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金秋时节,国内农产品迎来了丰收的季节,自北向南,朴实的乡亲都在各自的战线中,收获这一年的希望!地处祖国东北边陲,勤奋的农民,游荡在茂密的山林中,为了多采些蘑菇以及松塔,很多村民连轴转,要在山中度过近月余,好在,付出的辛苦换来了回报,今年农民松塔采摘了不少,能换个好价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在丰收的季节,有人欢喜有人愁,前几日,在山东以及河南地区,又迎来了一轮强降雨,很多村民的玉米地以及花生地被水淹了,这让村民损失惨重,不仅庄稼的产量受损,玉米以及花生也出现了发芽的现象,影响了庄稼的质量,很多村民为了颗粒归仓,只能栖身在半人高的水中一点点将庄稼运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村民投身在家乡,靠着一方水土,自主创业,其中,养殖大闸蟹以及种植猕猴桃的村民不在少数,而金九银十月份也是这些高档货卖价最高的时候,但是,今年大闸蟹沦为了“大闸泄”,猕猴桃成了“猕猴逃”,曾经奇货可居,如今却跌落了神坛,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一、大闸蟹沦为“大闸泄”!

在节日效应的推动下,中秋假期大闸蟹的价格普遍达到了近80元/斤,4两母蟹价格甚至达到了120元/斤!但是,节后大闸蟹的价格滑坡下挫,价格也跌至40~50元/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闸蟹沦为了“大闸泄”,一方面,过度包装惹的祸,相信很多消费者都遇到过,买了几只大闸蟹,却被五花大绑的绳子跌了眼镜,这哪是买的螃蟹呀,2斤重的螃蟹,捆绑的绳子就有半斤重,这也让消费者抵触,自然不会有再次购买的欲望!另一方面,被贴牌搞坏了名声!众所周知,大闸蟹要属阳澄湖等地的最为有名,但是,产地大闸蟹的每年也就1500吨左右的产量,可是,我国年消费却达到了近70余万吨,因此,不少商贩贴牌,坏了大闸蟹的名声,也让很多消费者望而却步!

二、猕猴桃成了“猕猴逃”!

猕猴桃曾经也是高档货,由于其酸甜可口的滋味以及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及氨基酸,备受人们喜爱,这也奠定猕猴桃的盛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最近几年,随着猕猴桃种植面积的大幅扩张,猕猴桃的产量也猛增,待到猕猴桃集中收获时,果农往往卖不动!而此时,不少贸易商为了抢占市场,果子还未成熟便要果农提前采摘,这让果农以及一些中间商赚了高利润,但是,却坏了猕猴桃的口碑,很多消费者坦言,“猕猴桃买回家硬邦邦的,放了好多天,猕猴桃软了却也烂了!”

提前采摘造成猕猴桃的口碑崩塌,很多消费者自然不会再去购买,而这也加剧了后期成熟的猕猴桃出售的难度,由于消费积极性下滑,中间商上门采收也少了,很多果农成熟的果子卖不动,加剧了丰产不丰收的表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综上所述,俗话说“不违农时,谷物不可胜食也”,对于猕猴桃提前采摘,败光了口碑,大闸蟹过度包装以及贴牌等问题,加剧了行情的下滑,养殖户以及农户期盼价格上涨这无可厚非,但是,金字招牌养成不易,这是安身立命的基础,而一旦信用崩塌,那么,最终只能自食苦果,大家是如何认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