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7日下午15时,广州第二轮集中供地落下了帷幕。

这次土拍,共推出了48宗涉宅用地,约860万方供应量,总起拍价超1124亿元。

但最终土拍结果是:成交地块23宗,流拍25宗,总成交建面357万方,吸金约569亿元,只有起拍总价的50.6%。

也就是说,本次土拍成交率仅48%,流拍率超过52%,而且流拍的地块不仅是增城、从化,就是科学城、白云这些热门区域的地块都有流拍的!

即使是卖出去的地块,也基本是中海、越秀、珠实等国企承包,而且都是底价成交,托市意味浓厚。

提前勾地的客户也有放鸽子的,报名9个地块的保利嘴上说支持,身体很诚实,一块都没拿。

印象中,开发商从未像今天这样躺平。

当然,这个情况也基本是预料之中的,因为这次拍地的游戏规则彻底变了:同一名申请人只能进行一次交易申请,即“禁止马甲”,这也是本次竞拍房企数量减少的直接原因。

更重要的新规则是:房地联动,很多地块的地价、房价一起限,还要限制销售对象!

看上去地价是便宜了,但这块地上盖的房子,价格可不是开发商说了算,也是有严格限价的,而且还要优先向首套房客户销售。

这种情况下,开发商能赚多少钱可以算出来,但亏多少钱不知道(如果卖不动,银行利息都受不了),保本微利就谢天谢地了,这种时候,不躺平的话,还能干嘛?

有人说,开发商这个时候拿地,是找死;不拿地,是等死。

这次土拍遇冷,我们应该怎么解读呢?

房地产是周期性行业,是最典型的周期性行业。

什么是“周期”?就是有热有冷,四季分明,不要指望四季如春。

热的时候,必然烈火烹油,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都是正常,但不要得意忘形;

冷的时候,必然寒风凛冽,任何调控都有可能,但不要抱怨;

对开发商来说,不悲不喜,做好心理建设:有钱就赚,没钱赚就躺平。

买房人来说,宏观是我们必须要接受的,而微观才是我们能有所作为的。

眼下,楼市调控就是必须接受的“宏观”,我们能做的只有微观操作:选对房子

而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看土地一级市场的风向标,那些连开发商都不愿意拿地的区域,千万不要买。

那么,哪些地块,是开发商咬紧牙关也要拿的呢?

从今年的两次集中拍地来看,无论市场怎么冷,中心城区的地,还是不愁嫁的。

中心四区中,天河、越秀土地本来就稀缺,所以这次直接没货,想买还买不到。而海珠、荔湾的各2宗地,起拍价格虽高,条件也苛刻,但均成功成交。

比如中海就一口气就拿了三块,荔湾一块,海珠两块,价格都不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心区之外,产城区域的地也不愁嫁,黄埔知识城、番禺国际创新城、科学城、明珠湾的地,大部分还是卖得动的。

其次是交通枢纽区域的地,地铁上盖、高铁旁、空港经济区的地也不会太差。

当潮水退去,谁在裸泳我就不说了,但中心城区、郊区产业城、交通枢纽这些片区,肯定是穿了衣服的。

至于市场接下来会怎么走,会不会更差?其实也不用太悲观。

我之前早就说过一个观点,楼市已经进入“辩证法”时代。

什么意思?就是胡萝卜和大棒实现了“对立统一”。

楼市过热,一定会被敲打;过冷的话,又会暖一下。

不走极端,中庸之道,才是王道。

最近,不少城市已经扛不住了,开始发布“限跌令”,禁止开发商恶意降价。

另外,珠海、中山下调了二手房个税税率,长春甚至出台购房补贴政策。

不仅如此,还有官媒为刚需群体发声

9月22日,经济日报发文《楼市调控应注意满足刚需》,明确指出调控政策应更加优化,不断满足刚需群体的购房需求。

与此同时,多家银行也在中报和业绩发布会上表态,要优先支持刚需和改善型住房的购房需求。

这些举措,或多或少都传递出暖市的信号。

明白了吗?楼市其实就是“箱体运动”,向上有顶,向下有底。

对开发商来说,日子真的很难,但对刚需置业者来说,现在也许是浑水摸鱼、查缺捡漏的时机。

附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