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桌面改造计划已经到了 3.0 版本,每一个大版本的迭代都少不了大量的产品展示。本来规划着出租屋桌面写一篇,宿舍桌面再写一篇的,干脆一股脑都扔出来吧,给大家看看我最近又增加了哪些提升学习生活品质的数码 3C 好物吧。下面是产品的导览图,大家可以根据需求参考阅读,欢迎讨论拍砖,我们评论区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一张电动升降桌就能带来的幸福感

作为一枚生活中经常折腾的研究生,我又搬到了一个新住处,但是看着房间里面破旧的老书桌,愈发不爽,因为它放脚的地方实在太小了。而我本身就是个小肥腿,两边一收紧,挤着 D,那就非常难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思虑再三,索性就换一套大一点的桌子吧,之前我在宿舍的时候,空间比较紧张,就塞下了一个 1.2m × 0.4m 的乐歌电动升降桌,陪伴了我许久。这回我的空间就大了许多,所以直接就安排上了一个 1.6m × 0.8m 的大桌面。

1⃣️【电动升降桌】:乐歌 AI 智慧升降桌 ¥294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选择品牌依旧是乐歌的,而且还是他家旗下的 AI 智慧升降桌,相比于过去只能通过按键控制的升降桌。这款新品,加入了一个造型类似于小爱音响般的 AI 智慧小秘书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 AI 智慧小秘书屏可以进行触控,比如常见的升降桌面,特定档位切换都是非常方便的。因为对于小桌面还方便用手操作,但是像我这样超大尺寸的桌板有时候手就够不着了。此时在桌面正中放上一个触控屏,还是很省事。不过我个人还是觉得应当保留一个物理按键的设计,毕竟很多中老年用户还是不太会使用触摸功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AI 智慧小秘书屏还可以通过「你好,小乐」的语音命令唤醒,进行声控升降、行程备忘、天气资讯、音乐播放、定制闹钟、航班查询、日程安排等语音操作。这对于我这种懒人党来说,真的是福音,比如定一个闹钟、查一下天气开开口就可以搞定了。

▼询问天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查询机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完了加分项,我们还是来捋一捋这款桌子的基本盘,首先在桌板上,乐歌提供了环保密度板(白色、黑色、胡桃木色、原木色)以及实木板(樱桃木色、黑胡桃木色),二者的差价在 550 元,我个人建议还是买实木板,质感肯定值回票价。

  • 【环保密度板】:外层是 PVC 贴面,内层是木屑压成,使用环保胶水黏连
  • 【实木板】:外层是实木贴皮,内层是多层实木板,桌面纹理为天然木纹

所以,我选择的是樱桃实木色实木桌,内层为多层实木板,表面为樱桃木色贴皮,质感是相当不错。桌面的纹理就很有特点,平时拿来拍照什么的都很实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桌板的三围为 1600mm(长) × 800mm(宽) × 25mm(厚),使用面积差不多可以当作普通人家的餐桌了。而且这个桌面也是符合 E0 级国际标准,即≤ 0.05mg/m³,所以也不用担心甲醛的溢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电机方面,我选择的是单电机正装三节版本,双电机版本要加价 950 元,不过我还是推荐土豪同学优先考虑双电机,因为双电机升降时,桌板的抬升下降会更加稳定,承重能力也会更强。目前单电机的承重是 50-60kg,基本可以载起一个成人,算上桌板自重的 13kg,那么还有 37-47kg 可以摆放东西。当然双电机的承重就达到了 100kg,随便放的节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机的其他参数上,它的升降速度稳定在 38mm/s,升降范围为 730mm-1160mm,从实际的体验来看,能够完全覆盖坐姿到站姿的高度所需。目前个人比较推荐大家将坐姿高度设定为 730-750mm,至于站姿高度就取决于大家的身高了。

▼最大升降幅度:730mm-1160m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放一杯水在桌面上,可以看到乐歌 AI 智慧升降桌的升降稳定性还是不错,除了刚开始有小幅波动外,其他时间都是相当稳定的存在,这说明整机的平衡是没有问题的。

