把体育和商业、文化、旅游、教育包括会展这些元素结合在一起,以体育为主,其实对相关产业的拉动,对整个健身人群的扩大都是有好处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市体育局局长徐彬在新闻发布会上解释,都市运动中心本质上是全民健身和相关产业相融合的新型体育服务综合体,目的是探索体育与商旅文教等多元化的运营方式来拓展市民身边的健身休闲空间。
“上海市体育局希望努力来拓展市民身边的健身休闲的空间,更好地推进体育事业跟体育产业融合发展。上海市体育局会针对都市运动中心这样一个新型综合体,在加强规划的基础上,开展申报评定、分类指导和典型培育,包括下一步会出台一些支持扶持的政策。”
除了都市体育中心,“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是上海体育给出了另一个具有“上海特色”的答案。
《规划》明确指出,上海将在未来推进“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建设,实现市、区、街镇三级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健身组织、体育赛事活动全覆盖,社区体育服务配送、智慧健康驿站和体质监测服务网络街镇全覆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要真正实现“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体育场地是“寸土寸金”的上海不可回避的问题,就如上海市体育局一级巡视员赵光圣所说,“本市健身场地依然存在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的短板和不足,尤其是中心城区人均体育场地仅1平方米左右,体育场地供不应求。”
面对这样的局面,上海体育已经有了解决方案。赵光圣介绍,“下一步,一方面要加大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力度,增加市民身边的体育场地面积和场馆数量。”
“另一方面要推进体育场馆运营服务数字化转型——市体育局已经制定了方案,将指导各区逐步把具备开通在线预订功能的市级、区级、街镇级的公共体育场馆接入‘一网通办’等平台,方便市民预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冬奥来临,上海冰雪进入“快车道”
随着北京冬奥会的一天天临近,“冰雪运动”已经是中国体育的一个关键词,上海体育在未来的发展中自然不会忽视冰雪的发展。
正因如此,这份“十四五”的《规划》明确写道——上海将加快发展冰雪运动,打造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桥头堡——大幅提高冰雪运动普及率,显著提升冰雪运动竞技水平,加快推动冰雪运动产业发展,为冬奥会举办作出积极贡献。
上海市体育局局长徐彬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上海全市全年参与冰雪运动大概是70万人次,到了2020年,去年疫情期间达到了200万人次参与冰雪运动。
在徐彬看来,“冰雪运动对于青少年而言,不仅是掌握运动技能,对参与者的力量、速度、柔韧、平衡都有全方位的锻炼。尤其在冰雪运动不断跌倒、爬起的运动过程中,青少年可以收获自信和勇气,这对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的成长是十分有意义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的12月,上海市政府和国家体育总局签订了关于合作促进冰雪运动发展的协议。不难看出,当2022年冬奥会来到中国,上海早已开始布局冰雪运动产业。
根据上海体育局给出的数据,目前上海一共有44处冰雪场地,其中室内滑雪场地29处,但因为是南方城市,这些场地大部分都是以模拟滑雪机为主的小型场地。
此外,上海目前有30余家滑冰、滑雪包括轮滑的俱乐部,并且有32所全国青少年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去年参与冰雪活动的200万人次中,一半以上已经是青少年。
但对于未来5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来看,这只是基础。就如徐彬所说,“我们提出,到2025年全市还要兴建30片冰雪运动场地,有一些已经进入了规划,有一些在做深入的前期研究,未来一江一河的沿岸都会有兴建冰雪运动场地的考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市冰雪运动特色学校要达到100所,校园内常年参与冰雪运动的队伍和兴趣小组要达到1000支,每年青少年参加冰雪运动和普及培训超过100万人次。”
培养更多青少年对于冰雪的兴趣,也是在扩大冰雪运动竞技项目的选材基础。据徐彬介绍,的到目前为止上海冰雪运动的注册运动员,比“十三五”初的时候已经翻了一番。但徐彬也强调,“上海缺乏青少年冰雪运动员基础,我们这几年更多地通过跨界跨项的方式选材。”
就突出的例子就是目前中国国家雪车队的重点运动员邵弈俊,他就是原来田径的铅球运动员,他的身体条件和雪车相匹配相适应,他也承担着在北京冬奥会上冲击奖牌的任务。
徐彬坦言,“我相信通过‘十四五’的努力,到‘十四五’末上海冰雪一定会成为中国冰雪的重要一极,会成为上海都市体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产业规模翻一番,体育成为下一个风口
不管是竞技层面上的进步,还是全民健身的欣欣向荣,抑或是冰雪运动的普及,其实都是在为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做贡献。
事实上,上海的城市发展目标中,一直都有“建成国际体育赛事之都”这一项。正因如此,体育产业对于上海整座城市发展的贡献度,自然也会随着各项发展的成熟而变得越来越高。
在这份“十四五”的《规划》中,上海体育已经勾勒出了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蓝图——体育产业总规模比2020年翻一番,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2%左右,年度重大体育赛事经济影响达到200亿元左右。
“体育产业是绿色产业和朝阳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许琦给出了这样一组关于上海体育产业发展的数据:
2015年-2019年,上海市体育产业总产出从910亿元增长至近180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8%;体育服务业总产出占比接近80%,体育产业增加值超过550亿元;人均体育消费达到2849元,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许琦看来,上海体育产业在未来五年的发展有“三个没有变”——体育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的发展目标没有变、体育产业发展的市场和政策总体环境没有变、本市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没有变,未来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根据《规划》的指导方向,上海市体育局将紧紧围绕制定的目标,加快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体育产业的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
其中包括了培育若干个符合市场规律、具有引领作用的体育产业集聚区;推动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复合经营、传统体育产业与新兴体育产业互动发展,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健康养老、教育培训、影视动漫等产业深度融合;以及推进新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应用,创新生产方式、服务方式和商业模式。
可以说,体育产业将是上海城市发展在未来5年甚至是未来30年,不能被忽视的一个重要风口。
“体育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这是陈群副市长在新闻发布会伊始所说的一番话,其实也是上海体育在未来发展的精神内核,“体育是提升市民身心健康水平的途径,也是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