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闻癌色变,但心脏疾病的威胁也不容小觑。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十大疾病死因第1位,平均每26分钟就有1人死于心脏疾病,其中致死率最高的就是心脏衰竭。

年纪大,体力差,许多人不以为意,认为只是正常老化现象,但小心,这很可能是心脏衰竭的信号。由于缺乏对疾病的了解,很多早期心脏问题容易被我们忽视,而错过黄金治疗时期。

一旦被诊断出心脏衰竭,5年内死亡率逼近50%,比许多癌症都致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脏衰竭分4级 留意3大症状:累、喘、肿

心脏衰竭分4级 留意3大症状:累、喘、肿

为什么有大量潜在的心脏衰竭患者对自身的健康威胁不自知呢?

心脏就像马达,推动血液到全身再流回心脏,当马达的马力不足以顺利地推动血液时,就是心脏衰竭。正因为组织器官无法获得足够血流,因此,常见症状包括疲累、易喘、水肿,甚至无法平躺。

不过,心脏衰竭初期症状并不明显,根据病人主观感受可分成4级:

  • 第1级:症状几乎无法察觉,身体活动不受限制。
  • 第2级:轻度活动时症状变明显,身体活动受限制,但休息即可恢复。
  • 第3级:稍微活动就喘,日常活动明显受限制,但休息仍可恢复。
  • 第4级:日常活动严重受限制,即便躺着休息仍有症状。

举例:一个老太太原本提篮子走路上菜市场需要15分钟,假如后来走路11分钟就感到有些累、但休息后还能继续走,大概就是第2级的心脏衰竭;但如果来回市场一趟需要休息2次才能勉强完成,可能已达到第3级的心脏衰竭。

可是这样的心脏衰竭分级相当依赖病人的主观感受,病人必须有高度警觉。有些患者年纪大,错把症状误认为老化,因此高达9成的患者无法早期警觉,往往错失黄金治疗时间,直到紧急送医住院后,才确诊为心脏衰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脏衰竭仍可适度运动 慎防反复发作再入院

心脏衰竭仍可适度运动 慎防反复发作再入院

除了三高、心脏疾病患者、及有心脏疾病家族史的人,是心脏衰竭的高风险人群外,长期贫血、甲状腺疾病、肺脏、肝脏、肾脏等疾病的患者,也容易导致心脏衰竭。

幸运的是心脏衰竭尽早发现,可以通过药物及非药物治疗有效控制。

通常初次发生心脏衰竭的患者,经过急救治疗后,可以有较长一段稳定期,也能获得和初次发作前相同程度的良好生活质量;但如果病人没有持续规律治疗,急性发作、住院的频率会越来越高,稳定期相对越来越短,也越来越难回到往日的生活质量,最终走向心脏衰竭末期、死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预防及控制心脏衰竭格外重要,可以从3处着手:

1.适当运动

即使心脏衰竭患者,仍可适度运动、进行心脏康复训练,治疗师可依据患者的心脏功能状况规划运动内容,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

2.饮食控制

包括低油、低盐、避免高饱和脂肪酸的食物,稳定控制血糖和血脂。

3.良好生活习惯

作息正常,有充足睡眠,并戒烟,定期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