▼升降稳定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站姿和坐姿切换的习惯上,比较推荐大家使用“坐三站一”法:坐姿工作 45min、站姿工作 15min,以此实现工作状态的轮替。当然你也可以选择 AI 智慧小秘书屏内置的「番茄工作法」,将番茄时间设为 25 分钟,专注工作,中途不允许做任何与该任务无关的事,直到番茄时钟响起,然后进行短暂休息一下(5分钟就行),然后再开始下一个番茄。每 4 个番茄时段多休息一会儿,以此实现劳逸结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乐歌这款升降桌还支持「遇阻回退」的功能,早些年我就遇到过升降桌把我机箱顶盖玻璃压碎的事故。所以这项功能真的是刚需,升降桌通过内置的六轴陀螺仪,遇到阻力时会自动回退一小段距离,防止夹手或者压坏物品,遇阻回退灵敏度拥有高、中、低、关闭四档可调节,也算是功德圆满了。从下图可以看到,升降桌在触碰到人体工学椅的扶手之后,就迅速的回弹了,不会继续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的来说,本来比较陈旧落后的老书桌换成了现代化的电动升降桌之后,整个房间的档次一下子就提高了不少,虽然折腾起来很麻烦,但是弄好之后赏心悦目,使用舒适就感觉一切都值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充电配件】:倍思 65W GaN 充电器(三代) ¥128

接下来,给大家聊一聊我还为这套桌面升级了哪些产品,因为经常需要给 MacBook、iPad Pro 2021、iPhone 13 Pro Max 轮番充电,所以这次还安排了一个倍思的 65W GaN 充电器,目前已经迭代到第三代了,真的算是居家旅行必备的充电良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倍思 65W 氮化镓充电器(三代)了,相比于前代体积进一步收紧,主要是高度从过去的 70mm 下降到 63.5mm,而且重量还减少了 16g,达到了 112g,刚好是 iPhone 13 Pro 增加的重量,手机上增加的重量,倍思都给你找补回来了,请把专业发在评论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之,三代的改进一句话总结就是更小更轻,功率分配更灵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日常出门时,把它放在包中总觉得容易划伤其他设备,而且还占空间,现在加入了可折叠设计,大家可以真正高枕无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充电器底部还印有产品信息,诸如型号、输入功率(100-240V 50/60Hz 1.5A)以及多种输出功率方案,后文我们在来详细聊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接口方面,延续了上一代的 USB-C1、USB-C2、USB-A,也就是经典的 2C1A 规格。最高可以同时为 3 台设备充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也对比了下倍思 GaN 充电器一代和 GaN 充电器三代,可以看到两个充电器的横截面基本一致,不会影响到周围插孔的使用,体积差距主要体现在高度上,二者的差距还是很明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快充协议上,USB-C1 和 C2 都支持完整的 65W 满功率盲插,通过 YZXStudio 电流电压表进行快充协议嗅探监测。可以看到 USB-C1 快充协议点亮了:PD 2.0、PD 3.0、APPLE 2.4A、BC 1.2 DCP、QC 3.0、QC4+、SAMSUNG-AFC、HUAWEI-FCP、SCP,最关键的是支持 PD 65W。

从 PD 档位的诱骗结果来看,USB 电流电压表检测到共有 5 个固定电压档:5V/3A、9V/3A、12V/3A、15V/3A、20V/3.25A 以及 1 个 PPS 电压档位:3.3~11V/5A,PPS 快充方案的好处在于整合了目前高压低电流、低压大电流两种方案,相比于固定档位充电方案更具灵活性,目前小米家的手机就主要使用 PPS 的快充协议。

USB-A 的快充协议则点亮了:APPLE 2.4A、BC 1.2 DCP、QC 3.0、SAMSUNG-AFC、HUAWEI-FCP、SCP 等,三星、华为的手机也能够享受到快充的方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下来进行一下兼容性测试,「MacBook Pro 2019 15.4在倍思 65W GaN 充电器(三代)的加持下,握手 20V / 3A 的 PD 协议,达到了 19.7398V / 3.08096A = 60.8177W 的充电功率。C1 和 C2 口下均能够达到这样的功耗表现。

在 MacBook Pro 2019 15.4” 的完整充电测试中,可以看到 60 分钟充电 63%,最终 120 分钟就完成了一次完整充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iPad Pro 2021 12.9在倍思 65W GaN 充电器(三代)的赋能下,握手 15V / 3A 的 PD 协议,达到了 14.8507V / 2.38975A = 35.4896W 的充电功率,这也是 iPad Pro 2021 12.9” 的满血功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 iPad Pro 2021 12.9” 的完整充电测试中,可以看到通过倍思 65W GaN 充电器(三代),60 分钟充电 64%,最终 120 分钟完成了一次完整充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我们来测试下「iPhone 13 Pro Max」,可以看到在倍思 65W GaN 充电器(三代)下握手 9V / 3A 的协议,实际功耗为 8.89441V / 2.94674A = 26.2095W,这也是 iPhone 13 Pro Max 的峰值功率了,要比去年的 12 Pro 足足多了 4W 有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 iPhone 13 Pro Max 的完整充电测试中,可以看到通过倍思 65W GaN 充电器(三代),60 分钟充电 74%,最终 120 分钟完成了一次完整充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大家在日常使用时多口混用的状态较多,所以我们也得看看这款充电器的功率分配情况。双 C 口同时使用时,C1 分走 45W(iPad Pro 是 35W 峰值),C2 分走 20W,比上一代多了 2W,正好契合 iPhone 12-13 系列的功耗,这个比较适合于同时充一台轻薄本 or 平板电脑和一台手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算上 USB-A 端口,则会产生不同的功耗分配方案,总体来说 C1 口是爸爸,C2 口稍弱一筹,个人还是觉的优先使用 C1+A,当然同时给平板电脑、手机、耳机充电的三口供电方案也不错,至少全部都口吃的。

