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法国新浪潮电影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风起云涌的时候,这股文化浪潮很快的便席卷了整个欧洲,然而在亚洲,在日本,这样的浪潮也是掀起了一阵风。当时的日本导演们也受到影响,开始了对于影视作品的现实反思,反思现实的社会制度,反思现有的拍摄技术等等。大岛渚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导演,对于新浪潮电影在日本产生的影响力的蔓延,大岛渚导演的作品绝对可以拿出来一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就是他早年间的作品《绞死刑》,本片是在新浪潮影响之下的一部日本作品,然而内核却不同于很多电影。究竟有什么不同,我们简单分析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绞死刑》说的是一个韩国人在日本强奸杀害了两名年轻女子,这位来自韩国的犯罪分子却没有丝毫的悔改之意。按照当时的刑法,这个犯罪分子被判处绞刑,然而侥幸的是绞刑途中出了意外。他没有死。面对一个没有死且失去了意识的犯罪分子,一帮从警察到检察长的公职人员开始犯难。他们要如何证明这个犯罪分子就是犯罪分子,且如何才能动用现有的刑法重新判处他死刑?根据这个线索,本片进行了一次次的讨论,当然,这样的讨论是荒诞的。在喜剧效果频出之时,本片的内核也呼之欲出。刑法是不是合理的杀人?这是一个疑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这并非是本片的完全概括,如果看完了这部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作为犯罪分子R,他身上的近乎于变态的空想症才是本片近乎于“荒诞”的源泉。R到底有没有被绞死?这一点我们可以多方面去理解,如果认为他在第一次行刑的时候就已经死了,这是正确的,因为第二次行刑的时候,绞刑架上空空如也,当然,这样的假设是合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如果认为R在第一次行刑的时候没有死,这也是合理的,因为本片中的所有故事都是围绕R在第一次行刑之后却意外复活为蓝本。如果没有这样的设定,那么这一帮公职人员如何才能弄懂这个疑问。这也是大家可以深究思考的。为什么这个观点也是合理的,原因就在于R是一个空想症患者,之后的一切一切,或者都是R自己在临死前的幻想,仅此而已。因为我们在结束的时候看到了R打开一扇门之后,面对着外部的阳光,展现出来的是无所适从。到这里,基本上就能确定R在第一次行刑之后的一切都是空想无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当这两种看法都成立之后,我们在来看看本片所探讨的故事,就会发现,实际上R的生或者是死都无关紧要,最重要的是本片讨论的核心观点,死刑究竟是不是合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R认为死了一次之后,他就不再是之前的R了,而公职人员则迫切的想要证明R就是R。为什么要证明,因为他们要确定一个人,为什么要确定一个人,因为确定后才能判处这个人的死刑。于是矛盾就产生了。R要被证明是R,这到底该如何论证。本片的荒诞性也由此而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职人员一再的给R敲定,你是一个韩国人,你不是日本人,你犯罪了,犯罪行为是要受到惩罚的,惩罚就是死刑,死刑要执行就必须确认犯罪分子,因此,你是R,R就是R。如此反复且用一种夸张的形式,不断地复刻R的生活场景,且不惜用一种更加荒诞的形式来复刻R的犯罪场景等等,这些都是为了对于R整个犯罪途径进行推演后证明R就是R。这些方式几乎到了病态的地步,然而这些病态的方式成功了吗?好像没有,R依旧是没有完全承认自己就是R。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检察官的证明使得R才心服口服,然而这种过度的推演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但却一再产生,这是什么原因?当然,这就源于现实中的日本当时的社会制度的僵化以及对于这种僵化了的制度的迷信。究竟要不要改变,这一点谁也说不好,但是在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的时候,即使是为了一点小错误不惜犯下更大的错误,公职人员也没有觉得不妥,因为这一切都是有源头的,为了这个源头,为了看自己良心上的一点小不安被抹平,即使是滔天大祸也要犯,同时也无所谓犯不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用今天的话来说,我们形容一下日本人整个的民族属性就能得知,见小利忘大义,畏威而不怀德等等,体现在本片当中,体现在推演R的犯罪经过就不难看出来这种民族属性是如何的根深蒂固。未达目的不罢休,原因只在于不让自己担责任,只要是能推卸责任,什么样的代价都是值得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R之死并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生死,更是整个日本社会的撕裂。当一个社会过度依赖某种既定制度却无法站在全局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制度中存在的不足,那么这个社会的死气沉沉就会无限蔓延,吞噬日本的只能是日本人,而新浪潮影响下的大岛渚将这种可能用作品发声。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