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位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训练场上,伴随着龙舟鼓手有节奏的落槌声,毛南族妹子谭利欢紧握手中的船桨,犹如利刃插入水中,奋力飞划。

“我们不仅是一条船上的队友,也是一个村的邻居。”训练结束后,谭利欢和队友拿出手机,展示参加往届龙舟赛的精彩视频和一块块奖牌。说起这些奖牌背后的故事,谭利欢打开了话匣子。

20世纪90年代后,驯乐苗族乡、下南乡等石山地区贫困群众和库区移民群众在党委、政府的帮扶下,陆续搬迁到了陈双村。随着搬迁群众的到来,陈双村成为一个有着壮族、汉族、毛南族、苗族、瑶族、水族、布依族等11个民族杂居的移民大村。

“我就是那个时候跟着家人一起来到这里。”谭利欢说,刚从山里搬来时,家里没有水牛耕地,加上语言不通,风俗习惯不同,生活十分困难。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时,村里的党总支部及时发动当地的壮族、汉族、毛南族党员给他们提供水牛、收割机,教他们种稻谷、学习生产技术,手把手教他们种植砂糖橘、糖蔗和砌砖,各族群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亲如一家。

逐步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陈双村人,为了展示各民族心手相牵、团结并进的精神风貌,组建了龙舟队。勤劳能干的谭利欢凭着一股子韧劲儿,通过层层选拔入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要以为谭利欢是个划龙舟的粗人,做起针线活,她也是行家里手。”在陈双村的民族传统技艺展示培训中心,村民谭美宣一边熟练地操作缝纫机,一边介绍着自己制作的毛南族服装。她说,在谭利欢手把手的指导下,自己一天能制成4套毛南族服装,实现了在“家门口”上班,仅此一项,月收入就有3000多元。

在当地,像这样一家亲、共致富的故事,还有很多。在党的民族政策和富民政策阳光沐浴下,特别是在脱贫攻坚战打响后,陈双村相继成立了毛苗瑶片区党支部、党群理事会等,并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创新“党委搭台、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先锋驱动——产业带富工程”模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振兴。

其中,该村的“花山果海休闲农业示范区”被自治区评为“三星级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有果园、水果加工厂、冷藏库、产业文化展示中心,村民人均种植果树两亩多,每户卖果年收入达5万元至20万元。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陈双村各族群众还自筹资金创办“毛苗瑶”农家乐园,组建芦笙队、龙舟队等文体团队,打造集饮食、观光、民俗表演于一体的“毛苗瑶”特色生态休闲娱乐旅游景点。每逢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各村屯都举行民族民俗展演活动,苗族的“芦笙踩堂舞”、毛南族的“傩戏舞”、壮族的“罗嗨山歌”在这里竞相表演,并经常受邀到国内外演出。

从最初的语言不通,到如今不同民族间真正实现了共居、共学、共事、共乐,陈双村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2021年,陈双村党总支部获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龙舟赛场上,我们团结一心争金夺银;乡村振兴路上,我们一样奋勇争先。”展望未来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谭利欢和队友们自信满满。

来源:河池日报社融媒体首席记者 权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