  • 「USB-C1 + A」:C1 口分走 45W,A 口分走 18W
  • 「USB-C2 + A」:C2 口+ A 口共享 15W
  • 「USB-C1 + C2 + A」:C1 口分走 45W,C2 口+ A 口共享 15W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上图可以看到,使用 C1 给 MacBook Pro 2019 15.4” 充电,分走了 19.637V / 2.1635A = 42.485W 的充电功率;同时使用 C2 给 iPhone 13 Pro Max 充电,握手 APPLE 2.4A 协议,达到了 5.03875V /1.45207A = 7.31664W 的充电功率,剩下的功率就都留给了 AirPods Pro 了,因为 C2 和 A 口共享 15W。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我们来通过红外线热成像仪看看倍思 65W GaN 充电器(三代)的发热状况,充电器在 65W 长时间峰值负载的工作状态下,充电器表壳最高温度 44.8℃ 出现在顶部,目前国际新 IEC 安规标准是 77 ℃ 的温度限值,倍思 65W GaN 充电器(三代)是远低于国际严苛的温控值,可以放心使用。

3⃣️【外置硬盘阵列柜】:绿联五盘位硬盘阵列柜 ¥1199

接下来给大家推荐一个绿联的五盘位硬盘阵列柜,因为我发现 iMac 的空间实在是不够用,我光无损音乐资源都有 4TB,之前都是存在 Windows 主机的硬盘上,而 iMac 并不支持内部硬盘扩展,所以想了想还是外接硬盘比较合适,而阵列柜显然要比移动硬盘靠谱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外观设计上来看,绿联五盘位硬盘阵列柜真有点像 NAS 的风格,正面是五个硬盘托盘,单盘支持 18TB,五盘位最大能够支持到 90TB,堪称丧心病狂。托盘采用的是抽屉式结构设计,搭配隐藏式的把手可以快速的推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绿联五盘位硬盘阵列柜支持 3.5 寸和 2.5 寸硬盘位,所以安装使用还是比较灵活。不过我建议大家还是用机械硬盘性价比高一些,毕竟这款阵列柜的峰值带宽为 220MB/s,搭配固态硬盘就有点浪费性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功能上,绿联五盘位硬盘阵列柜属于高级硬盘柜的范畴,搭载的阵列控制芯片为 JMB393,支持 8 种 RAID 模式:RAID 0、RAID 1、RAID 3、RAID 5、RAID 10、PM、LARGE、CLONE,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RAID 模式的调节方式主要依靠阵列柜尾部的三个拨杆开关排列组合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个人建议如果有多硬盘的用户,可以考虑 RAID 1 及以上的 RAID 模式,不建议风险较高的 RAID 0,虽然速度够快,但是一旦发生事故数据就无法恢复,LARGE 模式也存在此类风险。而 CLONE 模式算是一个比较小众的需求,就是能够将一块硬盘的数据完整复制到另一个或者多个磁盘上,早年我还体验过这种硬盘拷贝机,价格在几百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传输速率方面,绿联五盘位硬盘阵列柜采用的是主控芯片 JMS576,标配了一根 USB-C/A 双头数据线,硬盘阵列柜上为 USB-C,连接主机端的则可以根据需求自行选择,我的 iMac 自然得用 USB-C 端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 iMac 上可以看到直接识别出来三个所使用的硬盘,因为目前手头上闲置的是早年 NAS 测试留下的硬盘,所以非常零散,其中包括两个 2TB 西数红盘以及一个东芝 3TB 机械硬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测速表现来说,读取速率能够达到 190MB/s,写入速率也差不多相近。考虑到硬盘的性能,如果搭配更高规格的企业级机械硬盘,应该是可以跑满 220MB/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除了电脑外,你也可以选择把绿联硬盘柜通过 USB-C to A 直接连到 NAS 身上,不过比较遗憾的是在我的群晖 DS920+ 中无法以此建立存储池,进行高阶的存储操作,更多的是作为外置存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在外置的硬盘空间,同样支持数据共享,可以看到在群晖 NAS 的控制面板—外接设备中,成功读取除了三块硬盘的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后用户仅需要在 File Station—硬盘文件夹属性—权限中将需要访问账户的可读写权限打开,就能开启共享功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通过 macOS 的访达—前往—连接服务器—输入 IP 地址—输入 NAS 的用户名及密码—就能够在共享的文件中看到绿联硬盘柜所装载的硬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装载之后绿联硬盘阵列柜的硬盘,使用体验和群晖内置的存储池使用没有太多区别,不过在读写速率上要稍逊于直连 iMac,此时的读取速率为 111MB/s,写入速率为 99.5MB/s,日常做一个系统热备份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平板支架】:Satechi 铝合金支架 ¥298

