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届上海旅游节
成年后,每次从别的地方飞回上海,无论几点,眼前的上海总是亮的。尤其是晚上,看到舷窗外那整片的灯火,心就定了,到家了。
——唐嫣(1983年出生于上海,知名影视演员、歌手。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代表作有《夏家三千金》《仙剑奇侠传三》《何以笙箫默》等)
唐嫣喜欢上海的灯光,如此温暖,有家的味道。
儿时,孩童活动的物理空间小得多,唐嫣从别处回来,只要看到弄堂口那盏路灯的灯光,就会觉得安全。顺着灯火,依稀能瞧见弄堂里那个天真活泼、对未来有着无限憧憬的小姑娘——
外滩、城隍庙裹着上海曾经的南市区,保存着最原汁原味的上海气息,唐嫣的童年就藏在其中一条充满烟火气的弄堂里,每天忙着与小伙伴跳橡皮筋、捉迷藏……傍晚时分,每家每户起灶开炉,这时,在弄堂里走上一遭,能闻见各色饭菜香。“这家做红烧肉了,那家煮腌鲜,隔壁人家又飘出了炸春卷的味道”,大眼睛小姑娘一路走到家门口,口水淌淌滴:“妈妈,明天我也要吃春卷。”
说起小时候的事儿,唐嫣脸上满是藏不住的笑意:“我喜欢上海的理由,其实就是家的味道,一种归属感。这种喜欢,是我从小到大在这座城市里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唐嫣对家懵懂的认知,开始于弄堂。幼儿园门口,外公拿着红山芋或者油墩子,见到她便往她小手里一塞。小姑娘“赖皮”不肯走路,外公于是想到一个办法:比赛谁先到家。不宽的弄堂里,小姑娘“雄赳赳”走在前面,还不时回头看看外公,准备随时挡道拦住,以保持领先地位——一老一小你追我赶,小姑娘眼里漫长的放学路,似乎也没有那么长。唐嫣感恩有着这样的经历,就好像一口小笼咬下去吃到那最精髓的汤汁,:“我常想,如果上海人没有住过弄堂,还真是蛮遗憾的。”
过往的记忆,无论是弄堂里的还是之后的,一点点在唐嫣身上累积,形成了一个今天大众眼中的唐嫣,也在唐嫣的眼中勾画了一个色彩明艳的,风情万种的上海。成为演员后,唐嫣有了很多与“小辰光”不期而遇的瞬间——她的现代戏绝大部分是在上海摄制完成的,拍摄场地中经常会有她记忆中的名字。“十几二十年过去了,那些地点再次出现眼前时,你会发现,小时候觉得好宽的一条路原来就这么宽。”
站在同一个十字路口,唐嫣心里总是忍不住回忆它多年前的样子:以前周边有哪些建筑,哪些还在,哪些拆掉了,哪些重新装修后换了新的样子。“有的公交线路十几年没变样,看到那个数字我会忽然记起,小时候去少年宫经过的就是这条路,很多回忆跟着涌到眼前了。” 在这些有着独家记忆的地点,演员唐嫣演绎着新的故事,常常一个无意就透露出了她与这座城市的亲密度。“有些戏份会安排在老房子里的‘亭子间’,要顺着又陡又窄的木楼梯走上去。同行的工作人员很紧张,我就跟他们说,没事儿没事儿,我小时候经常走这样的楼道,很熟悉的。”
工作之余,唐嫣也会到属于她的那些童年“秘境”走一走,比如小时候最常去的外滩和城隍庙。她会看着九曲桥上熙攘的、穿着各种时装的人们,想象这四五百岁的桥上,以前的人们如何穿着古代的衣服翩翩而过。建筑没变,而时间雕琢了不同的风景。她自己也因为职业关系,成了那个在时装和古装之间穿梭的人。
前几个月,唐嫣在微博上发了一张与女儿在外滩的合影,有网友马上翻出一张她小时候跟爸爸在一起的同款照片。“回家后,爸爸又翻出一张爷爷抱着爸爸的合影,也是在外滩,同一个角度,背景还是黄浦江,还是那些老建筑。有网友笑称这是我们家的‘祖传打卡地’。”三张照片,三代人同样的空间记忆,对于唐嫣来说,这是上海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最温柔的照顾。
“上海是一座很适合边走边看的城市。”作为上海小囡,唐嫣俏皮地表示,希望与大家分享一条她的私家“荡马路”路线:早上,先在城隍庙吃早餐,“上海的早餐很有特色,种类又丰富,粢饭团、小笼馒头、生煎馒头……配一碗咸浆,这些真是我最爱吃的”。
早餐之后,可以从苗江路、半淞园路一带出发,沿着黄浦江岸线一路“荡”过去,“可以跑跑步,也可以骑自行车,吹着江风,非常舒服”。 等“荡”到徐汇滨江的西岸美术馆,就停下来看个画展,之后在附近的江边小饭馆解决午饭。下午,就可以在安福路、乌鲁木齐路一带找一家咖啡馆坐坐,或者到上海图书馆翻翻书。晚上,也有多种选择,可以到话剧中心、文化广场看场戏,也可以去江边餐厅约三五好友吃饭看夜景。
这就是唐嫣心中完美的“上海一日”。
作者:刘力源
编辑:刘力源
责任编辑:何易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