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只普普通通的白皮葫芦卖不到10元钱,但在睢县尚屯镇文化大观园内,一只小葫芦却卖出了几百甚至几千元的高价。数倍升值的背后,记者发现两大关键因素为小葫芦赋予了高价值:文化和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前,记者在文化大观园负责人的带领下来到了葫芦种植基地,各式各样的葫芦挂满架子,一眼望去惹人喜爱,“我们今年种葫芦已经是第四个年头了,今年我们公司还要带动回示村进行葫芦种植,尚屯村村民一共种植了一百多亩葫芦,大概有九个品种,通过烙画,雕刻等这些形式把各种题材创作葫芦上,然后把它推向市场。”大观园负责人告诉记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了解,目前周边的村民,还有不少来自外地的游客及大、中、小学生来参观惠济文化大观园的时候,这里会免费把烙画技术还有雕刻技术传授给他们。根据个人基础不同,他们在这里学习一个星期,或者半个月,就可以完全熟练掌握烙画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游客袁晓慧不仅观赏了葫芦还学起了葫芦烙画,“今天我看到了有人物系列的,有十大元帅,还有那些山水画,都比较漂亮,我很喜欢,然后我想能不能把我的画像也烙在葫芦上呢?”袁晓慧兴奋的说道。

在大观园内的葫芦展厅,处处可见“葫芦”元素,无论是地里种的,还是展厅立的,葫芦是名副其实的主角。进入厅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烙画成品的葫芦,马文昌技师正忙于雕刻葫芦,对他来说,习以为常的是葫芦雕刻三道工序:将成熟的葫芦水煮、发酵去青皮、雕刻各种图案,或者“刻”,或者“片”。马文昌是尚屯镇最早经营葫芦生意的村民,他告诉记者:“烙画、浮雕、针雕这几款走得最快,但量最大的还是烙画工艺葫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文昌说:“来这里学习烙画的学生都是20岁左右,年龄大一点的70多岁,还有民权的,都来这学。”

烙画葫芦艺术又称烫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烙画葫芦是指用烙铁在葫芦上熨出烙痕作画,与葫芦融为一体,能永久保存、收藏,艺术价值极高。在睢县,与“福、禄”谐音的葫芦并不愁卖,他们将传统的农产品葫芦通过雕刻、烙画等技法,赋之以花鸟虫鱼、人物、景物等各式图案;他们还将葫芦工艺与当地剪纸面塑等工艺有效结合,打造出不少实用型、观赏型的创意作品,增加葫芦艺术的感染力、创新力,实现了由传统“葫芦加工”向“文化创意”的动能转换。

大观园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要把葫芦雕刻跟乡村旅游文化相结合,逐步形成睢县特色旅游文化产业。”

如今,这里从种到收,从文化包装到市场销售,整个产业发展得风生水起。一颗颗小葫芦带着秋收的蓬勃与盎然之气“使劲儿”生长着。

融媒体中心记者:闫丽娟 赵耀

制作:睢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马丽 杨景凤

责编:魏剑侠

执行主编:李静 袁洪彬

审核:褚涛 郑汝强

监制:刘景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