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航渡路1575号——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是苏州河滨河历史风貌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现在,在长宁校区格致楼正在举办一场《“苏河明珠”——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历史文化展》,用图文影像诉说着它的故事。

地址:华政长宁校区格致楼

寻迹

1879年,在上海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所高等学府——圣约翰大学。

约大独特的办学模式、鲜明的办学特色,在诸多方面开创了中国新式高等教育之先河;学校培养出一大批声名显赫的校友,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中作出重要贡献。

■ 霍格别墅,1899年落成后主要为学校办公处和校长住宅

■ 罗氏图书馆,1916年落成后为图书馆,现称红楼图书馆

■ 交谊楼,1929年落成

■ 格致室,1899年落成,现改名为格致楼

圣约翰大学开设了国内最早的心理学、新闻学和工商管理学等课程,出版了第一份由大学生自办的英文周刊,设立了国内最早的医学博士学位,成立了国内第一个研究生院,兴建了最早的自然科学专用校舍,拥有我国第一个现代化大学体育馆,校园内的26、27号楼,是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前身——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办公旧址。

■顾斐德纪念体育室是中国第一个现代化大学体育馆,其室内游泳池是上海学校首个泳池

■ 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办公旧址

■ 怀施堂,1895年落成,现改名为韬奋楼

思颜堂,1904年落成,因在校舍中排列第40位,故称40号楼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圣约翰大学被撤并,政治系并入华东政法学院(今华东政法大学);中文系(部分)、外文系、新闻系并入复旦大学;经济系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今上海财经大学);教育系、中文系(部分)及理学院并入华东师范大学。

■ 建校初期的华东政法学院校门

土木工程系、建筑程入同大;医院与震旦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合并成立上海第二医学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圣约翰大学校址划归华东政法学院(今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

1952年11月15日的第一届开学典礼上,首任院长魏文伯作诗一首《祝华东政法学院成立》。

红色印记

华政长宁校区保留着先辈英烈的气息和遗韵,这里一砖一瓦,点点斑驳,都讲述着红色故事,传承着红色基因。

1938年,成立圣约翰大学第一个党支部。1945年,圣约翰大学成立上海高校第一个党总支。1949年5月26日,迎接上海解放,交谊楼成为解放上海第一宿营地。

圣约翰大学的五四记忆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5月7日,上海各界组织国民大会声援北京学生。圣约翰大学220名学生冲破校方阻力,加入游行队伍,高举“快来救国”的旗帜。

5月21日,约大附中全体学生以出校作为抗争,被《申报》载入“民国八年上海大事纪”,称为“约翰大学中学生全体出校”事件。

六三”爱国壮举

1925年5月,沪上爆发“五卅”运动。6月1日,圣约翰大学学生向校方提出举行纪念活动,悼念死难同胞。约大美籍人员不予同意。

6月3日晨,满腔爱国义愤的师生在斐蔚堂(今六三楼)和罗氏图书馆(今红楼图书馆)前升挂中华民国国旗,在礼堂集会悼念,遭到校方强行阻挠。学生悲愤啼哭,三呼“中华万岁”。

圣约翰大学和附中学生553人当场签署《圣约翰大学暨附属中学学生脱离宣言》,声明脱离圣约翰大学,17名中国教员宣布辞职,次日在上海各大日报上刊登。离校师生在社会各界资助下创办了光华大学,寓意中华民族如“日月光华”,并确定6月3日为校庆日。

■ “六三”爱国壮举离校师生合影

1951年,圣约翰大学斐蔚堂更名为六三楼,以示纪念。

“红色牧师”董健吾

董健吾(1891年-1970年),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圣约翰大学。1929年,在上海参加中央特科,从事党的秘密情报和联络工作,公开身份是圣彼得教堂牧师,被称为“红色牧师”。

1930年,董健吾在上海开办大同幼稚园,收养党的领导人子女和烈士遗孤,包括彭湃、恽代英、蔡和森、李立三等人的子女。

1931年春节前后,毛泽东的三个儿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也被送进幼稚园。

“外交抗日九烈士”之一王恭玮

王恭玮(1920年—1942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中华民国政府驻菲律宾马尼拉和北婆罗洲总领事馆的9名外交官之一,牺牲时年仅22岁。9名外交官被称为“外交抗日九烈士”。

曹漫之起草解放军入城纪律

1949年2月,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南下到达徐州,陈毅司令员指示司令部城市政策组组长曹漫之起草入城纪律。

曹漫之根据指示,主持起草《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将“不住民房店铺,不准打扰戏院和一切娱乐场所”写在第二条。

■ 1949年5月上海新生的那一刻

■ 解放军露宿街头,“不入民宅”

■1955年,曹漫之在刚建校不久的华东政法学院校园中留影

“民主战士”邹韬奋

邹韬奋(1895年-1944年),我国新闻出版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著名的政论家和出版家。1921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

■ 邹韬奋在圣约翰大学的毕业照

■ 1926年邹韬奋与夫人结婚时留影

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以犀利之笔,力主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在上海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先后主编《抗战》《全民抗战》等刊物。1936年5月,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与沈钧儒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1936年11月,在“七君子事件”中被国民党政府逮捕,抗战爆发后获释。

“七君子”合影(左起依次为王造时、史良、章乃器、沈钧儒、沙千里、李公朴、邹韬奋)

驻足华政桥,苏州河水在脚下静静流淌,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现代繁华与菁菁校园的古老静谧,在此交汇;苏州河畔历史建筑群里的红色文化、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历史、新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的华政故事,也将在“苏河明珠”的光芒中,绵延不绝、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