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田轩。 (资料照片)
“总是一次次向全新的领域出发。”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田轩这样描述自己的学术研究过程,而这与他的人生之路也颇为吻合。
2001年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毕业的田轩,选择出国深造,在美国奋斗了13年,并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在他博士毕业6年后的2008年,拿到了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凯利商学院的终身教职。
“在美国,拿到终身教职意味着不会被学校开除。但想要获得终身教职是非常难的,需要经历校内外全方位的评估。比如印第安纳大学是研究型大学,获得终身教职的基本门槛是在金融学三大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不少于3篇的学术研究文章。”回顾自己的这段学术研究经历,田轩形容自己是个幸运儿,“幸运的是,我在博士毕业时选了一个崭新的领域,研究如何利用金融手段支持企业创新。”
很偶然的一个机会,田轩看到一篇motivating innovation(激励创新)的理论文章。那篇文章的核心逻辑是讲,用常规性的方法只能激励绩效,激励创新是无效的。因此当一个创新项目失败,没有办法区分出是因为创新人员偷懒,还是因为创新本身具有周期长、不确定性大、失败率高等原因。这就必须用崭新的激励机制去激励创新。田轩发现还没有任何人在研究如何用金融的方法激励创新,“这是我进入该领域的一个契机”。
幸运的是,田轩成功发现并耕耘了这个全新领域。田轩申请终身教职时,已经在金融学三大顶级学术期刊发表了7篇研究文章,而这些学术期刊的拒稿率高达95%。
选择回国是田轩深思熟虑后的选择。“我刚在印第安纳大学工作时,就开始关注国内经济。对我来说,出国有得有失,‘得’在美国取得的这些成就,‘失’就是错过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阶段。”
当时身在美国的田轩,也从身边的细微变化感受到了祖国的日益强大:刚到美国时,周围很多同学的第二外语是西班牙语和法语。到了2013年、2014年时,田轩发现有将近三分之一同学的第二外语选择了中文。
“看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不愿只作一个旁观者。”田轩说,中国加入WTO后,经济迅速腾飞。在国外的他认为自己从事的研究工作对国家是有价值的,想回国做点事情,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促使他下定决心回国。
2014年回国后,田轩选择到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工作。
田轩对现在的工作很满意,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他提供了广阔的研究领域和机遇。“我们中国的学者还是要研究中国问题,不需要过分在意西方的评判标准,因为西方经济学固然有其科学性,但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的情况。中国有促进经济发展的实践,当前正是构建‘中国特色的经济体系’的时候。”田轩认为,这是令人激动的事情。目前,田轩担任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专项项目“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理论与实证”的专家指导组成员。“现在是该项目的第一期,我很期待中国的经济学家,能用8年至10年的研究实践,从典型事实、基本规律、核心理论和系统仿真等方面深刻揭示和系统总结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和规律,形成一整套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理论。这涉及我国的宏观经济、微观经济、金融学、国际贸易、环境双碳、区域经济学等多个方面,中国学者有很多机会。”
另一方面,田轩不断提升自己。近几年,他先后兼任中国证监会第六届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委员、中央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建言献策专家组成员、深交所第一届创业板上市委员会委员和第一届并购重组委员会委员等职务。“这些机会在国外不可能有,尤其对中国籍教授来说更不可能。”田轩坦言。
“这几年,我不仅学到很多,还看到中国资本市场的成长。”在这一过程中,田轩也提出了很多政策建议,并获得2017年北京市无党派人士建言献策优秀成果特等奖。
谈及未来,田轩表示首先要做好学者的本职工作:加强科研,冲击国际顶级期刊,发出中国的声音;其次是做好人才培养;最后继续做好建言献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一点贡献。”田轩说。(经济日报记者 钱箐旎)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