然后给大家展示一个铝合金支架,本来我是更想用妙空键盘保护套当 iPad 支架的,奈何键盘的角度是固定的,使用也不是很方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 Satechi 铝合金支架因为两个关节都可以活动,所以就可以实现各种角度和高度调节了。比如你日常放个手机什么的,都是小 Case。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Satechi 铝合金支架还是最适合放平板电脑了,我的 iPad Pro 2021 12.9” 放在上面,就两个字——乖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因为这款支架的重心很稳,竖放时几乎可以实现 90° 的垂直,这是许多平板支架无法达到的效果。最后在与手机、平板接触的区域还贴有防滑软胶,也可以避免设备与金属的接触磨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我为宿舍桌面升级了哪些数码 3C 好物?

除了出租屋的桌面外,这半年我也陆陆续续给宿舍升级了一些产品,其中我觉得最值得说道的就是围绕 Macmini 展开的配件换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Macmini 扩展设备】:Satechi Typec 拓展坞 ¥658、金士顿 A400 SSD 480G ¥389

第一个就是 Satechi Macmini 拓展坞 Typec 底座,它不同于传统外置式的扩展坞,全铝合金的外壳材质,让它在工业设计和颜色搭配上和 Macmini 极其的接近,就像 Macmini 的原生配件一般,基本上不会占用你额外的空间,只会在纵向上增加 1.75c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扩展坞把接口都放在了前面,包含 3 个 USB 3.2 Gen1(Type-A)、1 个 USB 3.2 Gen1(Type-C),1 个 SD 卡插槽(104Mbps)、1 个 TF 卡槽以及 3.5mm 耳麦一体接口。平时插一个移动固态硬盘、或者放入一张 SD 卡导入照片还是相当的方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最早我发现这个产品的时候,以为它与 Macmini 的摆放会不稳定,结果发现贴合得很不错。因为这套扩展坞的底部是内凹的设计,表面为一层黑色的软胶,凸起的脚贴部分还可以预留出散热的空间,内置的通风口也可以籍此发挥效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Satechi Macmini 拓展坞完全通过尾部一根 13.5cm 长的 USB-C 延长线实现了数据传输 + 供电,丝毫不用担心出现传统扩展坞那种额外增加一个砖块电源适配器的困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仔细观察,相信你还能够发现,这个扩展坞的底部有一个凹槽,打开之后就能看到一个 M.2 端口固态硬盘的仓位,不过可惜的是只能支持到 SATA 总线的 M.2 接口的固态硬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就有点伤脑子了,毕竟目前手头上主要都是 PCIe 总线 M.2 接口的固态硬盘,其中还不乏 PCIe 4.0 的高规格,后来通过检索还是找到了金士顿有一款 A400 的固态硬盘,选择的是 480GB 版本,官方宣传的读取速率是 500MB/s,写入速率是 450MB/s。

我把金士顿 A400 SSD 装入扩展坞后测试了下一番性能,可以看到它的读取速率在 311.8MB/s,写入速率在 310.9MB/s,相比于宣传的速度还是有点下降,不过拿来当仓库盘是够用的。因为我的 Macmini 本身容量仅有 256GB,如果算上这个外接的 480GB,可以加量到 700GB 左右,日常学习办公够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官方的测试数据来看,金士顿、三星、西部数据、威刚的硬盘读写速率都在 300-350MB/s 左右,当然也有极个别的在 100-200MB/s,所以大家尽量还是选择金士顿 A400 这种性能比较稳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体来说,Satechi Macmini 拓展坞的设计感和颜值还是非常在线的,不过稍显遗憾的是它没能支持到 Thunderbolt 3 端口协议,在硬盘扩展方面也仅有 SATA 总线。如果在下一代产品加入了雷电协议和 PCIe 协议,我也会再支持一波的。

