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思路,围绕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在推进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城乡善治中维护好民族团结。

供图

供图

供图

抓自治筑牢基层治理基础

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致力健全自治体系、创新自治机制、提升自治水平,增强基层各类组织治理能力。

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基层自治体系。坚持加强乡镇党委、村党组织对基层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统一领导,深化基层机构改革,理顺乡镇管理体制,赋予乡镇(街道)综合管理权、统筹协调权、应急处置权、行政执法权;在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对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2792人全部进行资格联审,全州274个村(社区)党组书记和村(居委会)主任100%实现“一肩挑”、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达到37.81%;加强党组织领导的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全覆盖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乡村理事会,青年、民兵、妇女、老年协会等服务性、公益性和互助性群众组织,延伸党组织治理基层、服务群众的“工作手臂”;在所有村(社区)建立监督委员会,并由监督委员会主任兼任党总支纪检委员,形成了监督合力。

创新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机制。积极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群防群治、联防联治基层治理机制。在城市基层,落实“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双考核”工作,助力城市基层治理,目前有16000多名党员参加了报到服务;建立“党支部+物业+业委会+网格单位+社区”的“五方共治”模式,推进老旧居民小区“红色物业”管理;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服务格局,织密基层治理网格;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吸纳社会力量参加基层治理。在农村基层,全面推行“三务公开”、“四议两公开”、“一事一议”制度,以说事、议事、主事方式,加强基层民主;在村小组推行党组织领导下的“党员+妇女+团员+民兵+群众+片区民警+驻村队员”网格治理模式,形成了基层治理合力;推行“红黑榜”、“五户三评”、“门前五包”等制度,形成了组织带动、群团联动、群众主动的治理格局。

强化党组织领导的自治约束。强化乡村党组织对基层治理的统一领导,凡涉及基层治理重要事项、重大问题都由党组织研究并按程序决定;推行“小微权力清单”,规范村组干部用权;全面建立村“两委”成员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挂组联户包保解决问题;全覆盖修订村规民约、制定村训,将禁止组织偷越国(边)境、贩毒走私、破坏生态环境、食用野生动物、秸秆焚烧等纳入村规民约,提升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水平。

推法治 强化基层治理保障

坚持党组织对推进基层法治建设的领导,发挥政治引领、组织动员、实践创造的作用,在基层形成人人尊崇法律、敬畏法律、执行法律的氛围。

完善基层法治体系。强化基层执法队伍建设,为每个乡镇都配备专抓政法工作副书记,全州31个乡镇、12个农场均建立综合执法队;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在每个乡镇都建立司法调解中心,配备调解员,推动涉农法律援助工作向基层延伸;依托乡镇、街道司法所和法律援助组织,健全完善基层法律服务平台,整合政法网格员、乡村便民服务人员、法律服务工作站人员等力量,确保公共法律服务贴近群众法律服务需求。目前,全州所有乡镇、街道均建立法律服务工作站,为村一级配备230个法律顾问。

建强基层法治队伍。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加强对基层治理人才培养,培育了一批以村干部、调解员、乡贤能人等为主的“法治带头人”;建立巾帼护村队、青年护村队,组建治安调解员、护林员队伍,常态开展巡村护村、巡山护林和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在乡村逐步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风气。

提升基层法治意识。坚持加强法律法规培训,把国家法律法规学习教育纳入“万名党员进党校”设置课程,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步提升基层党员群众知法守法意识;开展法治宣传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寺庙“六进”活动,结合青少年、妇女、老年人等不同群体特点,有针对性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高依法维权意识。

严抓基层法治震慑。加大以案释法力度,全面排查党员参与非法偷越国边境、毁林种茶等情况,坚决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目前,全州共通报曝光党员涉嫌违反社会治安管理秩序等典型案例20批次34人,形成有力震慑,促进了基层治理。

施德治 延伸基层治理触角

坚持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强化道德约束,发挥德治在基层治理中涵养道德、培育文明、促进和谐的基础作用,带动形成崇德向善、守望相助的文明乡风。

选树先进典型营造良好氛围。开展“共产党员户”、致富能手、身边好人评选,发挥榜样作用,督促党员比担当、能干事,引导群众比作为、争先进;在全州城乡基层常态开展“学习身边榜样活动”,树立培养了一批见义勇为、创业致富、诚实守信、文明示范、孝老敬亲的先进典型,在基层形成了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文明风尚;从老党员、老村干部、老教师、老模范、老退伍军人中推举“五老监督员”参与村务管理,实行“五老包户制”,让“五老”在乡村治理中老有所为、发挥余热。

弘扬文明新风汇聚精神力量。注重以文养德,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繁荣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在城乡普遍建立“道德讲堂”、党建文化主题公园、乡村大舞台等阵地,以讲座、演出等形式引导群众讲道德、守道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开展革除陈规陋习、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推动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健全道德评议机制,广泛开展文明细胞评选活动,在全州评选出“文明村镇”98个、省州“文明单位”162个、“文明校园”20个、“最美家庭”“五好家庭”2.4万个,“道德模范”114名、“好婆婆”2620名、“好媳妇”2870名,提高了群众的文明素养,形成了良好道德风尚。

传承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在学校、“两新”组织等领域党建中,开展嵌入式道德教育,把行业文化建设与涵养思想道德结合起来,体现在师生守则、行业规章、团体章程中,发挥了党建引领文化浸润的作用。在边境一线村寨,利用大喇叭开展“听广播、看新闻、知时事”活动,涵养群众家国情怀。利用革命遗址、国门党校和军警基地等资源,在抵边村寨,常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党员群众树牢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意识。在全州开展民族团结示范创建活动,引导12个世居少数民族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定位要求,在祖国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形成了生动实践。

云南网记者 戴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