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了解古玩知识

从最初只身仅携带24美元,到今天拥有亿元藏品,大收藏家“云海阁”主人张宗宪的收藏经,值得许多普通收藏爱好者学习借鉴。

“世上没有永远的收藏家,与其以后被送走、被骗走,让人在真真假假中议论不休,不如拿出来卖掉来得心里舒服。”

在几年前香港苏富比春拍上海预展会上,80岁的大收藏家“云海阁”主人张宗宪似乎比拍品更为引人注目。张宗宪在收藏领域的“敢进勇退”是出了名的。

从最初只身仅携带24美元,到今天拥有亿元藏品,他的收藏经,值得许多普通收藏爱好者学习借鉴。

诀窍一:认准目标,不懈努力

今年80岁的张宗宪祖籍苏州,其祖父张揖如为江南竹刻名家。父亲张仲英是民国时期上海有名气的古董商,在外滩开设“聚珍斋”,专门经营古玩。张氏兄妹自幼受家庭熏陶,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刻骨铭心。

1948年,他不顾家人反对,只身一人到香港谋生,那时他身上只有24美元。

经过一番勤奋努力和打拼,1951年,张宗宪开设了“永元行”古董店,生意越做越红火,以后又陆续开了几家首饰店和古董店,但是首饰店遭偷窃抢劫,损失高达6000万港币,因此而放弃。

1965年,张宗宪在香港石板街货舱

1968年,他首次参加伦敦拍卖会,是当时第一个出现在国际拍卖会上的中国人。此后,他又走南闯北,海内外哪里有大型文物艺术品拍卖,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如今,他的“云海阁”里,陶瓷、玉器、钟表古玩、传统书画、华人油画……应有尽有,几乎每一件都是精品。

成功出于勤奋。也许不少收藏爱好者觉得张宗宪的收藏是“高山仰止”。其实,回顾张宗宪的收藏历程,他也是从很少的原始积累,靠着勤奋努力一步步闯出来的。

诀窍二:由我得之,由我遣之,搞好 以藏养藏

古董店开设最初,张宗宪购进了不少价廉物美的瓷器,后又以几百万元抛出,获得了一定的原始积累。

1980年,香港苏富比推出了著名收藏家、旧时在上海经营古玩生意的仇焱之地遗产———一批质量上乘的明清官窑瓷器,张宗宪看准了这个机会,购入不少精品,若干年后再重新投入市场拍卖,获利甚丰。

1999年和2000年,他委托香港佳士得办了两次专场拍卖会,两场专拍几乎所有的拍品都得以高价拍出,成交金额达上亿港元,为当时陷入疲弱的拍卖市场带来了生气。

尤其是雍正《青花五蝠九桃纹橄榄瓶》,以1104.5万港元成交,创下当时清代青花瓷器的最高价。

这次,张宗宪打算把毕生书画收藏中的大部分作品分四次在苏富比拍卖,今年是第一次,总估价达到7000万元港元。

会买更要会卖,否则也不能造就今日“云海阁”丰富的藏品。从“瓷器专场”获利转到书画投资,再到今天推出“书画专场”,张宗宪由我得之,由我遣之的收藏心态十分具有借鉴意义。

诀窍三:不怕交学费,虚心好学

上世纪80年代末,张宗宪认为瓷器收藏已达到一定的高度,在“退出”瓷器收藏之后,张宗宪又开始进入当时并不为人看好的中国近现代书画收藏领域。

一开始由于经验不足,他也买过赝品,付了一些学费。但他没有气馁,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短短两三年间,硬是成为一个字画鉴定的行家。90年代末,在书画市场上创出佳绩的作品,几乎都是张宗宪买走的。

如1992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张大千的《灵岩山色图》笔墨酣畅,为大千晚年力作,结果被他顶至429万港元,创下当时中国近现代字画的市场最高价;另一件陈逸飞的油画《浔阳遗韵》,张宗宪以137.5万港元竞得。

1993年上海朵云轩首届中国书画拍卖会上,他共买下价值200多万元的拍卖品,约占全部成交量的三分之一,成为头号买家,其中丰子恺的《一轮红日东方涌》,被他以11.5万元拍得,创下当时丰子恺作品的最高价。中国嘉德历次拍卖会上,张宗宪也是常客。

张宗宪这么多年苦心经营,靠买卖慢慢出本钱,刨掉所有的开销赚到利润,才能够再多买一件。要藏得久,既要有足够的钱买入,又得没有变现的财务压力。很多大藏家也是在有钱的时候买进来,等到年纪大了,生意不好了,事业失败了,才不得不卖出去。

张宗宪所藏“清代乾隆鎏金掐丝珐琅凤形花插”