2⃣️【无线键盘】:Satechi 蓝牙背光键盘 X3 ¥588

第二个升级的产品是被少数派种草的无线键盘,同样来自 Satechi 家,专为 Mac 设计,有别于官方的 MagicKeyboard 风格,这款硬盘选择了黑灰的搭配设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键盘采用了铝合金材质作为基座,机身非常纤薄,简约大方,也比较百搭。还拥有 10 档可调节的背光设计,可以满足不同亮度环境的使用需求。而且这个键盘设计非常紧凑,所以看起来也非常的干练,能够提高桌面的空间利用效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数字小键盘区域你能够看到 4 个蓝牙标识按键,这说明它可以同时连接 4 个蓝牙设备,并且进行快速的切换,这比传统旗舰级的蓝牙键盘要多上一个,算了下我还真有这么多需求:手机、平板、Mac、Windows。当然你也可以选择 USB-C to C 的有线连接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键盘的顶部的 F1-F12 键位,都对应着 FN 的组合键,在键盘的左下角。传统的 alt 键变成了 option 键,Windows 键也变成了 cmd 键位,这就是典型的 macOS 键位排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在键盘的底部还设计了六个脚贴,可以起到支撑防滑的作用,从实际的使用体验来看,Satechi 蓝牙背光键盘也是非常舒适的,键位按压输入时的手感相当滑爽,回弹体验出色,非常适合当作长时间办公的生产力,我个人感觉体验甚至要好于 iMac 附赠的 Magickeyboard,所以我现在宿舍的主力键盘就留下了Satechi。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移动固态硬盘】:绿联雷电 3 硬盘盒 ¥779 + 金士顿 2TB NV1 PCIe SSD ¥1269

最后一个要给大家介绍的绿联的雷电 3 硬盘盒,我目前的 MacBook、iMac、Macmini、iPad Pro 都已经是雷电 3 的协议了,所以可以对外置硬盘提出更高的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加上手头上正巧有闲置的固态硬盘,所以就考虑上了雷电 3 硬盘盒的解决方案,目前使用的是绿联家的这款产品。这款硬盘盒使用的是铝合金的外壳,质感出色的同时,也易于散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硬盘方面,我使用的是金士顿家的 NV1 PCIe SSD,之前在做笔记本测试的时候也多次给大家展示测试过。因为绿联雷电 3 硬盘盒的上限就是 2TB,所以我也把它给安排上了。

金士顿 NV1 使用的是 PCIe Gen 3.0 X4 通道,2TB 版本的总体写入量(TBW) 高达 480TBW,主控芯片为 PHISON PS5013-E13,单面的 PCB 板上并无缓存,闪存颗粒为 3D QLC 颗粒,SLC 缓存容量为 500GB 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配备的螺丝刀旋开绿联雷电 3 的硬盘盒,就能滑动开启顶盖,看到其中的硬盘仓位了,使用的接口是 M.2 M Key 接口,2280 规格,即 22mm 宽、80mm 长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绿联雷电 3 硬盘盒还提供了导热硅胶片,安装好硬盘之后,就可以把它贴上去,更快的热传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绿联雷电 3 硬盘盒使用的是 Intel JH6340 Thunderbolt 3 主控芯片,电源管理芯片为 TPS65983BA,同时产品还提供了一根 50cm 的雷电 3 数据线,单卖也要 159 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接口方面,绿联雷电 3 硬盘盒自然是 Thunderbolt 3 协议,峰值带宽为 40Gbps,在连接成功之后,还会有绿色的指示灯亮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实测性能,通过 Disk Speed Test 可以看到,金士顿 NV1 + 绿联雷电 3 硬盘盒的读取速率达到了 1715.9MB/s,写入速率为 1437.9MB/s,虽然相比于官方宣传的读写速率稍弱了一丢丢,但大家也要考虑到这是外置硬盘的速率,已经相当可观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也不是没有比这套方案更快的,比如我给大家推荐过的 Lacie,峰值读速基本能够跑满雷电 3 的 40Gbps 带宽,但代价就是 1TB 都要 3699 元,2TB 高达 6399 元,而绿联雷电 3 硬盘盒(¥779) + 金士顿 NV1 2TB(¥1279) 的价格一共 2058 元,大家感受一下差价就行。

分享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耐心观看,我是 Geek 研究僧,一枚爱好测评的研究生。