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载:“召公,可谓仁矣……燕外尽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强国之间,最为弱小,几灭者数也。然社稷血食者八、九百岁,于姬姓独后亡,岂非召公之烈邪!”战国七雄中,唯独韩燕魏三国国君姓姬,就正统性而言燕国传承更为正规,韩魏两国只应算是小宗之外的边缘家族。就当年韩魏的始祖而言,跟燕国的始祖是没有办法相比的,燕国的始祖是召公,召公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弟弟,周武王建立西周王国而后位列三公,又有“作上公,为二伯”,跟周公旦共同辅佐周成王,是为西周王朝建国伊始的最大权臣。
是步履蹒跚从岐山艰难的带着周人走下来的周文王,是穿着天子朝服在祭台上向上天祈祷的周武王,总是周吴郑王裹着礼服、右手紧握着青铜钺的周公旦,还有眼神悠远、手持锋利长刀、威武善战的姜子牙,在召公的记忆里,这些人从来都是陪伴在身边的,他们如同那些天空的清风明月,始终与召公共同影响着那个时代。当周成王驾崩召公作为辅政大臣,在太庙中告诫太子姬钊“务在节俭,毋多欲,以笃信临之”的时候,整个时代似乎都敲响了历史传承的钟声,周文周武去了,周公旦也去了,如今成王已逝,召公即成孤臣。
召公在亲戚旧族中的口碑向来比较好,没有产生过任何不良舆论。当年管蔡担心周公旦的摄政最后变成篡位,才举起反周公的旗号来发动战争。周成王对召公说的是“公!明保予冲子……予冲子夙夜毖祀”,召公辅佐我,我的心情是极好的,有你在身边我就只管祭祀活动。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即说明召公给周成王的感觉是温顺和睦的,有召公在身边处理繁杂政务,周天子就能安心去做国家大事。而周成王对周公旦说的则是:“汝受命笃弼,丕视功载,乃汝其悉自教工”,就是什么事都听你周公旦的,这说明周成王的心中对周公是有敬畏之情的。
作为周武王最为信赖的兄弟,召公和周公常常分列于朝堂权力最高层的左右,看上去就是要成为国家的象征似的人物。在攻灭殷商的战场上出现的召公,立于战车之上,身着盔甲,踏着满地的殷商尸体而来,才真正彰显出其王者一般的气息。这个周人的亲族权臣清晰明白自己的定位,在洛邑召公主动承担的就是相土和营建的职责,而且在开工典礼上就很客观的向天子说明周公的恩德,要周成王尊重周公。这种胸怀让周召二公取得相互信任,可以心无旁骛的共同辅佐周成王。这也让管蔡之乱所暴露出的周人亲族矛盾被掩盖起来,让更多异族们看到的是周人内部的稳固。
召公是个天生的谋略家,一个善于作战的指挥者,一个精通政治的执政者。他参加过著名的牧野之战,主持了西周建国的第一大工程项目即东都洛邑的建设工作,参与过周公的东征战争。“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伯循行南国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后人思其德,故爱其树”,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召公实际在政治理念上更受周文王的影响,至于周公后来所推行的周礼,那其实是周公根据夏商以来旧制推行的变革之策,跟召公关系不大。召公更像是传统派,而周公则像是改革派。
史书载,文王用太公召公而国家大治,说明召公也是治世之能臣。西周初期是个很奇妙的时期,众多圣人都扎堆出现,每个人都是文武兼修,重要的是还都是厉害的政治家。召公更多时候被人认为是文臣,善于治内;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召公不擅武功,其能成为领袖式人物正是其分寸掌握有度,在周成王驾崩之时,正是召公迅速掌握王宫虎贲之军,及时封锁宫城,扶持周康王继位,才能让周天子的承前继后保持绝对稳固,而武将们对召公绝对的拥护就说明召公在军中的威望也是有的。周公而后,召公是为周天子身边第一权臣。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