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文--------------

9月26日,抖音昵称为“山人”的抖友发布视频反映,称昭化区境内的天雄关古蜀道入口处一块清朝光绪年间神道碑出现损坏,希望当地文物部门能够对神道碑进行修复。

蜀道边神道碑损坏

市民希望及时修复

“2021年3月份,我带人走蜀道经过这段路的时候神道碑都是完好无损的,9月24日,我再次经过的时候就发现神道碑出现了损坏。”视频发布者陈洋介绍,他在广元市图书馆工作,平时会组织活动带领游客游览蜀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神道碑信息显示,该块神道碑主人为蒋树屏,昭化人,诰封为武散官昭武都尉,正四品,该碑立于清光绪11年(1885年),距今136年。

“这么大面积损坏,不知道是自然脱落还是人为所致?看着让人心疼。”陈洋说,神道碑是古蜀道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好好保存下来。发现问题后,他第一时间联系当地文物部门,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第一时间对这些古迹进行保护和修复。

碑体右侧脱落严重

位于十里碑出入口

蒋树屏神道碑位于昭化区剑昭路十里碑出入口回首200米处,碑体目测高约两米,宽一米,立于一块三米之长的青石之上。28日,看广元新闻记者驱车来到了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广元新闻记者在现场发现,损坏面为碑体右侧,约占整个面积的三分之一,脱落的碑体残渣掉落在碑底青石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雨后古蜀道石板路湿滑泥泞,记者拾级而上,发现该入口为十里碑一条小路,几分钟的路程后,小路便汇入剑门蜀道十里碑主路,继续行驶,便可前往天雄关。

连续降雨导致碑体自然脱落

邀请专业人员进行修复

在看广元新闻记者走访的同时,昭化区文化旅游和体育局两名工作人员也赶到了现场,一名工作人员正在对脱落的碑体残渣进行分拣和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观察,脱落的残渣没有人为破坏的痕迹,估计是多日来连续降雨导致碑体自然脱落。”昭化区文化旅游和体育局文化所蒲华平介绍,神道碑为青砂石,经过多年风雨侵蚀,碑体出现了裂痕,下雨过后,雨水进入裂缝缝隙处增加了重量,导致碑体自然脱落。

损坏的神道碑后续如何处理和修复?对此,蒲华平表示,将会把这些残渣分拣后带回单位,然后按照程序上报至广元市文物局,由上级单位邀请专业人员对损坏的碑体进行修复。今后也将固定时间安排工作人员对古蜀道范围内的古迹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后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据蒲华平介绍,按照丧葬习俗,神道碑应该立于死者墓前,随着历史的变迁,可以发现现在神道碑安放的位置明显不是死者墓穴,寻找主人墓穴,也是他们下一步将要完成的工作。

■链接

金牛道是“蜀道第一道”

蜀道,从广义上说,南起四川成都,过广汉、德阳、梓潼,越大小剑山,经广元而出川,在陕西勉县褒城附近向左拐,然后沿褒河过石门,穿越秦岭,出斜谷,直通八百里秦川,全长约1000余公里。

从陕西到四川,相隔着秦岭、汉中盆地、大巴山。在古代,穿越秦岭的主要有四条蜀道,分别为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穿越大巴山的又有四条,分别是:阴平道、金牛道、米仓道、洋巴道。

金牛道称为“蜀道第一道”,既指它开凿时间最早,又指它地位最高。金牛道的雏形可以追溯到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虽然形成的具体时间难以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先秦时期人们已经使用此道,当年秦惠王和蜀王相会秦岭走的就是这里。

金牛道从汉中起,经勉县、宁强、广元、昭化、剑门、绵阳等地,再到成都。在漫长的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无数的政客商贾、文人兵卒行进在这条古道上,由此留下了大量的城池、建筑、诗歌和故事,让古蜀道升华为一条南北文化交融的立体系统,其内涵遍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学等各个领域。

看广元新闻记者 刘汶进 文/图

爆料:

爆料请添加QQ、微信、邮箱

197169387

商务:

1354716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