“捂得住”这句话其实比一般人想象的要难得多。张宗宪曾收藏了一件南宋官窑菱花口小瓶,后来他在香港遭遇厄运,首饰店被打劫,损失惨重,就不得已卖掉这件南宋官窑,只30万港元就让给了台湾鸿禧张氏家族;他还有一件哥窑葵花菱口洗,也因故让给了日本的茧山龙泉堂,如今在他们出版的图册里还能看到这件藏品。

“捂得住”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行情不好的时候要等得起。好东西不是今年买了明年就卖,买了想立即涨价是不行的。张宗宪始终坚信,只有藏上若干年,等到大家几乎都忘了的时候再拿出来,价钱才会更高,如果买卖间隔太短,这个市场也就差不多到头了。

张宗宪所藏“明永乐青花葡萄纹大盘”

捂得住,还得“卖得掉”。在卖古董这件事情上,张宗宪的选择很简单,就是委托拍卖行。直接、方便、不用求人,比开古董店容易多了。“卖东西这也不是多大的学问,都得靠经验。你见过的我都见过,你没见过甚至没听说过的我也都知道。”他七十多年的经验是花钱都买不到的无价之宝。

张宗宪所藏“明正德缠枝花卉纹三足洗”

张宗宪从事收藏超过半个世纪,可以说见证了中国艺术品的一路涨势,也感受到艺术市场的今昔巨变。他总说做生意讲利润,还是古董最高:1980年北京的一套房子5万元,现在500万,翻100倍;而那时候一张齐白石的画卖100元,现在能卖到1000万,有什么生意能比得上这种一本十万利?

2011年,他在北京匡时送拍一张齐白石1945年作的《牵牛竹鸡》,成交价2875万元,而他买入时只花了17万港元;还有齐白石画给啸天将军杨虎的《虎》,50万港元买入,2010年在香港苏富比以3202万港元成交。

张宗宪所藏“宋代定窑刻莲花盘”

收藏对专业和财富的高要求,注定它是个小圈子的事。现在有不少电视台做关于文物鉴定的节目,张宗宪看了哈哈一笑,说当不得真,只能作为娱乐,让千千万万人都做着捡漏儿的美梦罢了。

张宗宪所藏“宋代龙泉官弦三足炉”

张宗宪的每一步,是机遇,也是选择,客观主观都有很多旁人所不能及之处。比如他古董商家庭的出身,他开始经营古董的天时,他20世纪60年代末踏出国门辗转欧美获得的视野和格局,他身处香港这样一个艺术流通大都会的地利,以及他早早携资进入内地获得的资源……

张宗宪所藏鼻烟壶

从今天的视角回溯,每一步都对,但在当时,每一步都是冒险。他对中国清三代官窑瓷器的推动,对中国近现代书画的追捧,在别人未下手之前就瞄准尚未被关注的领域深耕细作,每一次都是超前。他对趋势的精准判断,有卓越而独到的敏感。业内有人感慨,论财力,张宗宪不算最有钱的;论专业,张宗宪基本是靠自学的;但论他达到的成就,实在是收藏界的传奇。

2015年1月22日,在苏州到北京的高铁上,张宗宪信手写了这样一段话:“凡事要 多看看、多问问、多听听,对做人及收藏均有好处, 收藏一件精品不光靠有钱,还要有智慧、有头脑,耐心等待,有思考、有胆识,不能冲动。最后才拿勇气去争取,没有这几点,将永远失去最佳机会。我一辈子做事或做生意量力而为,从不冒险,不打没有把握的仗,虽没有大的出息,可也立于不败之地,这当然是我一贯的风格和宗旨。”

张宗宪所藏鼻烟壶

做了多年古董生意,过眼千千万万,不少惊心动魄。张宗宪说做收藏的都有佛法里说的“贪”,有时候他看到现在的行情,回头想想以前自己卖出去的东西,心里也是感慨万千,“留几件多好”,但再想想,留又能怎样?“我能活多少年,还能享受多少年?所以对自己说,不要回头了,还是向前看。向前看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所有藏品都是身外之物,所有收藏都是“暂得”而已。银行家、瓷器大藏家胡惠春把自己的堂名起作“暂得楼”,是用了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典故:“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乾隆皇帝也有个暂得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谁也想不到,纵使是皇帝的珍藏,有一天也会流落四方。

张宗宪所藏鼻烟壶

时至今日,张宗宪先生已经成为全球举足轻重的中国艺术品藏家及古董商之一。研究中国当代的艺术品收藏和拍卖的历史,张宗宪是一个无可置疑的重要坐标。

(图文网络版权属原作者)

(声明:尊重作者原创。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时,欢迎广大藏友投稿分享您的原创好文章。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刊发布文章,请另取标题,以免读者误会。如使用本刊标题,必须注明“转自公众号:四海博缘收藏平台”。谢谢合作!

购买藏品请添加私人微信:lz1988001

喜欢,就给我一个“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