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菊花的培育历史已有3000多年。著名的《离骚》中便有“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可见菊早在战国时代就带着点不凡的气息。

汉代时人们又将酒与菊花并煮,据《西京杂记》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而酷爱菊花的陶渊明,则成为了历史上最知名的粉丝,自晋以后,人们提及菊花则始终绕不开陶渊明

唐时菊花随着国际间的交流传播至海外,与菊花一同前往世界各地的,还有它所代表的高洁花语。

菊因其独特的开花时节被文人们传颂,白花凋敝时菊花开的正艳。白居易《咏菊》“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亦因其在即将来到的寒冷空气中肆意播撒芬芳而被人怜爱,杜甫《云安九日》“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人们更爱秋霜下残菊的残缺美,唐·太宗《赋得残菊》“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露浓希晓笑,风劲浅残香。细叶抽轻翠,圆花簇嫩黄。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

古人爱菊者众,让后辈文人看到菊花不由得想起了曾经文人墨客的咏吟。李商隐《菊花》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当然更有借菊花于寒风中独开而联想到天涯漂泊之人的,唐寅《菊花》“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名士与菊花的故事自然是少不了的,颠沛半生的苏东坡就为大家带来了“苏轼黄州菊花误”的小故事。

据说苏轼曾去拜访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恰巧府上有客主人正忙,但世间也不会太久,仆人便将苏轼引入书房暂候。

有才而又倒霉的苏东坡四下看了看,发现书案上有半首诗,只有前两句“秋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说的是菊花被吹落,花瓣落地金灿灿一片。

苏东坡当即笑道,都说王安石才高八斗,也是动辄提笔成诗的人,现如今不但诗文写的一般,连点常识都没有了,从来只见别的花掉落花瓣,哪有菊花落瓣的呢?

恃才傲物的苏东坡提笔便在文后追加了两句“秋花不似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意思是这菊花和春天百花完全不一样,还是再琢磨琢磨吧。

后来因为这两句诗,让王安石很不高兴,觉得苏轼少见多怪也是空有文采而少见识,让他多历练一下吧,便参了苏轼一本,贬他去黄州去了。

苏东坡自然也是很不高兴,认为自己虽然鲁莽,但王安石也是真小心眼。等苏东坡在黄州就任后却在当地发现了一种落瓣的菊花。

据说苏东坡仰天长叹:“菊花误我!”事到如今只好怪自己知之甚少却又盲目自大了。这种落瓣菊花便是黄州独特的“落瓣菊”。

事后苏东坡曾面见王安石赔罪,而王安石也一笑了之,两大名家,一个知过即改,一个宽以待人,留下了诗坛佳话。

这便是人们手口相传的苏轼和王安石的“菊花落瓣之争”,但故事仅仅是故事而已,王安石贬谪苏轼是不可能的,因为苏轼被贬去黄州之前,王安石已经不是宰相了。

随意改他人的半首诗,因改诗而上述贬谪他人也不像是二人的风格,只不过苏东坡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总是引起民间小说家们的无限联想。

菊花既是中国十大名花,又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因菊花清寒傲雪,高风亮节,才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

自晋以后,人们越来越喜爱菊花,便是陶渊明这两句诗的功劳。不知是菊花成就了陶渊明,还是陶渊明成就了菊花。

人们对菊的喜爱使它不断的出现在各种文学作品中:

苏轼《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郑思肖《寒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曹雪芹《咏菊》: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苏轼《赵昌寒菊》: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世情几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